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10日
第[2]篇文章
上西村是后龙镇下辖村,位于湄洲湾南岸
是福建炼油公司十万吨油码头所在地
三面环山、一面靠海
是一个人多地少的沿海小渔村
象狮(别名):因村边有两座山
其状如大象和狮子
分别得名为“象山”和“狮山”
古时建村时也就因此取名为“象狮村”
今方言谐音为“上西”村
大门进去这条道路
贯穿了整个上西村
一户户人家夹道而成
每家门前或是修车铺或是粮油店、小超市等
他们各显神通,怡然地生存着
阳光正好的日子里
摆上五六杯淡黄色透明的茶水
邻里串门很是悠闲
开了几十年的“呗啊”店
卖的东西除了肉眼能看见的商品
还有换液化气罐,卖冷冻食品等
渔村自然少不了的海鲜小吃
金灿灿的“鱼浮”看得让人垂涎欲滴
上西村委会的这家卫生所里有位赤脚医生
解放初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
乡村大多都有赤脚医生
贫穷落后的年代,生病人也尤多
他们时常会背着木制的药箱
迈着急促的脚步游走在村里的个个角落
还记得小时候赤脚医生为我们打预防针时吃的糖么
长大了才知道那糖丸是疫苗的一种
属于国家免疫规划的第一类疫苗
那时候的我们却吃得可欢快了
秋天,老房子上的丝瓜
只剩下几个明年做种子的“老丝瓜”了
随着日月交替,渐渐换上金黄色的“长袍”
然后皮开始干裂,从裂口向里看去
还有一颗颗光亮的黑籽儿
最后剩下的丝瓜络就用来刷锅碗
好用又环保
路边偶遇一只温顺可爱的大金毛
一双乌黑发亮的大眼睛充满灵性
金黄光滑的毛,如绸缎般地一顺到底
看到我靠近,不仅没有吼叫
而且很开心的扑向我要我抚摸头
一下子就那我满身的疲倦消散而去
现在很少见的瓷砖门匾
后龙镇上西村张氏宗祠
该宗祠建于明朝万历十年(年)
清朝康熙二十一年(年)由张扁阿等修缮
年为台湾同胞张仕川等捐资重修
在门口的墙边发现了大片的五色梅
一朵朵彩色的小花醒目地点缀在万绿丛中
相比起那些精心养护在屋里的盆栽
惊艳得不止一点点
隔壁“祖厅”台阶上刻着上一次修缮的日期
村里有个老旧的针织厂
厂的里外有许多高大的榕树
但相比起其他地方的榕树它们显得瘦弱纤细许多
看着树龄不大但其实个个都是百年老树
一进门就看到四棵挺拔的松树
排列得像手机信号一样,还是满格版
树后现在是面包工厂
每天早上都会飘出阵阵浓郁的香味
现在村里有喜事基本都会来这里预订
乡村企业旧针织厂,老式的建筑风格
室外楼梯的设计,还能看到置放在外面的老机台
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乡企发展迅速
改变了农村经济格局开创农民就业新路
针织厂的左边是旧的上西村海带厂
现在也是闲置着
往里走是龙泉宫
来的时候刚好碰上九月十八“神明生日”做戏
每年春节的时候
要主持的人就要聚集在一起“掷杯”
然后选出当年主持的人
村里出名的“哦带今公”爷爷
来上西“拜拜”求神明的人应该都对他很熟悉
现在看戏的人越来越少了
因为不是节假日,少了凑热闹的小孩
氛围显得很萧疏
一路走来会发现很多户人家外面都放着
这些养殖海带的工具,当地人叫做“带”
而在上西村光海带养殖户就有一百多户
龙泉宫隔壁是现在有在运作的海带厂
农历三、四月份收海带的时候
村里就会把刚海带运送过来处理
那时候整个海带厂都是熙熙攘攘的
从海带厂出来左手边
就会看到放在空地上的制作的渔船
据说村里大部分的渔船都是出自这里
这间寺庙应该很多人都很熟悉
每年春节期间会有很多人过来“拜拜,问神明”
为家里的子女问姻缘求平安
因为上西村人多地少
所以村里很多人家养殖家禽都是用铁笼圈养
这条通往顶科的阶梯路
刚修建完两、三年
之前只有一条蜿蜒崎岖的小路
村民进去很不方便而且不安全
现在不仅美观而且方便
顶科的旁边有一大片密密麻麻的龙眼树林
一眼望不到头的那种,特别壮观
上西村的海港
望过去这一片都是村里的渔船
大部分都是海带船
还有捕鱼,和钓鱼
上西村
沧海桑田,时移世易
一代一代,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