明德讲坛陆宗润先生谈康熙十八年初刻本

北京现在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513569.html
武英造办博物馆明德讲坛第六期,特邀著名文物修复专家陆宗润先生携个人珍藏的康熙十八年原版《芥子园画传》初集莅临,开坛讲授《芥子园画传》之版本鉴定与收藏,及在当下的重要价值与意义。明德讲坛·总第六期康熙十八年初刻本《芥子园画传》之收藏主讲人

陆宗润陆宗润中国收藏家协会书画收藏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书画修复与研究工作室导师南京师范大学书画保护与修复研究所所长兼硕士生导师山东大学特聘教授文旅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计划咨询专家武英造办博物馆特邀顾问

讲座摘录

《芥子园画传》诞生多年来,出现了很多版本,我们研究版本就要找出一个最好的原版。欣赏原版之美,才能重新走回古人走过的那一条路。我们老祖宗的艺术不是靠素描起家的,章法就来自于《芥子园画传》。《芥子园画传》内容的来源不是说找了很多画,然后临摹进去,这些画稿是源自画家李流芳的课徒稿,底稿都在编者沈心友家中。“谱”和“传”有什么区别?传,有秘传的意思。这些画稿在过去可以说是画家“传”与弟子们的至尊之物。1沈心友与“芥子园”

沈心友是李渔长女的上门女婿,但没改姓。当时,李渔已经丧妻,几个儿子还年幼。在生活中,李渔是个彻头彻尾的享乐主义者。因此,他需要有一个人为他打理家业。一般来说,上门女婿都是因为家境贫寒,但是据我自己的考证,沈心友并非出身寒门。有记载沈家有梅园,梅园有多株梅花,说明也是有很大的产业。那么很可能两家是世交,李渔老来得子,当时只有一个女儿成年,所以向老朋友商量要对方一个儿子过来做女婿,帮助打理家业,所以姓也不用改。

沈心友的父亲和画家李流芳是朋友,李流芳是嘉定人,沈心友家在金陵,相隔两天的水路。李流芳善画山水,很可能李流芳时时游玩或路过金陵,在沈心友家里画下这些稿子。所以这套《芥子园画传》初集的画稿来源是正当的,日本研究猜测它可能是假托名创作这个说法也只能是一个猜测。那么,只要是正版,它就有了一个存在的价值。

2李渔与“芥子园”

这部书为什么叫“芥子”呀?他是李渔在金陵住的一个小园林的名字。芥子园虽不及三亩,但经李渔苦心经营,达到“壶中天地”的意境。李渔说:“地只一丘,故名‘芥子’,状其微也。往来诸公,见其稍具丘壑,谓取‘芥子纳须弥’之义。"也就是说,无限大的世界是由最微小的元素组成的。

有人说李渔没有见过《芥子园画传》,是他的女婿沈心友假借他名字出版的,这又是一个错误的说法。我们来看一下初集里的序言,有这样一段话:“有是不可磨灭之奇书而不以公世,岂非天地间一大缺陷事哉?急命付梓。”那个时候是康熙十八年,李渔看到了这部书后写了这篇序。“时,康熙十有八年。岁次己未,长至后三日。湖上笠翁李渔题于吴山之层园。”这里面说的“长至”传统有两个解释,一个是五月份,一个是冬季,明朝以后指的是冬至。“长至后三日”就是冬至后三日,快过年的时候,大约是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日,他写完了这篇序。可惜到正月十三他就过世了。可见他是见过原本的,已经刻完了,但是缺少一个序。所以,说是康熙十八年版,但不是康熙十八年发行。

为什么我要从“长至”两个字去推测呢?十二月二十六日刚刚写完,还没来得及刻。他正月十三过世以后,风俗是一百天是不做事情的。刻版的工匠也都回家过年去了。一百天后,差不多到清明后才刻,印刷出版就应该是康熙十九年的夏秋之间。

3王概其人

这部《芥子园画传》里有八篇文章,八篇文章通读后,这本书的“谜”全部可以解开。《芥子园画传》初集有四十三幅原稿源自李流芳,那么,其它画稿是谁所绘?我们在书中《青在堂画学浅说》中可以找到答案。在这篇画论的最后有一个署名“新亭客樵”,无名无姓,只有这个号,很多人研究结论都是无考。但是,书中另一篇文章中提到,这位“新亭客樵”就是主编王概,当时他不过才二十多岁。王概的父亲和李渔是朋友,所以沈心友找到他,以李流芳课徒画稿为基础,为《芥子园画传》编绘山水集,画稿从43幅增到幅,后又和两个兄弟编绘了《芥子园画传》的后两集。

4最佳版本如何鉴定版本真假、好坏?首先要弄清楚“新”和“旧”,仿旧和原旧是不一样的,先区分开。第二要分真、假。最后再谈好、坏,没真假无从谈好坏。《芥子园画传》一共有三集,存世量最少的就是初集。康熙十八年版的原版目前世界上只有几部,目前发现初版早期印本,一部是我藏的,其余几部都在海外,国图只有康熙四十年印刷的第二集和第三集的原版。《芥子园画传》康熙十八年版是原版、初印。之后,就是康熙四十年的刊印,这一版有个主要特征,就是书名题字左侧加盖了一个长方形印章。这一版一共三集,刻版前后却相差了二十年,初集的版还是原版,但是线条已经开始变化了,尤其是细节部分有些线条已经断了。所以,我收藏的初集加上国家图书馆的二、三集,这将是目前《芥子园画传》的最佳版本。5版本对比《芥子园画传》编绘期间,芥子园没落破产,贫病交加的李渔身不由己,于康熙十六年(年)弃园南迁杭州。康熙十八年(年)初版《芥子园画传》只出了初集即山水集,共有五个部分,为五色套版、饾版,精彩神绝。在初集中,有一篇李渔的跋表明他计划还要出花鸟、梅兰竹菊、人物等集(后来流传的第四集人物,为后人托名,与“芥子园”没有关系)。22年后的康熙四十年(年),年已花甲的沈心友再次以《芥子园画传》的名义开版印刷。但是,不同的人印刷会对作品有不同理解,同一块雕版,不同人的印刷艺术效果相差很多。

我们对康熙十八年原版《芥子园画传》现存的两部实物进行一个对比,左边的是我收藏的这套,右侧是日本的陶湘藏本。可以看出,两部书为同一个木版印刷,但又有着不同理解和微妙差异。

对比举例之一:

雪景图的套色部分,由于匠人对绘画的理解不同,我的这套藏本的雪山顶部留白,做积雪状,山的底部和远景天空用深色,以反衬出山顶,此种设色方法合乎中国山水雪景寒林的绘画表现手法;而日本陶湘藏本则恰恰相反,山顶用深青色,显然不合乎中国画理。

对比举例之二:

卷五中有一段沈心友的题识,落款处的印章两幅图有所不同。我的藏本印文为“沈心友字因伯”,乃是名章;陶湘藏本却是“家在鸳鸯湖上”,印不对题。

6重要意义在古代,我们没有美术学校,一直到民国,差不多我们所知道的大名家都是从“芥子园”走出来的,齐白石、傅抱石、潘天寿、李可染,都是如此。但是,现在有些大家评论,“芥子园”有什么好?没有笔墨,没意义!那么,《芥子园画传》到底有什么作用?

我们的老祖宗是非常聪明的!它告诉我们,一块小石头怎么画,山怎么画,一棵树、三棵树、五棵树怎么画,它把大自然的山水都分解了,它教我们如何画胸中的山水。比如,我们看古人的山水画的往往是空中视角,这画的就是胸中的山水,这就是“物游”、“神游”。中国古画往往有很多亮点,它是单光源,多反射,光照在水上、山上、云上,就像我们坐在飞机上看下面的山水,会有不同的反射光,所以画的时候层次不会乱。所以,可以说“芥子园”没有笔墨,但它解决了构图。绘画笔墨,古人不谈,因为三岁开始就用毛笔写字了,我们的笔墨线条在书法里面已经解决了,而书法里面有最丰富的笔墨表现。所以说,笔墨来自于书法,章法则自年以来源自“芥子园”。

陆宗润先生出生于上海,21岁进入上海博物馆学习中国书画的装裱与修复,师出名门。年,为了全面了解学习不同的装裱技法与传承脉络,在上海博物馆已经工作了17年的陆宗润东渡日本,寻找已于中国失传的唐宋装裱技术。8年间修复了如一休、良宽等日本国宝级文物及流散在日本的唐经宋画明清杰作数十件,并担纲日本唯一的巨幅圆柱佛像画的修复工作。年,于日本大阪设立汉和堂书画修复工作室,翌年即获日本国文部省文化厅的资质认定,成为日本仅有的十家具备国家书画藏品修复资质的工作室之一,也是日本唯一的修复古代中国书画的专业工作室。汉和堂成立22年来,修复日本公私博物館藏品余件套,并几乎包揽了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馆藏中国书画的所有修复项目。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探索和实践,陆宗润先生将日式装裱技术与中国的苏裱和扬裱两大流派的修复装裱技术相结合,取长补短,并在此基础上还对两国的工具、材料、粘合剂等进行融合与改进,最终完成了独具一格的“陆氏”装裱体系。他不仅让日本书画修复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传统修复理念与技术,更实现了日本保留的唐宋技术和中国传承的明清修复文化的融合。

如今,陆先生带着他的学术和技术回到中国,在各高校和文博系统开坛授课7年有余,希望把毕生所学所创留给祖国。

武英造办博物馆

课程馆长咨询n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semeia.com/wmxj/76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