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二零二一辛丑年的正月初一,在新春佳节到来之际,黄欢艺术视界给大家拜年,祝大家在新的一年万事顺意,身体健康!
?
春节从古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许多有特色的习俗,并且存留至今,如果我们想要深度挖掘其中的奥秘时,除了查阅相关的书籍资料外,另一个更加直观的办法便是分析当时相关的绘画作品。绘画不仅是珍贵的艺术品,同时还携带着服饰、家具、习俗等中国古代的历史信息,古代的民间画手、文人画家与宫廷画师们用画笔保留当时珍贵的历史资料供我们参考。文章共分为四部分,以表现“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的古画为例,带大家走进有趣的古代风俗节日世界。“岁朝图”与“岁朝清供”
春节的由来:上古时代以立春日作为新年岁首,一是,当时采用的摄提纪元法,以寅月为正月,立春为岁首。二是,“立春"标志着阳气由弱而强、由衰而盛的转折,因而重视农耕的先祖,对这个节气有着超乎寻常的重视。不过,自夏商周之后,我国开始使用阴历,夏朝正月是一月,商朝是十二月,周朝是十一月,秦朝是十月,汉武帝太初元年,又将岁首恢复为一月一日,此后曾有几位皇帝改历改岁首,但大部分的时间里,正月都是一月,岁首新年都是一月一日,直至辛亥革命之后,这一天正式更名为"春节"。作为新年的起始,“春节"不仅预示着时令的重启与礼仪的回归,更包含着对祖先的敬重和团圆的温暖,是中国人传承至今的最大的仪式感。
春节习俗:春节习俗在先秦已出现萌芽,包括傩祭、立桃人、扫尘、宴会、祭祀祖先等。汉魏时期是春节习俗的定型期,相关庆贺活动有除夕驱傩(nuó)、正旦朝会、立郁垒、神荼、放爆竹以及聚宴饮酒等。到唐宋时期,春节习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傩祭活动的民俗性与娱乐性增强,另外还要守岁、立门神、挂年画、帖春联等。到了明清之际的春节习俗也基本沿袭了唐宋时期的旧俗
1.描绘春节习俗场景的绘画作品古人迎春,除了由祭祀逐渐演化流传的习俗之外,他们还会用一幅充满吉祥寓意的画作开启新岁。画家们会在新春之际绘制《岁朝图》,予知音,予好友,相互馈赠以表情意和年节气氛。《岁朝图》最早兴起于宋代宫廷,按内容一般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便是描绘辞旧迎新的庆贺祝拜场景。?立门神《岁朝佳兆图》
朱见深明纸本浅设色59.7x5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岁朝佳兆图》又名《柏柿如意图》作于明成化十七年(年),作者为明朝第八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图中所画钟馗目光犀利,紧盯着飞来的蝙蝠,一手持如意,一手扶在小鬼的肩头;小鬼双手捧着盛有柿子和柏枝的托盘,寓意“百事如意”。画面上方的蝙蝠、小鬼手中端着的柏枝、柿子以及钟馗手中的拿着的如意等,都是根据中国民间习俗采用的谐音会意的的方法融入一些吉祥的寓意。明代以前,悬挂钟馗像是春节时一项重要的风俗活动,用以驱鬼辟邪,至明清之交此风俗才渐渐移向端午,所以这幅“岁朝佳兆图”可以看作是一幅祈祥祝福的宫廷年画。?
扫尘
《岁朝图》李士达明纸本水墨明代李士达(款)作于年的《岁朝图》中就描绘了扫尘的场面,画中一文士倚桌案坐于阁中,屋外—童子正拿着扫帚清扫院落,为庆贺年节做准备。按照民间的说法,“尘”与“陈”谐音,因此新春扫尘便有了“陈陈布新”的含义。据《诗经.豳(bīn)风·七月》记载:“穹窒(zhì)薰鼠,塞向瑾户,磋(cuō)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可见在迎新之际,人们要清扫垃圾、驱赶老鼠,并封闭窗户躲避寒风。乡村的春节是什么样的呢?《岁朝村庆图》李士达明纸本设色1.9x64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岁朝村庆图》局部图之放鞭炮
《岁朝村庆图》局部图之拜年访友
《岁朝村庆图》局部图之挂钟馗像
这幅也是明代画家李士达所作《岁朝村庆图》,此画真实地反映了晚明时期民间庆祝新年的种种活动,图中描绘了一处山村,长者访友宴饮、室内赏画,儿童燃放鞭炮,敲锣打鼓,辞旧迎新,欢庆佳节,画面充满岁朝繁忙、喜庆的升平景象,还可以看到有的室内挂着钟道画像。相比较普通百姓欢度春节的场景,宫廷里的春节又会有什么样的岁朝喜庆气氛呢?《乾隆岁朝行乐图》丁观鹏、郎世宁等清绢本设色05×06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乾隆岁朝行乐图》局部图1
《乾隆岁朝行乐图》局部图
这是由中西画家共同创作的一幅画,擅长人物肖像写实画的郎世宁画乾隆帝像,中国画家沈源、周鲲、丁观鹏等人画小童、房舍、树木。这件中西方绘画艺术在皇权之下有机交融的成功之作,不仅渲染出了皇家岁朝喜庆祥和的热烈气氛,同时展示出了乾隆帝与诸皇子间融融的亲情。图中描绘了乾隆皇帝与皇族子弟在庭院内点炮竹,庆贺岁朝的热闹场景。《弘历岁朝行乐图像》局部佚名清绢本设色84x.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一幅《弘历岁朝行乐图像》同样描绘的是乾隆皇帝岁朝行乐的场景,他怀抱小皇子坐于廊下,几位皇子或放爆竹、或踩岁。画面中的鱼灯和挂于戟上的玉磬,取“吉庆有余”之意,表达对新年美好的祝福。、文人雅士的“岁朝清供”当然“岁朝图”系列除了有描绘庆贺佳节的内容以外,还常把那些有着吉祥寓意的花卉或者器物等作为主题,这类题材的作品称为“岁朝清供”。而这些作品大多往往出自文人雅士之手。?
花卉类
《岁朝图》
赵昌北宋
绢本设色
14.7x51.6cm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岁朝图》画面中间为一块奇石,四周点缀以皆代表吉祥的水仙、梅花、牡丹、茶花等,色彩丰富富丽堂皇,具有极强的装饰性。
《新喜图》
齐白石
年
纸本设色
88.1×48.1cm
这是齐白石为春节而画的作品,此画构图平实:花瓶中插着怒放的红梅,花瓶旁摆着一把酒壶和两只酒杯,近处五个朱红色的柿子,随意错落其间,一挂褐赭色的鞭炮,放在柿子与梅瓶之间,斜斜指向画面左下角。中国民间有“喜梅”之说,花瓶谐音“平安”,柿子谐音“事事”,组合于一画之内,便是“事事平安喜庆”。?
花瓶酒瓶等器具
《岁朝图》
董祥
北宋
纸本水墨
80×78cm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岁朝图》
金农
清
纸本设色
《岁朝图》中瓶和瓶花用于祝福这一年平平安安。如图中瓶中插着松树枝意为“平安长寿”,插着梅花则为“平安幸福”。另有瓶中牡丹为“平安富贵”,瓶子与荔枝组合为“平安吉利”等不同寓意。?
瓜果蔬菜
《岁朝清供图》
吴昌硕
晚清
纸本设色
.6×80.7cm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图以瓶梅、水仙、蒲草、秀石诸品组合而成,并置于瓶盆等器物中,以示为案头清供之物。物品高下低昂、错落有致地安排于画面,并以右高左低的对角形式排列,左上角和右下角分别配以题识和印章,这是吴昌硕花卉画中常用的构图形式。岁朝图呈现的都是美好的事物,寓意吉祥。这类绘画的设色追求喜庆明快,构图充盈饱满,与年节喜庆的气氛相适应。为祈盼新年风调雨顺、生活安康,画家常常借物件的谐音来表达祈福的愿望,形成了相对固定的造型语言和表现程式,如画四个柿子和如意,意即“事事如意”;画喜鹊登上梅枝,意为“喜上眉梢”;画红枣、笙、桂圆、童子,盼望“早生贵子”等,将中国的谐音文化表现得极为丰富和形象,通过物品的名称谐音、民俗寓意祝福新年。元宵行乐,观灯乐行元宵节的由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正月十五也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且古人称“夜”为“宵”,所以将正月十五称之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并延续至今。
元宵节习俗: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观灯是元宵节活动中重要的主题。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唐代的赏灯活动极其兴盛,这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宋朝灯节更加丰富多彩,元宵赏灯持续五天,灯的样式繁复多样,逛灯市更是一件十分赏心悦目的事情,创造出各种精美、奇异的花灯和龙灯、凤灯、鱼灯、兔子灯和各种历史人物灯、神话故事灯、走马灯等。那时还兴起了猜灯谜,即将各种灯谜写在纸条上,贴在花灯上,猜中的人还能得到小小的奖励。《观灯图》
李嵩
南宋
绢本设色
×.1cm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灯火夜深回昼日,管弦声动起春风。”这是南宋诗人戴复古的诗句,用来概括南宋画家李嵩《观灯图》的主题,此画描绘了宋人在元宵节奏乐赏灯的场景,此画的背景像是一富家花园,画面中央有四位女子,身着淡绿、葱白、杏黄、靛蓝各色衣衫,腰系绸带,左侧三人正在奏乐,全神贯注,或弹琵琶、或吹箫,犹如天籁之音,余音袅袅。右侧一位妇人坐在凳上,引逗童子戏耍玩乐,情态生动,惟妙惟肖;画面前方,一女子手中牵引白象灯,侧身回眸,似在故意引诱后面的童子。《灯戏图》局部(孤本)
朱玉
南宋
闹社火主要是祭祀社神,形式最早是由“傩戏”发展而来,表演的人们用颜料涂抹脸部,或者头戴面具,化妆成各种鬼神人物,想象奇特,造型粗狂,性格夸张,大呼大叫,宣泄释放,寄希望神灵能赐予力量,后来糅杂百戏表演,辅助以锣鼓烟火,形式更加的多种多样。南宋后期宝祐年间临安宫廷画师朱玉作品《灯戏图》画的就是临安城中一支元宵社火舞队,描绘了南宋时期杭州元宵庙会时的场景。(请右旋手机屏幕)《上元灯彩图》
佚名
明
绢本设色
5.5×66.6cm
《上元灯彩图》局部图1
《上元灯彩图》局部图
《上元灯彩图》主要描绘了明朝中晚期的南京地区在元宵节期间的街市景致。从全景内容来看,画家描绘的是一次元宵灯市与古董贸易相结合的集市活动,明朝中叶金陵的富庶安逸,从这幅图卷上可略窥一二。在画中,不仅可以看到元宵节期间种类丰富的秦淮花灯,更可以在画卷中心看到著名的鳌山巨型彩灯。如今人们熟悉的荷花、菊花、南瓜、鱼虾、蟾蜍、螃蟹等花灯在画卷上应有尽有。此外还有不同形制的宫灯、走马灯、纱灯和几何造型灯等各式彩灯。同样,我们将视线放回到宫廷中来,元宵节经历了从宫廷走向民间的历程。作为元宵节最初的发起地,历朝历代宫廷对此也非常重视。唐玄宗时,每逢元宵,宫廷中用绢丝扎成二十间高一百五十丈的灯楼,上面悬挂珠玉、金银的穗坠,微风拂动,铮铮有声。除此以外,各地官吏纷纷向皇宫进奉特制的灯饰,各种花灯的设计精美绝伦,让人眼花缭乱。见惯了宫廷盛景的宪宗皇帝见到民间街头场景,觉得新奇好玩,大加封赏,宪宗皇帝觉得这也具有“与民同乐”的象征,当下命令宫廷画师用大量篇幅将这一场景记录下来。该作品构图严谨,笔法细腻,画面上的宫廷院落巍峨壮观,各种人物的情态、动作细致入微,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同时,这幅写实性的行乐图,为目前所见最早绘有烟火燃放的中国图画,也是一幅明代民俗画的代表之作。《明宪宗元宵行乐图》
佚名
明
绢本设色
6.7×cm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图1
图中第一段明宪宗坐在殿前的黄色帐篷下,头戴黑色便帽,身着浅青色绣金龙袍,正在看太监、童子们燃放烟花爆竹。画的右下角,一名太监正从一只大木箱里往外取爆竹,准备分发给大家。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图
画面中车上摆满了孩子们喜爱的各种玩具和零食,惹得孩童们手举铜钱不断前来购买。货郎车周围,童子们拿着各种寓意吉祥的彩灯,其中象形灯象征太平有象,车上还摆满了格式花灯马形灯寓意马到成功,蟾蜍灯寓意蟾宫折桂,另外还有漂亮的螃蟹灯、兔子灯、仙鹤灯和官员灯。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图
明宪宗身着浅黄色龙袍坐在帐中,聚精会神的观看着台下各式杂耍表演。
《乾隆帝元宵行乐图》
郎世宁
清
绢本设色
0×04.cm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乾隆帝元宵行乐图》局部图
《乾隆帝元宵行乐图》描绘的是清代乾隆皇帝与皇族子弟们在宫苑内庆贺元宵节的情景。清朝康熙时期,每年的元宵节都在太和殿举办盛大国宴招待王公贵族和外国使节,以此庆贺节日显示国运昌盛。乾隆帝即位后在许多方面都承袭前朝典制,每遇汉民族历代相承的传统节日如元旦、上元、清明、七夕、中秋、重阳等,他都要求在皇宫中举行相关的庆祝活动。图中乾隆皇帝坐在楼阁上,正安详地目视着皇族子弟们庆贺元宵节。
端午仲夏,烹骛角黍
端午节的由来: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端午节风俗:吃粽子,门上插艾或菖蒲(chāngpú)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等。其中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龙舟竞渡图》
李昭道(传)
唐
绢本设色
8.5×9.7cm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图是典型的青绿山水作品,画中运用的石青石绿历久弥新。根据画中所描绘的建筑判断,画中的情景当为宫廷中欢度端午的场面。华丽的宫廷楼阁位于画面的右下角,湖水以留白的方式体现出来,远景为青绿的山峦。画面中,人小如豆却清晰可辨,生动有趣。所绘龙舟亦生动可掬,灵动飘逸。《金明争标图》
张择端(传)
北宋
绢本设色
8.5×8.6cm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图中描绘了北宋京城汴京金明池水上龙舟竞标的场面。图上水面广阔,水中筑十字平台,平台上建红墙青瓦圆形殿宇,一拱桥连接左岸,岸上建筑宏伟,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水面上龙舟数艘,中间一艘大龙舟独树一帜,此时正待比赛开始。据传此画为宋时期最有代表性的界画。《龙池竞渡图》
王振鹏(传)
元
绢本水墨
0.×4.8cm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画面从右向左展开,右边在宽阔的水面上有五艘龙舟错落有致停泊在那里,且露出部分的楼台;中间画有拱桥,在拱桥下面有几艘龙舟竞相穿越拱桥,呈现出龙舟竞渡的动人场面,穿过拱桥,龙舟骤然增多,龙舟争先恐后,橹桨奋动,一艘艘龙舟似脱弦之矢,飞快地向前驶去,及一派人声鼎沸的情景,热闹非凡,显示出比赛已进入如火如荼的境界。在清代的瓷器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龙舟竞渡的场面清乾隆年间宫廷画师徐扬所绘画册共计八开,分别表现了端阳节期间的重要民俗活动。《射粉团》
题画:“射粉团,唐宫中造粉团角黍饤盘中,以小弓射之,中者得食。”射粉团是一种唐代都城和宫廷盛行的游戏。《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粉团则是类似麻团的一种点心,用糯米制成,外裹芝麻,置油中炸熟)以小角造弓子,纤妙可爱,架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得食。盖粉团滑腻而难射也。都中盛行此戏。”《赐枭羹(xiāogēng)》
题画:“汉令郡国贡枭为羹赐官以恶鸟,故食之。”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羮”。枭羮(不是鸟羹哦),就是以枭肉制作的羮汤。这里主料——枭,就是猫头鹰,在古代被认为是不孝的鸟,从汉代开始,人们就有五月做枭羮、送枭羮、吃枭羮的习俗。《采草药》
题画:“五日午时蓄採众药治病,最效验。”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这个时间段天气燥热,人容易生病,蛇虫繁殖也容易把人咬伤。所以人们在这个时间采很多草药治病防病,而此时草药茎叶正好成熟,药性也最好。久而久之人们甚至相传此日是天医星临门。到明清时大城市的药铺常在端午日施药,居民届时会到药店索取应节的消毒药品,如雄黄、芷术等。于是形成了端午采药、施药的习俗。《养鸲鹆(qúyù)》
题画:“取鸲鹆儿毛羽新成者去舌尖,养之皆善语。”鸲鹆(qúyù)就是我们俗称的“八哥”八哥自己的声音比较杂噪且毫无韵律,但是却很聪明,极善效鸣其他鸟类的声音。人们发现了野生的鸲鹆有模仿人语的能力,于是将其捕来有意地调教驯化,而这个调教的最好时间据说就在每年的端午。《悬艾人》
题画:“荆楚风俗以艾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在花草中当以艾草最早、最常见,也最著名。艾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治病又可驱虫。五月正直艾草生长旺期,此时功效最好。端午这一天,人们采摘艾草,编成人形,悬挂在自家门口,祈祷消除毒灾。《系采丝》
题画:“系采丝,以五色丝系臂,谓之长命缕。”端午所系的彩丝,是代表吉祥的饰物。五色丝线又称为“长命缕”、“续命缕”、“无色缕”等。古代以五月为恶月,与是用红、黄、蓝、白、黑无色丝线,分别代表五行,并象征五色龙,“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使人健康长寿。
《裹角黍》
题画:“以菰(gū)叶裹粘米为角黍取阴阳包裹之义,以赞时也。”粽子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诞生的,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gū)叶变革为箬(ruò)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观競渡》
题画:“观競渡,聚众临流称为龙舟胜会。”描绘了一群岸边观看龙舟竞渡的人们。《端阳即景图》
陆治
明
纸本设色
1.×64.cm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此图所画即是端午节时陆治亲手所植花木的芳姿。图中的湖石是背景和衬托,故仅用淡墨干笔渲染造型,复加以苔点,颇显意趣;而萱草、蜀葵、石榴等花叶,均以勾花点叶法重点刻画,勾笔细劲如铁线,而点叶则用笔较拘谨,但温润沉着;野草灌木则直接以没骨画法用色彩点染写出,显得生趣盎然。《端午图》
王时敏
清
纸本水墨
.8×40.1cm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幅画是王时敏为端午节所作的节令画,描绘了菖蒲、蜀葵、玉簪以及蔷薇等几种初夏的时令花卉,所绘花卉笔墨简练洁净,清新古雅,表现了吉祥喜庆的意境。此图是王时敏较为罕见的墨笔花卉,为其晚年作品。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苏轼《六幺令·天中节》生阙。该词作写出了我国极具特色的端午节民俗文化。在我国传世的画作中,以“端午”为主题的绘画也为数不少,欣赏这些画作,我们体味到独特而又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清秋赏月
中秋节的由来:中秋节源自古代对月神的祭祀,它是汉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祭月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祭礼之一。早在周朝,天子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据史籍的记载,古代的帝王,多有祭月活动,日期定于农历8月15日,而此时正是三秋之半,故名为“中秋节”。到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成为了固定的节日,中秋节从宋朝开始盛行,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
中秋节习俗:中秋节到了,各地都有自己的习俗。但中秋节的习俗共同之处不外乎:祭月、赏月、观花灯、吃月饼。除此之外,各地还有:民间拜月、月光马儿、兔儿爷、中秋宴俗,舞火龙、燃宝塔灯、偷菜求郎、窃瓜祈子、中秋博饼、祭月烧香斗、乞月照月爬月、走月亮走三桥等等。
《月下把杯图》
马远
南宋
绢本设色
59×9.cm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月下把杯图》描绘了中秋赏月团聚之景,绘郊外山脚一隅,月夜里翠竹微风摆动,圆月高悬空中,发出金黄色光辉;几人把酒赏月叙旧,案几上摆放着贡品,邀约天仙共享佳节。画右题:相逢幸遇佳时节,月下花前且把杯。
《月夜看潮》
李嵩
南宋
绢本设色
.×cm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画描绘临安(今浙江杭州)中秋夜观海潮的情形,细致地描绘了钱塘江粼粼江涛,杭州岁岁观潮之乐,图中高悬的明月下,豪门贵宦在平台楼阁上观赏卷涌而来的浪潮。人物皆以粉点成形,再用墨笔勾勒,充分展示了当时人们中秋夜观海潮的壮观情形。《对月图》
马远
南宋
绢本淡设色
.7x7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对月图》局部
远处山峰高耸,斧劈皴将山崖的直削险峻表现得淋漓尽致;山腰间挂着一轮满月,月亮下面是瘦削的远山。画面下半部,左侧崖石间伸出几棵虬曲的老松和杂树,茂密的松枝垂挂着藤蔓。松荫底下,一位高人抬头望月,举杯邀月,旁边侍立着一位端酒壶的童子。高山、明月、邀月、对饮,亦是文人高士的一种洒脱!《有竹庄中秋赏月图》
沈周
明
纸本设墨设色
4×.5cm
《有竹庄中秋赏月图》局部
画面描绘的是沈周在其居所“有竹庄”内的平安亭与友人中秋饮酒赏月时的情景。山水清胜,竹树桥亭,明月高悬,景致幽静。书法部分则是沈周满怀激情,以七言律诗的形式,兴致勃勃地抒发其与浦汝正等友人中秋赏月时的复杂心情。《浣月图》
佚名
五代
绢本设色
77.×50.4cm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浣月图》局部
此图描绘了盛装妇人,手捧明珠,欠身欲取水涤珠。旁立侍女三人,或临案焚香,或捧奁,或荷琴,神情庄严静穆。女子对月祈福,自唐代以来,即已蔚为流行,此作或与古代的拜月风尚攸关。《雍正圆明园十二月行乐图?八月十五中秋琼台赏月》
郎世宁
清
绢本设色
.×10.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雍正圆明园十二月行乐图》反映的是雍正在圆明园中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活动习俗,这是其中八月十五中秋琼台赏月,画面描绘了月色下,雍正与家人、宠臣在圆明园中琼台赏月的场景。春节、元宵、端午、中秋是我国传统的风俗节日,现在欢度节日的方式纷繁多样,因此希望通过本篇文章能够让大家对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习俗有别样的认识!指导:黄欢
图文:孙敏
(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
在读硕士研究生)
版式:刘鑫红
校对:李晓慧
······
往期回顾
宋代都市风俗画里的小可爱
古琴雅韵,与君共乐之
东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之图像考
······
------------
感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