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东南部,东与广西百色市接壤,西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毗邻,北与曲靖市相连,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界,国境线长千米。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于年4月1日,文山州下辖一市七县:文山市、砚山县、丘北县、广南县、富宁县、马关县、西畴县、麻栗坡县,个乡(镇)(其中16个民族乡),3个街道办事处,个行政村(居委会)。
文山的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壮族的“三月三节”、苗族的“花山节”、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盘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极富地方特色的三七、辣椒、八角、八宝米、草果、阳荷、烤烟、油桐、茶叶等声名远播;丘北普者黑、坝美世外桃源、广南八宝般的田园风光和多姿多彩的壮家风情,令人陶醉忘归;富宁驮娘江、文山天生桥峡谷的雄奇险峻和文山老君山的云蒸霞蔚、绿林如海;再加上古人类遗址、古崖画等交相辉映。
文山当地有句俗语为:“苗族占山头,瑶族占箐头、壮族占水头,汉族占街头”。这句话既勾勒出文山少数民族的分布状况,又反映了文山苗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条件。
文山州苗族
文山苗族按自称分为七个支系:蒙逗、蒙诗、蒙颛、蒙巴、蒙邶、蒙叟、蒙沙七个支系,由于不断迁徙和发展使得在不同历史时期各支系服饰风格各异,在相同的时代因相互影响又出现风格交融的特点。
他们都操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苗语,其文化习俗相近,各支系的服饰既有共性之处,又有着微妙的差别。通过服饰款式、色彩、工艺的差异变化既能区分各支系间的特征,又能体现各支系独特的审美观。
文山州壮族
壮族先民就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稻作文化,壮族称稻田为“那”,壮族人民热恋“那”,把自己世代定居村落美称为“那勒”(船型田)、“那弘”(王、皇田)等,仅文山州以“那”命名的村落就有个。
由于历史的发展和居地各异,造成壮族称谓多达30多种,语言也有差异,壮语分为南、北两大方言区。文山州的壮族可分为侬、沙、土三大支系,侬支系和土支系操南部方言,沙支系操北部方言。
侬支系自称为布侬、布雄、布道,“布”音意同“濮”,他称为侬族、侬音、龙降、天保、甲州、东兰、隆安、傲人、黎族、黑衣等,操南部方言。
沙支系自称布(濮)雅依、布哈、布瑞,他称有沙族、沙人、蔗园、布秧、土族、本地,操北部方言‘土支系自称为布(濮)傣,他称有土族、土佬、洋族、操南部方言。
文山州回族
云南省文山州回族分布在文山、砚山、邱北、广南四个县境内。文山地处马关、西畴、麻栗坡、富宁、砚山、邱北、广南县的中心,据西、马、麻、富四个县除有少数的回族工作者和因营谋生计的临时住居的回族人员外,基本属无回族居住的县。文山州回族主要沿公路或城镇住居,大部分在平坝地区,少部分则在山区,回民所在村庄较为集中,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特点。全州有39个回民居住村落和城镇,计40个清真寺,这些清真寺除曰者、广南两所老寺外,其余都是各个村镇于近期先后逐步改建、扩建起来的。
砚山有19个回民村,平远镇有田心,平远、松毛坡、茂隆、三家村,新庄、校园路、车白泥、松山村、商贸大街;稼依镇有:辣椒城、小石桥、中寨、成达、砚山城区、阿猛镇有阿猛、迷法、迷法新村、茂地冲。
邱北县有9个回民村,邱北城关、制球厂,锦屏镇的马头山、新城、河外、旧城,曰者乡有曰者、新寨、复兴村。
文山县有9个回民村,文山城区、马塘乡黄龙坝、平坝镇的平坝,红甸回族乡的茂克、八家寨、另外自愿回归祖籍的务路老寨、务路新寨、母鲁白,德厚乡的卡作壮族村的穆斯林。
广南县有广南城关和珠琳两个回民居住区。
文山州少数民族乡(16个)
富宁县:洞波瑶族乡
麻栗坡县:猛硐瑶族乡
文山市:
东山彝族乡、柳井彝族乡、坝心彝族乡、秉烈彝族乡、红甸回族乡
砚山县:
阿舍彝族乡、维末彝族乡、盘龙彝族乡、干河彝族乡
丘北县:
腻脚彝族乡、新店(原冲头)彝族乡、舍得彝族乡、树皮彝族乡、八道哨彝族乡
文山州非遗
文山州已建立国家、省、州、县四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名录体系,其中《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彝族葫芦笙舞》《壮剧》《坡芽情歌》《女子太阳山祭祀》5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壮族刺绣技艺》《弄娅歪》等30项被列入省级名录;《花街节》《拢梅丁》等85项被列入州级名录;各县(市)县级项目名录共95项。现有国家级传承人5人,省级传承人75人,州级传承人人,县级传承人人。
传统剪纸技艺的州级传承人尹宏芬,丘北县“弦子舞”代表性传承人胡映标和张映甫;“水竹伞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荣华和张国庆、“蓝靛制作”代表性传承人陆自友和李春光;富宁县洞波乡渭城村的“壮族妈妈酒中草药酒曲制作技艺”项目传承人玉秀英;洞波乡渭基村瑶族“度戒”项目传承人熊建文;木央镇水塘村“彝族服饰”项目传承人柏玉仙;木央镇普阳村“彝族服饰”项目传承人陆成英;洞波乡丁那村“壮族民歌”项目传承人黄佩连;归朝镇归朝街道村“壮剧”项目传承人黎显。
文山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铜鼓舞
壮剧
彝族葫芦笙舞
坡芽情歌
女子太阳山祭祀
文山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弄驴壮族民歌(壮,广南县)
壮族创世史诗《濮侬论者渡》(壮,文山州)
三眼土洞箫吹奏(彝,文山市)
阿峨壮族版画(壮,马关县)
中草药酒曲制作技艺(壮,富宁县)
瑶族度戒(瑶,富宁县)
九龙山祭祀(壮,广南县)
赶花街(壮,广南县)
皇姑节(壮,广南县)
苗族“闹兜阳”(苗,马关县)
彝族羊皮鼓舞(彝,丘北县)
彝族刺绣(彝,砚山县)
纸伞制作技艺(壮,丘北县)
彝族服饰(彝,富宁县)
广南县者兔乡下者偏村壮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
麻栗坡县董干镇新寨村委员会城寨村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
“陇端节”壮族的情人节,《坡芽歌书》,是唯一用图画文字记录民歌的文献,是壮族民歌的精华,最神秘的“爱情密码”。
坡芽情歌
坡芽歌书合唱团成立于年,合唱团成员均来自富宁民间音乐爱好者,他们以演唱坡芽情歌为主,原生态的演唱风格细腻、恬静、柔美,并且拥有自己的演唱作品。
坡芽歌书合唱团在年北京音乐周展演中得到众多国宝级专家的盛赞,年,坡芽歌书合唱团获得中央电视台《歌声与微笑——合唱先锋》年度总决赛冠军。
世界合唱比赛《WorldChoirGames》是由总部设在德国的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组织的,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合唱比赛,被誉为合唱界的“奥林匹克”,这一音乐盛会每两年一届,已经成为世界合唱音乐运动中最崭新、最有生命力、最有影响力的亮点。秉承“让世界人民一起欢唱”的精神理念,世界合唱比赛已成为全球顶尖合唱团共同参与的重要赛事。
第九届世界合唱比赛时间:7月6日-16日(莫斯科时间)地点:俄罗斯索契规模:76个国家和地区的支合唱团,超过名合唱队员参加比赛。中国有支合唱团参加比赛,其中云南有4支合唱团。来自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的坡芽歌书合唱团,是云南首支参加比赛的少数民族合唱团。富宁坡芽歌书合唱团在俄罗斯索契第九届世界合唱团歌唱比赛中获得冠军组无伴奏民谣组别金奖,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历史在这一刻被刷新!壮族的歌唱及语言艺术首次在世界大舞台登上巅峰,意义非凡!
铜鼓舞
文山州壮族彝族铜鼓舞年5月被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铜鼓舞以用铜鼓伴奏而得名。铜鼓舞始于文山壮族先民的自然信仰和祖先崇拜。铜鼓舞很早就被当作权利的象征、驱邪祈福的神器及娱人娱神的乐器。壮族人民认为敲铜鼓起舞,可以为村寨降妖驱邪,祈求平安。
广南县作为铜鼓舞之乡,设有那洒镇贵马村和者兔乡里玉村2个传承活动示范点。广南县那洒镇贵马村壮族的铜鼓舞完整保留了12套传统舞蹈动作,反映传统生产生活的主要内容。贵马村的民俗礼仪传承人梁正功告诉笔者,铜鼓舞是壮族先民将传统的生产生活习俗编成舞蹈,并在祭祀庆典仪式中传承给后人。以前跳铜鼓舞,是女婿为岳父葬礼而安排的专门仪式,表演队伍是专业化的男子,现为当地男女共同参与的群众性文化传承活动。
壮剧
富宁是云南壮剧之乡,壮戏是陇端节活动的主要内容。富宁县文化局在保护国家级非遗云南壮剧的同时,对与之密切关联的陇端节进行扶持,县政府规定四年举办一次大型陇端节活动,使非遗通过节日活动回归民俗生活。归朝镇孟村村委会三合戏班第六代班主班艳春是州级非遗传承人,她召集十几名在校学生做徒弟,编导创作剧本,使孟村戏班一直正常举办村里的陇端节,成为富宁陇端节活动的示范点。富宁县博隘镇的陇端节多集中在每年农历3月,陇端节要连续过三年,不能停。
弄娅歪
弄娅歪是壮语音译,意为“跳牛王圣母舞”的意思,“拢”是耍、舞之意,“娅”是对女性的称呼,“歪”是水牛的意思,“娅歪”即“牛王圣母”。“弄娅歪”是以舞“娅歪”为中心,在传统的武术、杂耍、说、唱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舞蹈,流传在广南县者太乡的很多壮族村寨中。古代“弄娅歪”只是用在乞求丰衣足食、风调雨顺和女性老人的丧事上,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逐渐扩展到节庆和男女丧事上。“弄娅歪”内部又有东路、北路之分,一般在正月的初三和十五表演。
广南县的《弄娅歪》属民间祭祀性舞蹈,又称牛头舞,是流行于广南壮族侬支系聚居区的一种民间传统习俗。年8月,《弄娅歪》被列入第二批省级保护名录。
“棒棒舞”
砚山县壮族的《棒棒灯》又叫“棒棒舞”,是流传于砚山县壮族民间的一种祭祀性表演活动,主要是以木棍、手巾和灯为道具,伴有鼓点节奏边歌边舞的艺术形式,年被列入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纸马舞
文山市纸马舞作为省级非遗,得到精细化发展与保护。纸马舞流行于土(布傣)、侬支系中。以纸或布料饰做成马的形状,套在腰际,以跑马或走马的动作抖动纸马响铃而舞。纸马舞是古代战争的纪念。《昭景尼》古歌叙述布傣过小年、跳纸马舞的来历。文山市壮族学会王有泉会长介绍,纸马舞是文山市壮族较热闹的节日活动,通常安排在小年节的时候组织活动,因为这时候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了。在壮学会的组织下,各村组织了以年轻媳妇为主的文艺队,大型文艺汇演时可集结人的表演团队。
剪纸技艺
剪纸技艺州级传承人尹宏芬,年命名为州级传承人以来,一直积极履行传承人义务,开展传统剪纸技艺的传承事业。她的剪纸技艺主要是用各种彩色纸剪出来的一些衣物,分为女装和男装两种,有头饰、手饰、衣服、裤子、裙子、鞋子(又分为大脚鞋、小脚鞋、官鞋)等,手法细腻,造型准确,线条流畅,色彩搭配协调,极具鲜明的民族特色,严格保留了传统风格,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为传统剪纸技艺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领头作用。
《水竹纸伞制作技艺》
代表性传承人张国庆制作的水竹纸伞工艺精湛、轻巧美观、质朴典雅,是收藏和展览的极佳选择。张国庆在展区现场制作水竹伞,向前来观看的游客展示水竹伞制作的全过程,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
弦子舞
砚山县是彝族弦子舞之乡,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亦称跳弦,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群众性、自娱性民间音乐舞蹈,深受彝族人民的喜爱,因而流传面最广,普及面最宽,几乎所有的彝族支系的人都会弹会跳,且世代经久不衰,百跳不厌,故有“是人不跳弦,白活几十年”,“阿哥的弦子响,阿妹的脚板痒”等民间谚语流传。
草人舞
“草人舞”主要流行于砚山县壮族聚居区,舞蹈只在每年正月属猪日举行“开年节”时跳。其调度也是无拘无束,可随意发挥。草人舞只能在开年节上跳,故至今仍保持原始风貌。
文山州民族节日
文山的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壮族的“三月三节”、苗族的“花山节”、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盘王节”、富宁县博隘镇的陇端节、西畴县的女子太阳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丰富多彩。
文山州庆60周年
年3月30日至4月2日,文山州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庆祝活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1日在文山州举行,越南、老挝、缅甸、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美国等友好国家代表参加庆祝活动。
建州60年来,文山州从封闭、落后、贫穷逐步走向开放、进步、富裕,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原特色农业、以三七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矿电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旅游业、商贸物流业等蓬勃发展。
文山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用生动伟大实践谱写了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展望未来,新一轮远航启程,各族儿女携手并肩以开拓创新精神描绘幸福美丽的时代画卷。
壮族“三月三”
三月三是壮族的传统节日,在丘北,壮族“三月三”节又叫祭竜(“竜”即神灵之意)节,是当地壮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祭竜仪式神圣庄严,各家的户主和族长一起早早来树林里进行祭祀。
在壮族的生态文化中,最为显著的是“竜”文化,“竜”在壮语里是森林或树林的意思。壮族自古重视生态,他们的先人在哪里安家扎寨,就先在哪里植树造林。
壮族以林中大树作为村寨的保护树,俗称“竜树”,“竜树”周围的森林被视为“竜林”,“竜林”覆盖的山坡被叫做“竜山”。这种祭祀森林、保护森林的方式,体现了壮家儿女爱护森林、保护生态、美化生活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风尚。
年4月14日,“醉美普者黑浪漫三月三”云南·丘北壮族“三月三”节祭竜祭祀文化系列活动,在丘北县平寨乡蚌勒村隆重举行!
年4月1日上午,来自四面八方的壮族同胞齐聚丘北县城椒莲广场,庆祝云南·丘北壮族三月三节,一同沉醉在歌的海洋、舞的世界里。当天上午,来自全县各乡镇的文艺代表队整齐列队通过迎宾门,身着盛装的壮家少女端着酒杯,唱着敬酒歌,热情迎接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伴随着鼓声,大家手牵手一起跳着竹竿舞,迎宾的礼仪还会给客人戴上代表“鸿运当头”的红鸡蛋,敬上一杯壮家米酒。随后,隆重的开幕式演出随即开始,《壮乡三月三》《捉蝴蝶》《呗侬》《水竹花伞》等歌舞迷醉了游客,《古壮文书法表演》、非遗展演《火草情》则让大家感受到了壮家浓郁的民族风情。而碰鸡蛋比赛,则将现场观众的热情点燃,这项传统的民俗活动引得观众阵阵较好。
“三月三”节又叫祭竜(‘竜’即神灵之意)节,是丘北壮族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已有千年历史。自古以来,每年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属蛇日,丘北的壮族同胞们要过“三月三”节。节日期间要开展祭竜、祭小白龙和祭祖先等活动,倡导人们崇敬山林、保护树林、保护水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伦娅歪
年1月30日,广南县董堡乡举行一年一度的“牡露侬人谷·伦娅歪”壮族传统民俗活动,在浓浓的年味中一起体验无限的欢乐。当天上午9时,喜庆的鼓点从大牡露村大榕树下响起,两头大“娅歪”与一头小“娅歪”带着年的兴致与激情,和着明快的锣鼓声,左跳右窜,威趣并存,领着手巾舞队、刀枪杂耍舞“娅歪”队向着“娅歪”庙前行。
在“娅歪”庙前,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早已在此翘首等待,观看“娅歪”拜请“娅歪圣母”,祭祀竜树。请到“娅歪圣母”,唢呐队开路,更有孙行者、猪八戒等滑稽扮演者,逗逗打打,引得孩子们前后簇拥嬉闹,后面跟随手巾舞、扇子舞队,村民牵着远客的手,浩浩荡荡将“娅歪圣母”接往侬人谷祭祀。
鲜花绕糖果,敬香舞“娅歪”,壮乡美食、刺绣精品摆满祭台,庄重而神秘。嘹亮的唢呐,铿锵的锣鼓,两个“娅歪”队舞尽风采,刀、枪、勾、戟、棍等古兵器轮番上阵,民间文艺节目从上午直闹到傍晚时分。其间,吊脚楼下不时推出千层粑、花糯米。观看民族歌舞,品尝壮乡美食,远古的民间文化元素里,让远道而来的游客与外出回乡的村民体验到了浓浓的乡愁年味。
“娅”壮语指雌性、女性;“歪”是水牛,“娅歪”意其牛王圣母。伦娅歪意为歌唱圣母。本次活动内容包括接娅歪、弄娅歪、民间文艺展演、吃春客宴和游乐活动等系列,精彩的活动与纷呈的民间文艺节目吸引了附近村寨,以及来自昆明、文山、广西等游客近万人。
彝族“花脸节”
“花脸节”是丘北彝族的传统节日,它由彝族民间传统的“祭龙节”演变而来的。主要活动内容有祭祀活动、抹花脸狂欢、男女青年对歌等。
花脸文化成为普者黑旅游的文化品牌,海内外游客,只要知道普者黑,都知道普者黑有一个花脸文化。特别是彝族的“花脸节”是云南省最具影响力的民族文化精品之一,节日期间恰逢普者黑万亩荷花争奇斗艳、竞相开放,景区还在节日期间举办钓鱼大赛、龙舟赛、摸鱼比赛等系列活动,场面十分热烈。
太平节
年2月5日,文山州白学会在丘北马者龙村举办白族民间传统节日太平节,丰富多彩的游大神清寨、拜龙神扫堂、民间文艺等活动引来了四面八方的群众和游客前往观看。
聚居在文山州丘北县的白族至今还一直沿袭着许多古老的节日庆典习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每年正月初九太平节。太平节整个节庆活动过程民族特色浓郁,是全民参与,且融民族民俗、宗教信仰、服装服饰、工艺美术、民间歌舞、审美理念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节庆文化活动。白族太平节传统寓意有两层意思:一是歌颂太平盛世,丰衣足食,欣欣向荣,天下太平之景象;二是借助神灵至高无上的力量降妖除恶,避难消灾,净化人居环境和心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福寿安康,期盼新的一年又是平平安安太平年。
白族太平节每年的节日共过2天,第一天“游大神清寨”,第二天“拜龙神扫堂”,饮食上一天素一天荤。节日仪式程序严谨、隆重庄严,每年的太平节,不但各村寨白族同胞积极参加,还吸引了当地各民族纷纷参与,气氛十分喜庆热烈。节庆活动中,要使用大量的竹偶、木偶、木雕面具等神像用具,这些用具在制作、使用过程上均具有特定的制作规程和特定的形象象征意义。是难能可贵的一种非物质文化传承方式。
白族太平节发展到今天,在反映民族历史仪式习俗过程的同时,更注重的是文化娱乐性和文化内涵,太平节已被列为文山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花山节
趾男山花山节
马关小坝子田湾宗趾男花山,是马关县最具苗族传统花山文化的花山。小坝子镇田湾村的趾男山,这里的花山节又是另一番风味。民族服装走秀、芦笙舞、舞台剧、斗鸡比赛等轮番上阵,好不热闹!
马关花山节
马关花山节是云南省“十大少数民族狂欢节”之一,是马关苗族群众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花山节在马关流传至今已有悠久历史,是对先祖(蚩尤)及英雄崇拜的一种祭祀活动,每年初三到初六举行。
马关县年春节文化活动期间,苗族花山节于1月30日至2月2日在县城民族文化广场如期举行,来自国内外、省内外的苗族同胞齐聚马关,载歌载舞欢庆花山节,为马关春节文化活动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腊月十六立花杆
腊月十六上午,花山节主持人带领人员到幽深林子里选花杆,所选择的花杆必须笔直不弯,无虫蛀、不断尖。花杆分有公杆母杆,砍倒修好桠枝、留尖。据传说,在春节前(腊月十六)立花杆,是一种对祖先死难日的祭祀,也是一种昭示,目的是让大家相互转告,让十里八乡的人们提前知道到正月初三将在这里踩花山。
立杆主持人罗廷书说:“立杆时要先立公杆,后立母杆,花杆顶端朝东慢慢地升起来,表示苗族的发祥地在东方,生活犹如东升的太阳,冉冉升起,同时反映了苗族同胞对太阳的崇拜。”当花杆竖起来的时候,点燃鞭炮,预示立杆成功。
大年初三祭花杆
初三上午选好吉时,在挺直的花杆顶端挂上彩旗,彩旗依次分黑、绿、红三种颜色,表示天、地、人和。在欢快的苗族芦笙和震撼的鼓声后,隆重的祭花杆仪式开始,主持人身着古装,手持象征平安顺达的树枝,率领九男八女和武士队进入花山场。主持人唱着《花山起源之歌》,紧跟着的芦笙师吹奏起《花山起源之歌》芦笙曲,围着花杆转九圈。
参加仪式活动的全部人员站在花杆的西面,面向东方,主持人首先向四方作揖,然后跪拜花杆,在花杆脚举行庄重的祭杆仪式。祭杆主持人罗廷书说:“祭祀词从祭天地开始的,意为最初的自然崇拜,之后增加了四方山神土地,反映苗族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生;再祭祀祖先蚩尤、列祖列宗等,揭示从自然崇拜向祖先崇拜的发展。”祭毕,大家欢呼着,表示花山节活动正式开始。
大年初三至初六闹花杆
闹杆,是祭祀花杆之后直到收杆前开展的群众文化娱乐民俗活动。今年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山歌对唱、文艺表演、苗族民间艺人评选、倒爬花杆等等。
在祭祀花杆结束后众多苗族男女就开始撑伞围在公杆脚对歌。参加花山节对歌的陶再选老人说:“在花山上对歌的男女双方都是公开的,对歌开始双方都要与《踩花山调》作为开头,然后才进入对歌的内容,歌曲内容文明健康,向往美好生活。”花山节期间共有对参加山歌对唱,其中连续四天不换人的有64对。
初四的“马关县苗族民间艺人”评选活动更引人注目,有跳芦笙舞的、有武术表演的、有唱苗族古歌的,他们以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展示各自的技艺。省级芦笙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杨文云说:“苗族芦笙舞历史悠久,评选跳芦笙舞的民间艺人必须做到边吹边舞,笙不离嘴,曲不离调,脚不离跳。”此次共评选出“马关苗族民间艺人”20名。
最独特、刺激的要属初六的倒爬花杆比赛,倒爬花杆是马关县独特的一项活动。相传“倒爬花杆来源于蚩尤时代,蚩尤立花杆召集失散的兵马,需要在花杆的顶端挂旗,爬到上面的战士都被敌人射中了头部。后来有人想出了办法,就是倒爬,既可以保护头部,又可以观察敌情进而反击,并能将旗子挂上去。”
随着一声令下,参赛选手一个鲤鱼打挺,身体倒转一百八十度,双脚夹住花杆倒挂,脚朝上攀爬,直达杆顶。卫冕冠军刘加江说:“倒爬花杆比赛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比赛,是力与美的竞技,要连续成功卫冕三年才能获得‘花杆王’称号,我将继续加强训练,争取明年再次卫冕,争取夺得‘花杆王’称号。
“皇姑节”
5月3日,一年一度的广南壮族“皇姑节”活动在广南县城举行,来自四面八方的群众载歌载舞共庆这一民族文化盛会。公元2年,明永历皇帝朱由榔被清军追杀,永历帝西逃,其妹安化郡主,年方十六,不愿留降作俘虏,而随兄长进入广西,辗转流迁到云南广南,不幸染上重病,殁于广南县城北荒野。革农村(今太平寨)壮族乡亲不忍心让一位千金玉体埋在荒郊野坝,便将其迁入革农村旁安葬,尊称为皇姑。
从2年起,寨中族老把每年农历三月第一个属虎日,定为太平寨村民为安化郡主上坟的日子。而农历四月第一个寅日是安化郡主祭日,壮家人按当地风俗为安化郡主举行隆重的接皇姑仪式,皇姑节就这样在广南县莲城镇太平寨村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延续至今已有年的历史。年2月,《皇姑节》被列入省级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项目。
荞菜节
荞菜节源于远古时期倮寨的一场火灾,相传火灾把白倮人的房屋、粮食全部烧毁。正当他们一筹莫展时,有人发现废墟里倒扣着一只碗,翻开一看,碗下罩着一把荞籽。倮人们惊喜若狂,以为祖宗在冥冥之中保佑他们,赐给他们一碗救命的荞籽。他们把荞籽拿去播种,靠荞菜度过了难关。后来,倮人们为感谢祖宗赐给他们的这碗救命荞籽,便在每年四月的第一个属龙日即荞麦成熟的时候,欢庆“荞菜节”。
麻栗坡县城寨村白倮人迎来一年一度“荞菜节”盛会,绿树成荫的城寨活动广场上,铜鼓声声、欢歌笑语、人声鼎沸……城寨彝族白倮人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荞菜节”。他们身着盛装围圈起舞,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成千上万名游客,参观车队延绵数公里。
“荞菜节”是彝族白倮人的传统节庆活动,是祭祀祖先、娱神娱人的盛大民族节日,因其对于白倮人来说相当于过大年一样隆重,故在当地又叫“过荞年”。
“荞菜节”是为粮食喊魂、祈求风调雨顺的节日,节庆时间为每年农历四月第一个龙日,年时逢阳历5月5日。城寨、新寨两村的彝族白倮人早早商定5月5日各家各户举行“荞菜节”祭祀仪式,5月6日集中在城寨活动广场组织“荞菜节”欢庆活动。
节日当天白倮人各家各户忙着准备当天祭祀用的各种祭品。傍晚,家家户户将准备好的甜酒、花米饭等丰盛的晚餐摆上桌,静待各家族族长的到来(需各家族族长到家里主持祭祖结束后方可用餐)。用餐后,白倮人跟随寨老到村外的荞麦地里杀鸡看卦、占卜来年吉凶,念颂“荞魂经”。念完“荞魂经”后,众人每人采摘一枝树枝,齐声呼唤荞魂,被唤回的“荞魂”随众人回到寨中,以最隆重的礼仪将“荞魂”请到各家各户的神位上。晚上,整个倮寨男女老少全部身着节日盛装,汇集到龙树下跳铜鼓舞,直至通宵达旦。5月6日,城寨、新寨两村彝族白倮人在城寨活动广场搭建舞台,围圈跳起铜鼓舞欢度节日,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苗族传统节日之“闹兜阳”
“闹兜阳”
苗族每年的五月初五举行闹兜阳,“闹兜阳”是苗族的重大节日,是一个以尊重人才、崇善、洁好团结为宗旨的有效载体。“兜阳”苗语是指能指引人们走向光明之义,“闹兜阳”最初是为祭祀苗族能人好人兜阳而设的招魂仪式。
苗族同胞们每年的五月初五举行闹兜阳,目的除了纪念兜阳外还会推举与兜阳一样的好人能人,久而久之形成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固定习俗“闹兜阳”。“闹兜阳”主要分为招兜阳魂、跳兜阳、选兜阳和闹兜阳等。活动开始是祭祀,整个祭祀议式延用了苗族民间丧葬祭祀活动的方式;然后兴趣行民族风味浓厚的民族特色文艺演出。同时还选出了“兜阳人”和“兜阳客”并由村民用竹轿抬着在村里游行。参加活动的客人一起参加闹兜阳地摊长宴,地摊长宴饭菜有:玉米面饭伴米饭、一盆狗肉、两碗老豆腐、一桌一个南瓜、一人一个牛角粑、一桌一竹桶小锅酒。
马关县小坝子镇老懂寨村于6月9日至10日开展“闹兜阳”活动。
年是文山州将“闹兜阳”定为自治州民族节的第二个节日,也是小坝子镇老懂寨村第二次举行“闹兜阳”活动,在年突出“招”的基础上,今年的“闹兜阳”活动主要突出“祭”。
活动程序:
(一)祭兜阳:共有四个议程,接兜阳、祭兜阳、守兜阳、收兜阳;
(二)迎兜阳客;
(三)选兜阳人:共有三个活动,一是选兜阳人,分别选出本村3名获得兜阳奖的新人和选出外村3名获得兜阳奖的嘉宾;二是参观兜阳文化传承馆;三是参加互动活动,有古老的五色陀螺比赛活动和打鸡毛键比赛活动。
(四)跳兜阳:主要是观看文艺演出;
(五)闹兜阳:村民用竹轿抬着兜阳奖新人和兜阳客转村游欢;参加闹兜阳地摊长宴;
(六)送兜阳客:通过开展活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维护民族和谐稳定,共同进步,共筑梦想,不断推进广大苗族同胞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边疆民族和谐发展。
“陇端节”壮族的情人节,《坡芽歌书》,是唯一用图画文字记录民歌的文献,是壮族民歌的精华,最神秘的“爱情密码”。
富宁壮族陇端节
年5月4日至6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守护共有精神家园”中国富宁壮族陇端节活动在富宁城区隆重举行。活动内容有开街仪式及文艺表演、民间壮剧展演、歌手大赛、滇桂“壮剧”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学术研讨、龙舟赛、水上飞人表演、群众文艺展演、全民健身系列活动、展览展销及特色风味美食等。
彝族火把节
年7月15日砚山县彝学会在维摩乡黑鱼洞村组织举行了以“弘扬民族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助推精准扶贫”为主题的年彝族火把节暨砚山县首届彝族弦子舞大赛。
活动期间,有垂钓、弦子舞比赛、非物质文化展演、篝火晚会等丰富多次的活动,有彝族传统文化、顶灯跳弦、彝族山歌等丰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有象征吉祥如意的红米饭,豆煮青菜、灶炕风干腊肉、牛羊汤锅、彝家坨坨肉、面酱鱼、面酱凉鸡、包谷饭(面面饭)、面蒿粑等黑鱼洞美食特色风味小吃,别有风味的“火把节”吸引了2万余人参与庆祝。
黑鱼洞的“火把节”活动,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坚守,更是一种对乡风文明的坚守,火把节逐渐搭建起黑鱼洞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同时,火把节活动逐步成为黑鱼洞乡村最具魅力的文化符号,逐渐成为彝家同胞的精神寄托。
火把节,是黑鱼洞彝族阿细人传统节日,过火把节彝族同胞都几乎会邀约亲戚朋友一起共聚,畅饮、欢歌、跳弦子,一起欢庆。一直以来,被称为“东方的情人节”和“东方的狂欢夜”的火把节已成为展示彝族同胞才能的群众文化盛会,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积淀着彝族的几千年厚重历史,凝结着民族的精神和情感,滋养着彝族人民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成为当地村民的精神家园。
女子太阳节
年3月7日下午,中国西畴()女子太阳节暨“西畴乌骨鸡美食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在西畴北回广场举行。
活动以“传承非遗文化·引爆全域旅游”为主题,以推进全域旅游改革为抓手,挖掘西畴美食文化,推出了一批西畴本土美食品牌。
3月8日,举行“首届西畴地方十大特色名菜”和“首届西畴特色名宴”评选活动。活动期间,全县各乡镇民族民间文艺队将进行民族民间文艺展演,为弘扬“西畴精神”、讴歌幸福美好生活,增添节庆热烈氛围。
今年的“女子太阳节”活动期间,于3月7日至22日举办“首届中国·西畴康达乌骨鸡交易会”;3月8日至10日举行“中国·西畴女子太阳节暨西畴乌骨鸡美食文化旅游节‘康达乌骨鸡杯’越野摩托车场地公开赛”;3月7日至12日举办“中国汤谷画院‘喜迎国庆70年书画作品展’和‘汤谷画派研讨会’”。
汤谷村壮家“女子太阳节”
3月7日,农历二月初一。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西洒镇瓦厂村委会汤谷村内,一年一度的壮家“女子太阳节”祭祀活动隆重举行。汤谷村“女子太阳节”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活态传承至今的女性崇拜太阳遗风,“太阳女子节”已被国务院批准,正式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西畴县精心打造“太阳故乡”这张文化名片,将旅游业培育为汤谷村新兴支柱产业,带动经济增收、就业增加、生活水平提升,充分发挥汤谷村文化、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突出重点、以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为龙头,将汤谷村建设成为西畴县新农村致富发展的示范村。
三月花街节
广南县者兔乡的壮族三月花街节是社会影响较大、效果较好的非遗保护传承盛会。者兔乡位于广南县城西北部,辖8个村委会,年末壮族人口人,占总人口92.87%,是广南县壮族人口比例最高的乡镇。
花街节又称“开插秧门节”,是壮族传统的节日。据说最早是为传递春耕生产节令信息而兴起的,每年农历三月中旬属龙这天,周边壮族县乡壮族同胞邀约相聚到街上,大家载歌载舞、年轻人对歌交友。花街节发展至今已成为当地最盛大的集中展示壮族非遗的群众性文艺集会。为方便展演,乡政府还专门修建了九龙民族文化广场。
年4月15日举办的花街节的活动主题是“护龙山传文化赶花街”,展出节目有族老、摩公主持的大型祭山仪式、《娅歪开春》《曰唱舞》《铜鼓手巾舞》《壮锦》《对山歌》《民间乐器合奏》等,音乐制作及创作型节目的编排由县文化馆和乡文广体中心负责,演出基本以各村文艺队为主,有一技之长的村民及学生也参与演出。可见,花街节活动内容涵盖表演艺术、仪式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等非遗的主要领域。。
阿雅文化节
年1月6日主题为“古韵阿雅·商贸八寨”的第二届阿雅铜锅宴长桌宴饮食文化节暨非物资文化遗产展演拉开帷幕。
八寨是文山州、红河州的交通枢纽,是马关县西部四乡镇一农场的商品聚散转运中心,地理位置极为优越;八寨还是马关县最早的革命活动中心,年马关第一个党支部成立于八寨,李国定任党支部书记并组织发起了震惊滇东南的"人民武装暴动",在八寨各族人民的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八寨镇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是阿雅文化发源地,曾是马关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活动时的祭礼,向各方来宾展示了古韵而又独特的阿雅文化,其中包含有祭祀、阿雅古乐、花鼓、木偶剧、龙灯、花灯、把戏、打清蘸等独具特色的民间文艺。
阿雅古乐是明朝万历年间由阿雅土司龙上凳在管辖阿雅地(今八寨)时,土司龙上凳进京续职从中原地区带回的古代宫廷音乐在民间发展演变而来,现已有余年的历史,主要曲目有《阿雅颂》、《仙家乐》、《增百福》等20余首古乐。
年1月6日八寨铜锅宴,当天活动现场八寨镇街道人山人海,多口铜炊锅沿街摆开,多名宾客围桌而坐,品尝八寨铜炊锅美食。根据传统,八寨铜炊锅选用的食材种类和制作十分讲究,火锅汤料是用本地土鸡炖煮而成,按照传统,必有的火锅食材共11种,分层次依次序装入铜锅里。
首先底层装入的是青菜和蒜叶,第二层装入茴香菜、第三层再装入洋瓜和茨菇,最后一层装入鸡肉、腊猪脚、脆皮猪脚、肉丸子、酥肉和五花肉,最后再灌入土鸡汤,这样才是一锅完整的八寨火锅。锅下面烧着栗碳,边煮边吃。各种食材在铜炊锅里经过混煮后,味道浓香味鲜,品尝的人们无不赞不绝口。
盘王节
年11月19号,由广南县瑶族研究会与底圩乡联合举办的广南县瑶族盘王节暨首届“底圩茶”文化节在茶乡底圩开幕
盘王节开幕式文艺汇演现场,瑶族、壮族精彩歌舞轮番上演,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当属瑶族男子的成人礼“度戒”展演。“度戒”又称为度身、度法、过法、斋刀,它是当地瑶族男人成长中必不可少的神圣一课。一般在男子十五六岁时举行,只有“度戒”过关,才是真正的男子汉,才会得到神灵的护佑。
盘王节又叫还盘王愿、跳盘王,是瑶族同胞祭祀始祖盘王(盘瓠)的盛大节日。相传在远古时代,瑶山平王和高王作战,平王悬赏招贤,能取高王首级者,愿将最美丽的三公主嫁给他。不料,第二天就有一条名叫盘瓠的"龙犬"衔来高王头颅,平王不失诺言,将心爱的三公主许配"龙犬",并封"龙犬"为盘王。新婚之夜,"龙犬"竟变成一个魁伟健壮的男子,公主大喜。此后,公主为盘王生下六男六女,传下瑶家十二姓。后代们为纪念盘王,每年农历十月十六前后,各地瑶胞欢聚一堂,载歌载舞纪念盘王。瑶族盘王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盘王节已逐步发展为庆祝丰收,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民族盛会,瑶族青年男女则借此机会以歌会友、互诉衷情、寻觅佳偶。
壮、瑶少数民族多彩绚丽的民族服饰,也是活动中的一大亮点。放眼望去,这些民族服饰有的端庄典雅,有的粗狂大方,让现场观众眼前一亮。这些服饰中大部分以蓝衣、黑衣传统民族服饰为基调,并融入了现代和时尚的元素,散发着浓浓少数民族特色情调,让游客欣赏到一场精彩民族服装秀。傍晚的篝火晚会现场的气氛十分热烈,熊熊的烈火点燃了大家的激情,大家手拉手伴着轻快的音乐,载歌载舞欢度节日。
本次盘王节邀请到文山州八县,红河州金平和河口县,曲靖师宗县,广西百色市西林、田林、那坡等县的瑶族代表嘉宾余人参加。盘王节活动期间还举办了品茶、评茶茶文化系列交流活动。底圩乡茶商会组织了24家茶叶合作社前来展销,展销品种有绿茶、红茶、白茶、竹筒茶等。茶道中人坐在茶摊上,喝上一杯香茗,然后在细细挑选,捎上一罐好茶赠予亲朋分享。
砚山县首届瑶族盘王节
年12月30日上午,砚山县阿猛镇倮基黑村委会黑所水头瑶寨歌舞欢腾,砚山县首届瑶族盘王节在这里隆重开幕,来自省内外的瑶族同胞和各民族兄弟一起载歌载舞欢度盘王节。
砚山县是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年12月20日,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四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
瑶族属砚山县人口较少的世居民族,主要分布在干河乡、阿猛镇,共6个村寨,目前全县瑶族总人口为人。
随着黑所水头被列为美丽宜居乡村、省级重点建设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进村有宽阔平坦的水泥路,村内道路整洁干净,老百姓有了活动室、文化广场,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山州特产和美食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特产有开化“三七”、广南“八宝米”、丘北“辣子”、富宁“八角”等。
椒盐饼是文山独特的名优食品之一,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特色小吃。它以上好面粉、熟猪油、盐和花椒粉揉拢成酥,饼黄发香,分丝分层,酥而不脆,吃时咸麻适中,香酥可口,满口喷香,极富地方风味。在文山,每一个米线店里,都备有椒盐饼;吃一碗米线再配上一个椒盐饼,这才是文山早点的标配。
平坝荞酥是文山平坝镇的特产,荞酥在平坝已有百年的历史,文山城区的大街小巷能看都很多贩卖荞酥的小贩。荞酥精选平坝本地苦荞,制成荞面后配以白砂糖、蜂蜜等原料,高温烘烤而成。荞酥入口即化,满口留香,有消食、化积、清热等功效,深受人们喜爱。椒盐饼和平坝荞酥还入选文山州第四批州级非遗名录。
“壮乡鸿运簸箕饭”不仅种类丰富、秀色可餐更寄托了红红火火、平安吉祥的寓意。
第一轮上菜
鸿运当头(祝福红鸡蛋)敬油茶(广南茶果油)四手碟(本地板栗、花生、红薯、紫洋芋)四水果(新沟葡萄、东山人生果、马关塘房桔子、黑支果小柿子)
第二轮上菜
八凉碟(乡村酱肉、连城烧肠、腌醉小虾、拌藕丝、烧椒牛肉丝、拌野菜、舂竹笋、拌草果芽)鸿运祈福(五色花米饭、旱蒸鸡)
第三轮上菜炸虫(虾巴虫、蜂蛹)四蒸(三七粉蒸蛋、三七汽锅鸡、夹沙肉、蒸熏鸭)两顿(红豆炖腊肉、炖菊花鸭)一粥(八宝养生粥)
第四轮上菜四小吃(壮家粽粑、乡村狮子糕、褡裢粑、麻蛋)冰火传奇(烤猪蹄、冻羊肉)
“八盘四盬”
一般是土司贵族、流官以及商贾富户等有地位的人群之间相互宴请的筵席规格,八盘:即炒、炸、卤、蒸等汤汁少的菜品,用瓷盘上菜;四盬:是指炖品或汤多的菜肴,须用盬(一种圆形有盖的陶瓷器)盛上。
“三滴水”
这是上层贵族、各类官员、乡绅富户等,以敬天地神灵的名义,请名厨掌勺,举办的全天候宴席。宴席摆成长席,分早、午、晚三朝,正席为晚朝,分三轮上菜,故称“三滴水”。还有一种说法是“三滴水”源自壮族文化图腾三元图,“三元”即天为父,地为母,水为血脉,天、地、水组成三元,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因三元形似三滴水,经过长期的演化,广南的土司贵族、达官贵人,乡绅富户就把全天宴请宾客的长席称之为“三滴水”。“三滴水”代代相传,成为广南饮食第一席。
由于其菜品之丰盛,不逊于北京的满汉全席,因而有北京有满汉全席,广南有“三滴水”长席之说。“三滴水”虽然有多道菜,但却不完全是山珍海味,因此不属于宫廷筵席。“三滴水”菜品通常有猪、鸡、鸭、鹅、鱼等食材,菜品随季节变化而增减品种,菜品酸、鲜、辣、腌、熏、烧、炸、糯等,显示出浓浓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一般重大节庆、祭祀活动才做“三滴水”。
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各区县最具代表性的三道菜
文山市
文山椒盐饼、脆皮狗肉、拼盘米线
砚山县
三七汽锅鸡、三七乌骨鸡、血旺猪肉
西畴县
水晶肉、西畴洋荷、西畴杨梅
麻栗坡县
砚山米线、麻栗坡沙糕、坨肉
马关县
地摊狗肉、腊科火腿、塘房桔
丘北县
醉虾、酸汤鸡、苗家狗汤锅
广南县
广南岜夯鸡、广南豆沙肉、腊猪脚
富宁县
米花、鸡枞、炸芭蕉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族特色村寨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入围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7个)
丘北县八道哨乡八道哨行政村上那红村
广南县坝美镇者歪行政村坝美村
马关县仁和镇阿峨村委会新寨村
马关县南捞乡小麻栗坡村委会坡角村
马关县金厂镇金厂村委会罗家坪
富宁县剥隘镇甲村村委员会坡芽村
富宁县归朝镇归朝村委会老街三寨村
中国传统村落
中国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中国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精髓和中华民族的根基,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自然生态景观资源,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文山州入选中国传统村落(20个)
第一批(1个)麻栗坡县董干镇新寨村委城寨村
第二批(8个)
砚山县者腊乡批洒村
马关县马白镇马洒村
马关县八寨镇八寨街脚村
丘北县曰者镇河边村
丘北县平寨乡革雷村
丘北县腻脚乡老寨村
丘北县温浏乡石别村
广南县坝美镇革乍村委会汤拿村
第三批(5个)
广南县者兔乡者妈村委会里夺村
广南县者兔乡者兔村委会西牙村
广南县者兔乡者妈村委会者妈村
广南县者太乡未昔村委会上米哈村
广南县者太乡未昔村委会下米哈村
第四批(3个)
广南县者兔乡上者偏村
广南县者兔乡下者偏村
广南县者兔乡那坝村
第四批(3个)
广南县者兔乡者莫村马碧村、革里村
广南县者兔乡者妈村板江村
广南县者太乡大田村蚌古村
文山州入选全国文明村镇(10个)
西畴县西洒镇汤谷村
麻栗坡县猛硐乡野猪塘村
文山市追栗街镇塘子边村
富宁县洞波乡西六村
文山市追栗街镇追栗街村委会丫呼寨村
砚山县江那镇
马关县仁和镇阿峨新寨村
麻栗坡县麻栗镇南朵村
丘北县双龙营镇仙人洞村
富宁县剥隘镇甲村村委会坡芽村
城寨村
城寨村属于麻栗坡县董干镇新寨村委员会,地处麻栗坡、富宁、广南三县交界处,位于镇政府所在地东部,麻栗坡县东北部,距县城公里。东与富宁县木央乡接界,南与董干镇回龙村委会相连,西与新寨村小组为邻,北与广南县黑支果乡隔河相望。
分布在麻栗坡县董干镇新寨村委会境内的彝族支系白倮人,其衣食住行与其他地区彝族相比,存在较大差异。保留完整的古朴着装、奇异民间风俗和独具特色的干栏式建筑,近年正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治疗白癜风与爱同行治疗白癜风与爱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