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ID:xxjy
第一单元《古诗三首》课时同步练习
1第一课:《古诗三首》课前预习同步练习
类文阅读
类文阅读-1古诗三首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1.选出下列词语在古诗中的意思。
惜:()A.可惜B.珍惜C.爱惜D.痛惜
尖尖角:()A.蜻蜓尖尖的尾巴B.还没有展开的嫩荷的尖端C.尖尖的树枝D.尖尖的莲蓬
2.诗中描写到了哪些景物?在后面的括号里画“√”;没有描写到哪些景物?在后面的括号里画“×”。
泉水()柳枝()树荫()荷叶()荷花()蝴蝶()蜻蜓()
3.这首诗清新自然,写的景物虽不多,却勾画了一幅生动的小池风景图。你读出了怎样的感受?或者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CB
2.画“√”:泉水、树荫、荷叶、蜻蜓画“×”:柳枝、荷花、蝴蝶
3.例:我体会到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绝句
[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1.写出诗中下列字的读音。
系()藜()沾()
2.试着用现代文写出后两句诗描写的景色。
3.从前两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描写了作者()时的所见所闻。
A.春日赏花B.夏日淋雨C.春日远足D.夏日游园
4.从诗人的描述中,我们领略到了一个()的春天(双选)。
A.草长莺飞B.生机勃勃C.色彩缤纷D.花红柳绿
1.jìlízhān
2.春日时雨时晴,杏花开时,小雨落在身上,衣服欲湿未湿,杨柳风最柔,吹到脸上也不觉得冷。
3.C
4.BC
2第二课:《燕子》课前预习
同步练习
类文阅读-2燕子
识鸟
我住在山里,清早,将醒未醒的薄冥间,窗外林间的鸟语渐次进入我的意识。凭着它们各不相同的叫声,我识得了不同的鸟,有一只鸟居然会这样叫:“滴地滴地嘟,滴地滴地嘟……”五字一拍,音韵奇特,既高深又单纯,一只聪明欢快的鸟。我惊讶地怔住细听,它却戛然而止。
鸟的音符只有不多的几种——滴、嘟、咯、咕、叽、喳、啁、啾,拼起音来,却婉转曲折,变幻多姿,极是含情达意。情侣的喃喃,夫妻的依依,母子的切切,至伙伴的交谈,合众讨论,都有足够的语言。鸟之语,是它们那小脑袋里流泻的灵光。
谁知道鸟儿有多聪明?它斜掠过你的头顶,短暂驻足于你的窗前,对你的生活它心明眼亮。《聊斋》上说,有县官召懂鸟语的道士来解说,道士解道:“蜡烛一百八,银珠一千八。”县官脸红,这正是他受贿的数目。道士接着翻译:“丢官而去,丢官而去!”县官大怒,将道士逐出,不久果丢官而去。
人说鸟,鸟也正在说人呢。
冯骥才有幅画,是浅灰的深冬,疏密有致的枯枝交错,枝间聚着数只鸟,都是背影,垂颈萧瑟,不知望向何处。题为《春天还遥远》,妙极。
要极有爱心的人才画得出来吧。
1.作者“识鸟”,识的是鸟的。
2.“我惊讶地怔住细听”,“我”为何惊讶?在短文中用“”画出原因。
3.文中引用《聊斋》中的故事作用是()。
A.说明鸟有独特的语言B.说明鸟非常聪明C.说明鸟对你的生活心明眼亮
4.文中的“妙极”是由于什么?
1.声音
2.画出:有一只鸟居然会这样叫:“滴地滴地嘟,滴地滴地嘟……”五字一拍,音韵奇特,既高深又单纯
3.C
4.画中的几只鸟在冬天畏缩不前,看不到希望,找不着目标,故而题为《春天还遥远》很恰当。
燕子
一对黑色的燕子,()在我的玻璃窗上。我连忙把窗子打开,这一对小客人却又忽然不见了。窗外是一片绿色的春天……
我在窗口等着,等待这春天的使者,这幸福的使者。我的心也在发芽,也像迎着春风的嫩叶,在枝头上眺望。
燕子终于又回来了,()着泥草,忙忙碌碌地飞来飞去,在我的房角上,造起一座白色的小房子。一会儿,它们又出去了,又回来了,并且吱吱地叫着,仿佛在向我()它们的劳动成果,向我()它们的快乐。
接着,它们又出去了,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衔来了一条又肥又绿的虫子,它们就饱饱地吃了一顿。吃完了,它们在窗外唱了一会儿歌,又朝它们那还未建成的房子飞去了。这中间也回来过一两次,不是衔着泥沙,就是抬着树枝……
燕子,燕子,我知道你们是在劳动中,才变得如此矫捷!也知道你们是在劳动中,吸取了太阳的光亮,才使自己黑色的羽毛变得如此闪亮。甚至你们那火红的嘴唇,也是涂上了太阳的颜色,才变得如此艳丽!啊,你是春天的使者,劳动的使者!
1.把下面的字词填入短文中合适的括号里。
分享报告撞衔
2.在等待燕子时,“我”的心情是()的。
A.着急B.充满希望C.快乐
3.“我”重点描写了燕子()的活动。
A.建房子B.唱歌C.吃虫子
4.“我”赞美了燕子怎样的精神?
1.撞衔报告分享
2.B
3.A
4.燕子勤劳的精神。
3第三课:《荷花》课前预习
同步练习
类文阅读-3荷花
牵牛花(片段)
叶圣陶
手种牵牛花,接连有三四年了。种在十来个瓦盆里,无从取得新的泥来加入,便从城隍庙的花店里买了一包过磷酸骨粉,搀和在每一盆泥里,这算代替了新泥。
瓦盆排列在墙脚,从墙头垂下十条麻线,每两条距离七八寸,让牵牛的藤蔓缠绕上去。这是今年的新计划,往年是把瓦盆摆在三尺光景高的木架子上的。这样,藤蔓很容易爬到了墙头;随后长出来的互相纠缠着,因自身的重量倒垂下来,但末梢的嫩条便又蛇头一般仰起,向上伸,与别组的嫩条纠缠,待不胜重量时重演那老把戏;因此墙头往往堆积着繁密的叶和花,与墙腰的部分不相称。今年从墙脚爬起,沿墙多了三尺光景的路程,或者会好一点儿。
但兴趣并不专在看花,种了这小东西,庭中就成为系人心情的所在,早上才起,工毕回来,不觉总要在那里小立一会儿。那藤蔓缠着麻线卷上去,嫩绿的头看似静止的,并不动弹;实际却无时不回旋向上,在先朝这边,停一歇再看,它便朝那边了。有时认着墙上斑痕想,明天未必便爬到那里吧;但出乎意外,明晨竟爬到了斑痕之上;好努力的一夜工夫!
即使没有花,兴趣未尝短少;何况他日花开,将比往年盛大呢。
1.联系上下文写出加点词语的意思。
不胜:
未尝:
2.“老把戏”指的是什么?用“”在短文中画出来。
3.你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牵牛花非常爱惜(多选)。
A.生长迅速,内心惊喜B.寻找新泥,悉心照料C.制作架子,期待开花D.每日观赏,寄托心情
4.为什么作者说“即使没有花,兴趣未尝短少”?作者从哪里得到了兴趣?
1.承受不了,不能忍受。并没有。
2.画:藤蔓很容易爬到了墙头;随后长出来的互相纠缠着,因自身的重量倒垂下来,但末梢的嫩条便又蛇头一般仰起,向上伸,与别组的嫩条纠缠
3.BC
4.例:作者在种花的过程中,也享受到了快乐,感悟到很多的道理。
从出乎意料的牵牛花变化中,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得到了乐趣。
紫罗兰
我赞美紫罗兰。
紫罗兰的叶子真奇怪,别的植物颜色是绿的,它却偏偏是紫色的,而且颜色是那样深,那样浓,好像有谁刚在那叶子上染上紫色,马上就要滴下来似的。紫罗兰的叶子狭长,跟竹叶的形状差不多。盘曲的茎枝毫无拘束地伸向四周,初生的芽儿茁壮向上。
紫罗兰的花是淡红色的。它好像是嵌在精致的紫色小船里的红玉石。紫罗兰的花十分小,有三片柔柔的花瓣,花瓣中间有几根黄色花蕊,就像戴着一顶顶金黄色的小帽儿,又像展翅欲飞的金蝴蝶。它们有的高,有的矮,有的弯,有的直。看上去,那几个花蕊好像正围着一个圆圈游戏,玩得多开心!要是你去闻,鼻子还未凑近,一股淡淡的香味早钻进了鼻孔。雨洒在叶面上,结成了一个个晶莹的小水珠儿,春风拂过,不时机灵地钻进泥土里。
紫罗兰的生命力很强。有一次,我一不小心,把一枝紫罗兰折断了。正在我不知所措时,阿姨告诉我,可以把断枝再插上,它又能生根了。果然,不几天,那枝紫罗兰真吐出了嫩芽儿。
啊!紫罗兰,用它那朴实而又别具风韵的美,默默地美化着人们的生活,我赞美紫罗兰!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第三自然段先写了紫罗兰花的,接着写了紫罗兰花的,最后写了紫罗兰花的。
2.本文采用的结构方式是()。
A.总—分—总B.总—分C.分—总
3.紫罗兰的叶子有什么奇怪的地方?用自己的话概括。
4.用“”画出本文的中心句。
1.颜色样子味道
2.A
3.颜色是紫色的,形状和竹叶差不多。
4.画:啊!紫罗兰,用它那朴实而又别具风韵的美,默默地美化着人们的生活,我赞美紫罗兰!
4第四课:《昆虫备忘录》课前预习
同步练习
类文阅读-4昆虫备忘录
螳螂(节选)
法布尔
螳螂的大腿下面还生长着两排十分锋利的像锯齿一样的东西。在这两排尖利的锯齿的后面,还生长着一些大齿。生长在小腿上的锯齿要比长在大腿上的多很多。而且,小腿锯齿的末端还生长着尖而锐的很硬的钩子,这些小钩子就像金针一样。除此以外,锯齿上还长着一把有着双面刃的刀,就好像那种成弯曲状的修理各种花枝用的剪刀一样。
平时,在它休息、不活动的时候,螳螂只是将身体蜷缩在胸坎处,看上去,似乎特别的平和,甚至会让你觉得,这个小动物简直是一只热爱祈祷的温和的小昆虫。但是,它可不总是这样的,只要是有其他的昆虫从它们的身边经过,无论是什么样的昆虫,也无论它们是无意路过,还是有意地侵袭,螳螂这个刚才还是蜷缩着休息的小动物,立刻便伸展开它身体的三节,于是,那个可怜的路过者,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便已糊里糊涂地成了螳螂利钩之下的俘虏了。它被重压在螳螂的两排锯齿之间,移动不得。然后,螳螂很有力地把钳子夹紧,一切战斗就都结束了。无论是蝗虫,还是蚱蜢,或者甚至是其他更加强壮的昆虫,都无法逃脱这四排锋利的锯齿的宰割。它可真是个了不得的杀虫机器。
1.按照短文内容填空。
法布尔描写昆虫非常生动,比如本文中,他就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把螳螂小腿锯齿上的钩子比成了,把螳螂小腿锯齿上长着的双面刃的刀比成了。
2.读了短文,我们可以用词语()来形容螳螂的腿。
A.强壮B.锋利C.坚硬D.巨大
3.螳螂是怎样捕捉昆虫的?请用“”在短文中画出来。
4.短文描写了一个怎样的螳螂的形象?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1.金针剪刀
2.B
3.画:螳螂这个刚才还是蜷缩着休息的小动物,立刻便伸展开它身体的三节,于是,那个可怜的路过者,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便已糊里糊涂地成了螳螂利钩之下的俘虏了。它被重压在螳螂的两排锯齿之间,移动不得。然后,螳螂很有力地把钳子夹紧,一切战斗就都结束了。
4.短文描写了表面温和,实际是一个了不起的杀虫机器的形象。
松鼠(节选)
布丰
松鼠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松鼠不敢下水。有人说,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松鼠跑跳轻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跳。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会儿就爬上去了。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要是把人家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不高兴的哼哼声。
1.为什么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请用“”在短文中画出来。
2.下列语句体现了松鼠的什么特点?请选一选。
A.敏捷B.警觉C.漂亮D.聪明
(1)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
(2)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
(3)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
(4)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短文两个自然段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松鼠。第一自然段抓住了松鼠的特点来写,第二自然段抓住了松鼠的特点来写。
1.画: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
2.(1)C(2)A(3)D(4)B
3.外形生活习性
5第一单元: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春游去哪儿玩
一、明确交际话题
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是( )
A.周末去哪儿玩
B.春游去哪儿玩
二、交际方法
1.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其他同学提到的春游地点,如果我不同意,应该马上站起来反对。( )
(2)春游最好约上几个好友,想去哪里玩就去哪里玩,如果不知道地方,可以向当地的人们请教。( )
(3)建议去哪儿玩要说清楚想法和理由。( )
(4)春游主要是观赏景物,因此自己不感兴趣的景物最好一扫而过,自己喜欢的景物则可以细细观赏。( )
(5)耐心听别人讲完,尽量不打断别人的话。( )
(6)先确定春游的地方,然后规划具体的时间,以及有效的游玩路线。春游最好在老师或家长的带领下进行。( )
2.关于春游的地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认为哪里好玩、有趣,其他同学就必须去哪儿。
B.每个人可以选择一个地方春游,这样会符合每个人的兴趣。
C.每个人选择一个地方说一说,接着展开讨论,最后投票确定春游的地方。
D.班长是一班之长,由班长来决定,更有说服力。
3.下列做法顺序正确的是( )
A.全班交流——投票选出最值得游玩的地方——分组讨论、小组推荐地点。
B.投票选出最值得玩的地方——分组讨论、小组推荐地点——全班讨论交流。
C.分组讨论、小组推荐地点——全班讨论交流——投票选出最值得游玩的地方。
D.全班交流——分组讨论、小组推荐地点——投票选出最值得游玩的地方。
三、实践交际活动
1.确定地点,查找相关资料,完善自己的发言稿。
(1)春游地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地方的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开展的活动。
(1)春游行动路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排哪些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游过程中注意事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一单元:习作《我的植物朋友》习作:我的植物朋友
一、审清题目,明确习作要求
1.这次习作属于( )的作文。
A.写人B.记事C.状物D.写某个场景
2.下列各项中与习作内容无关的是( )
A.写植物的形状。B.写“我”和植物之间的故事。
C.写植物的特点。D.写植物王国发生的科幻故事。
二、学会选材
1.下列能作为本次习作材料的打“√”,不能的打“×”。
(1)面对梅花,我展开想象,希望自己也做一个像梅花那样的人。( )
(2)小草默默无闻,装点着大自然,让大地充满生机。( )
(3)兰花默默地散发着芳香,永远低垂着头,具有谦逊的特点( )
2.学习制作观察记录长。
名称:__________颜色:________
样子:形似______,椭圆形或近似圆形,全身________。
用途: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种类多、喜欢阳光、不怕干旱,生命力旺盛、顽强。果实一般可以食用,花的颜色有红的、白的、黄的……
三、阅读欣赏,学习写法
(一)五色梅
五色梅的叶子刚长出来时是浅绿色的,后来逐渐变成深绿色。七月份
它长出花蕾,八月开花,九月怒放。五色梅开出的花非常别致,一朵花有多种颜色:黄、绿、橙、红、白。它的样子像一把花雨伞。微风吹来,摇摇摆摆,更加美丽。
五色梅有顽强的生命力,只要剪下一枝泡在水里,过几天,再把它拿出来,埋在土里,它就会长得很旺。
五色梅看起来是娇弱的,但谁要借此欺负它,那无疑是自讨苦吃。记得我上一年级的时候,爸爸刚把五色梅买回家,我觉得好玩,伸手要去摸。奶奶告诉我说:“别摸,茎上有刺。”我不在乎,用手一碰,坏了!许多小刺扎在我手上,这时我才知道,五色梅看上去弱不禁风,可实际上它长了许多小刺来保护自己呢!
我喜欢五色梅。我爱它娇美的姿态,我爱它不屈不挠的旺盛的生命力。
1.短文第4自然段写了自己对五色梅的感受,是全文的中心,起到了____________的作用。
2.概括前面三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1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第1自然段里找到相关内容回答:“五色梅”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叶子刚长出来时是__________的,后来逐渐变成__________。
观察植物的种植方法:剪下一枝______________,过几天,再把它拿出来,____________,它就会长得很旺。
写出自己的感受:我______五色梅。我爱它________________,我爱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绿豆发芽
近来,我突然对植物的生长很感兴趣,因此我便买了一些小小的绿豆。本想把它们种在土里,可妈妈说种在水里长得更快。为了快点看到小绿豆是怎样生长的,我就按照妈妈说的去做。
首先把小绿豆放在一个干净的碗里,然后再喷上一点水,这样就种好了。这些被灯照着、水滋润着的小绿豆,犹如一颗颗绿宝石。我盼着,盼着,希望它们能快快长大。
第二天,我一看,绿豆长出了又白又嫩的豆芽,小小的,嫩嫩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豆芽越长越长,越来越大。差不多到两厘米至三厘米之间,绿豆就开始脱掉它绿色的外袍,露出白色的内衣。过了两三天,绿袍完全脱掉了,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吧!
过了一天,小绿豆便开始逐渐地裂开,裂口越来越大。不用一两天,裂口里伸出了两片嫩绿的叶子,叶子一天天地变大,变绿。我看着每颗绿豆上的叶子,看着,看着,似乎每一片叶子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时间又慢慢地过去了,豆芽的最下面长出了棕色的根,根越来越长。有一天,我发现叶柄上有许多细细的毛,用手摸摸,粗粗的,痒痒的,真有趣!
接下来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会
会长出许多小绿豆?小绿豆会不会长成一棵小树苗……面对这些有趣的问题,我一定要继续观察下去,找出答案。
通过这十多天的观察,我体会到了植物的奇妙,领略了观察的乐趣。懂得了平平常常的事物,也有令人欣喜的地方。
1.《绿豆发芽》与《五色梅》的描写方式明显不同。《五色梅》是按植物的几方面特点来描写的,而《绿豆发芽》按照________顺序写了____________的过程。
2.根据短文内容,写出绿豆发芽的过程。
灯照,水滋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方法提示:
A.坚持多次观察。 B.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