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网拍艺是二月月拍怀念那个有风的夜晚

北京中科白颠疯曝光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161223/5153139.html

有段时间非常喜欢夜晚微醺的风。

心血来潮的时候就想看看夜晚的景色与白天到底有什么不同。然后等待日出,看着天色渐变,收拾心情回家。也只有在那一刻,才能感受兰波的浪漫:怀着火热的耐心,到黎明时分,定能进入那座壮丽的城池。

但平静下来会更怀念的,并不是破晓的清晨,而是那个有风的夜晚。

静悄悄的,却能在黑色里看见五彩斑斓。

喜欢的前提,是有风

图录号:

民国·寿石工赠、刘梦云刻寿字扇骨

竹年作

通长32.3cm

我没见过风,但见过树叶摩挲的样子,还有手中那把折扇,轻轻缓缓地落在胸口。翻转之间,就能有让人心静的力量。

而这力量的坚骨,便是扇骨。

扇骨的材质一直以竹子为主,据《万历野获篇》记载:“吴中折扇,凡紫檀、象牙、乌楮,俱目为俗制,唯以棕竹、毛竹为之者,称怀袖雅物”。

但受文人雅士所青睐扇骨,还是当刻骨集书、画、雕刻于一体,且便于把玩。

以炉火纯青的留青技法,运用阴阳并齐的刀法,通过竹刻的再创作体现还原风格神韵,这便是独属于扇骨的风采。

此扇骨浅刻竹身,运刀灵活多变,风骨峥嵘,将书画墨色的浓淡、轻重、缓急等充分表达。层次丰富,淡雅清秀,以刀镌出笔墨神韵,可见其书卷气浓郁。

喜欢夜色,一如墨色

图录号:

清·长生无极瓦当砚

瓦清代

17×17×2.5cm

夜晚是不同于白昼那般赤裸坦诚的。我喜欢夜晚,便是喜欢这一点的暧昧朦胧。所有的颜色都在如墨的夜色里隐藏得好好的,但细细探究,却能发现蛰伏着的颜色更加璀璨。

就像是砚台,一小方的物什却包容着岁月万千,姝色万千。

铭文:长生无极

“当,底也,瓦覆檐际者,正当众瓦之底,又节比于檐端,瓦瓦相盾,故有当名”。

唐朝韩愈也在《瘗砚文》中曾有记载的“土乎成质,陶乎成器”,便是指澄泥瓦当砚。

瓦当图案设计优美,字体行云流水,极富变化。画面与写意相融,图案构思巧妙,在对称中求变化,均衡自然,富于生气。

与砚相伴,让文人感触良多。李山甫《古石砚》吟道:“追琢他山石,方圆一勺深。抱真唯守墨,求用每虚心。波浪因文起,尘埃为废侵。凭君更研究,何啻值千金。”

我不知道旧时大家是不是同我一般,看见了墨色里的包容,但众多推崇之下,又觉得自己尚且浅薄,不敢言之一二。

墨中有景,五彩斑斓

图录号:

清·双雉曲墨

墨清代

径7.7×0.8cm重67.8g

当双眼被夜晚轻轻遮住,其他的感官是会被放大的,而这并不妨碍,去感知深藏墨色里的浪漫。

一如深深呼吸,便可以嗅见藏在草丛里蔷薇的芬芳;又如细细聆听,安静下来的街道里也能听见枝丫颤颤,和着鸟雀未眠。

其墨呈圆形,双面其框,一面绘人物双雉图,远山云绕,双雉落于奇石之上,画面融于墨色,却显古朴写意,整体对比协调,更添韵律。

画面右侧两高士高谈阔论,侍童立于一侧,于山间松下,墨色古松虬曲盘结却显苍劲有力,看似简率的松针前后层次分明,极为传神。

另一面书“双雉曲”,侧署“程君房制”、“寥天一”。

墨中有书,观天如洗

图录号:

清·李鸿章合肥相国著书墨

12.8×2.9×1.2cm重68g

夜色会让一切都变得缓慢,仿佛是分秒也成了静态。如果在这样静谧之下放空,会不会也有那么一刹那也会进入循环的时光里。

看见墨染的书画,场景和意境在缓慢之间逐一析出,继而书页翻转,抬头也只剩下一钩残月不变。

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雅”的代表。浓墨的厚重,淡墨的素雅,无一彰显着东方传统的美学理念。

浓淡之间,藏的是阴阳消长、乾坤变幻。用墨之法,从不拘泥于是浓、是淡、是聚、是散,而在于含五色、合三才、一笔书天地、一卷收万物。

是墨呈长形,委角,墨面书“合肥相国著书之墨”,额饰如意纹,墨背篆书“有四时乐,为众人师”,俱阴识填金,顶阳识“顶烟”。

双面饰描金框线,勒银边,端庄文雅。

夜晚本身就是用以怀旧和治愈的。

只是很多时候我们被束缚在黑暗和孤独里。但我们应该相信夜色的灵性让我们得以在文明缔造的诗意文房里,被温柔以待。

在那些有风的夜晚,要大胆的向前看,外面是一片五彩斑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semeia.com/wmjz/110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