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我国20世纪著名的书画大师。
大家都知道他画虾堪称一绝,只需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鲜活透明、自由游弋的虾来。
虾图局部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他本湖南湘潭人,早期因家境贫寒,以做木匠维生。喜欢画画的他,常在工作之余拿着《芥子园画谱》自学。
后来,他拜胡沁园、陈少蕃为师学诗文,并在胡的帮助下脱离了木工生活,专习绘画。
齐白石拜胡为师后的作品
《凌霄花图》局部
01
有人说他是大器晚成,这话倒也没错。毕竟他可是年近花甲才摸索出自己的风格,才在画界站稳脚跟的。
在那之前他一直都是个默默无闻的小角色,这和他在40岁之前从未走出过湖南不无关系。
齐白石《仕女图轴》,年作
好友郭葆生在信中建议他说:“无论作诗作文,或作画刻印,均须于游历中求进境,作画尤应多游历,实地考察方能得其中之真谛……”
所以年,齐白石第一次走出了家乡,开始了他有名的八年远游之旅。
在那八年里,齐白石“五出五归”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他先后去过陕西江西、河北江苏、广东广西等地,结识了不少名家之辈,也见识了很多开眼佳作。
《长沙图》,年作
《桂林纪游》,年作
尔后他又花了八年的时间读书、作画以充实自己。
然而在他55岁那年,兵匪之乱打破了他在乡村宁静的生活。于是他辞别家人独自北上,成了一名大龄“北漂”。
当时北京画坛流行的是吴昌硕一派具有金石韵味的大写意花鸟画,可齐白石学习的却是八大山人的风格,所以受到冷遇也是不可避免的。
齐白石《摹八大墨荷扇面》
不过好在他还有一个很会夸人的朋友陈师曾。
齐白石曾把自己的《借山图卷》给陈师曾欣赏,陈看了以后不仅对作品的价值给予了肯定,还题下一首诗。
向上滑动查看借山图册之
洞庭君山、祝融峰、独秀山
“凡天下之名山大川,目之所见者,
或耳之所闻者,吾皆欲借之,
所借非一处也。”
正是他的那句“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给了齐白石“变法”的勇气和动力。
齐白石把自己向往的明清个性派文人画家所求与吴昌硕的笔墨色彩相结合,开创出了“红花墨叶”的大写意花鸟画风格。
终于找准了自己的画风的齐白石,就连山水也画得更有笔简意远、平中见奇的味道了。
齐白石的画就和杜甫的诗一样很日常很接地气,那些普通人所熟知甚至忽视的东西是他的作品里最常见的主题——
比如《我最知鱼》里围逐钓饵的小鱼,那是齐白石小的时候最常做的事,所以才能画得足够真实生动:
再比如他画白菜时曾题“不是独夸根有味,须知此老是农夫”,正是对自我本色的肯定:
还有那些蜻蜓和蝉,体现的是他曾作为农民的审美情趣:
鲶鱼和石榴也充满了民间艺术寓意象征的特色:
除了以上这些,酒也是他常画的题材。
据艾青所说,齐白石本人也是爱小酌一杯的。他八十多岁时,每餐饭仍能喝上一杯白酒,还会作些酒画酒诗。
他的酒诗有《夜吟》一首:泼墨涂朱笔一支,衣裳柴米赖撑支。居然也作风骚客,把酒持蟹夜咏诗。
而酒画就有很多了,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包含了历史、神话元素的,一类是表现日常生活的。
前者有《毕卓盗酒图》、《钟馗醉酒图》、《麻姑进酿图》等。
其中《醉饮图》里的铁拐李拄杖立姿,手执明黄葫芦仰天喝酒,“醉饮”一词尽显其豪放不羁、悠然自在的生活态度:
《毕卓盗酒》画的是晋代好饮酒、却又不肯贪赃枉法的毕卓在酒瘾大发后偷饮邻家的酒,醉后被捉的故事:
齐白石题的款文是:“宰相归田,囊底无钱。宁肯为盗,不肯伤廉。宁肯为盗难逃,不肯食民脂膏。”
后者有《夜深独酌蟹初肥》、《红梅酒蟹图》等。
这些蟹酒图画的是民间持蟹饮酒的习俗,一壶两杯一双蟹,秋高气爽的劲儿扑面而来:
表健康长寿之意的寿酒图则常以一壶一盏,再伴一两枝红菊来构图,那画面任谁看了都会联想到重九日的菊花酒。
下面这幅曾拍出过万元的高价《寿酒图》,专家看过之后更是感叹“酒不醉人人自醉”。
这幅图里虽然没有花,却也体现了齐白石独创的经典风格。
淡赭色大笔涂抹酒瓮在画中可视为“地”,其上笔法枯湿自然而有变化,墨色浓如漆的藤条可谓之“图”。
红黄相间的寿桃和墨笔为之的藤篮也是“图”和“地”的关系。
这种巧妙的设计,辅以墨色立骨、艳色立体的构成方式,使得看似简单的画面顿时生动起来,层次变得丰富,精神也更加旺盛。
这便是齐白石红花墨叶派的精髓所在。
这幅《菊酒延年》是白石老人九十一岁时作与郭秀仪夫妇二人的。
只见他先用洋红勾菊瓣,再以淡红色罩染,花朵就变得浑然一片。
用墨重勾淡染的菊叶、信手拈来的四只形态各异的螃蟹,合在一起就是秋深赏花的画面。
齐白石用这样一幅画向郭秀仪夫妇传递了健康长寿的祝福。
02
如今还有一幅《延年寿酒图》将在西泠艺是网拍的四月大拍中亮相:
这幅《延年寿酒图》是原装老裱的,本来是齐白石长子齐良元的旧藏,上面还有他的题签。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齐良元把它赠给了同窗好友朱公言,近七十年来它都一直完好地保存在朱公言上海和杭州的家里。
看这“红花墨叶”的经典画风,再加上健康长寿的寓意,绝对是不容错过的。此刻,它正在里静候有缘人。
而在另外一边的里,还有一幅吴昌硕的作品《老梅天矫》(上海人美《吴昌硕作品选》出版)。
吴昌硕号苦铁,曾作诗云:“苦铁道人梅知己,对花写照是长技。”他称画梅为“扫梅”,画出的梅花皆有一种孤傲不群、清逸脱俗之气。
吴昌硕诗书画印皆精,梅花是最常画的题材,每幅作品上还都有他题别写的咏梅诗句。他题诗用笔沉着,下笔如铁,尽显“是梅是篆了不问”的特点。
这幅《老梅天矫》上题有“梅花阅世无知己,墨渖飘零亦可怜。郁勃纵横如古隶,断碑同卧白云边。”和“老梅天矫化作龙,怪石槎枒鞭断松……生气拂拂平林东”等字句,也是非常值得入手的一件作品。
除了以上两个专场,西泠艺是网拍还设置了、等共计10个书画信札类专场,喜欢书画的朋友去了定能收获满满。
你以为这就是全部了吗?当然不会!
艺是网拍的上拍理念可是“全门类共发展”,满足不同藏家的多种需求就是他们的服务宗旨——
如果你好奇那些书画是在怎样的书房里诞生的,那就推荐你去看看。
文人书斋里文房四宝是必不可少的,各种雅玩也是常备之物。
我国的香文化始于春秋、鼎盛于宋,所以盖炉是文人书斋里很常见的物件。大部分文人都会像梅尧臣那样“时无车马游,焚香坐读书。”
本次大拍中的这件白玉仿古三牺兽面足鼎式盖炉是乾隆时期的,器型小巧但气韵浑厚,并且完美融合了上古青铜器的神韵和宫廷精湛的工艺:
如果你是文玩爱好者,就到和里找找有没有能让自己心动的。
钧瓷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为特色,这是特意在青蓝色的釉上涂一层铜红釉才实现的。
红紫为基调,间有一抹蓝,交相辉映。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来形容均窑釉色变化的灵活和微妙。
掇菁专场里的这件金元·钧窑天蓝釉紫斑公道杯杯色由青到紫,雅韵幽现。紫蓝相间,回旋往复,看起来就像是宇宙中的星河。
杯中有一个直立的小人,拱形结构上还有可供水流入的孔隙。往杯子里倒水的时候,小人就会浮现出来。整体造型小巧可爱,实属精品。
无独有偶,在观海楼专场里也有一件金代均窑紫斑杯,这是一个大匜(yí)杯:
杯口带有如意云纹状的边沿,沿下有一孔。以天蓝为主釉色,杯子内壁挂有两弯月牙状的玫瑰紫色斑,清新别致。
这件杯子釉下有神似冰裂的开片,釉中还有珍珠一样的白点,正是诗中所说的“烟光凌空星满天”的韵味。
把这些别致有趣的古玩摆在书房里,看书写字都更有意境了呢。
要是还想看看别的家具,可一定得去传统风格的和走创新路线的,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各自的精彩。
当一个致力于通过简单实用的外观展示家具内在灵魂的设计师带着丹麦家具设计史中最著名的家具之一的“TheChair”,遇上我们传统的紫檀高背四出头官帽椅,将会发生怎样的碰撞?
一场好戏即将登场!
假如你喜欢看戏,恰好邓丽君、张国荣又是你的偶像,那更得来和看看,什么签名照、影集等各种周边产品统统都要收入囊中才是。
尽管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这些名人影像和手迹里所散发出来的真诚和热情,竟还是有一种魔力,让人想要把它们带回家慢慢回忆……
03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