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衣冠三

华夏衣冠(三)

中国文化中最重“礼”。而什么是礼?则是说法不一。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礼、乐。此所谓华夏文明之根本。

赋诗言志,潜移默化,精致委婉,诗无邪,有礼有节,卑不抗,忠恕谦诚,自然而然中开一时之风气。

华人皆言:不知礼,无以立。我这里并不想大谈什么克己复礼是为仁。——如今的时代是人本的时代,不是吃人的时代。仁是本质,义是合理,人就是人啊!

而乐就是乐呀,乐者,悦也。愿我中华国泰民安,人人户户安乐祥和。此为至乐也。民国怪才辜鸿铭先生则认为:礼乐是中国人的精神载体,是一种人本的艺术,在美与善中实现忠恕和谐。——对此余深以为然。五柳先生有诗云: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俯仰皆宇宙,不乐复何如?!——此乃澄明之境,诗、礼、乐,圆融一体,静若繁花,恰如大美之华夏衣冠也!

俗话说,无规矩,不方圆。穿着汉服时,因场合、时令会有。所不同。但在我看来,汉服的规矩绝大数均为自然而然之法。这一篇我就简单的聊聊这些与自然、历史有关的文化、民俗。

夏穿衫、冬常袄是古人总结出的经验之谈。无需赘言。

华人重天时。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更有众多的传统节日,不同的节日也衍生出了不同的民俗,因此服饰的配色与图案更因时节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春节、元宵节、上巳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这八个较为著名的传统节日,以及成人礼、婚礼等现代的汉服常见活动场合,均有同形制、配色的汉服,同时揉入曲裾、交领襦裙、齐胸襦裙、袒领襦裙、半臂襦裙、袄裙、斗篷等型的制服饰。当然也一定有着相应不同的妆容、发型。

现代汉服潮流兴起于21世纪初。我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在年。那时有一批青年服装设计师感慨于越南。缅甸、日韩、以及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于是随着改革开放与中国国力的兴盛,结合秦、汉、唐,宋,晋,明,清、

满族的旗袍、民国的中山装......

由“薄绒深衣和茧绸外衣”组成的汉服。汉服应运而生。

所以,汉服并非单指汉朝服饰,也并非单指中国古代传统服饰,汉服的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是汉族在历史中主要穿着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指从华夏衣裳起源至清朝下令“剃发异俗”止,汉民族主要穿着的服饰的总汇。

汉服的种类颇多,各种组合搭配更是数不胜数。无论春夏秋冬、天南海北,都能找出与之适宜的汉服形制。除了日常穿着,华丽美观的汉服还可出现在各种礼仪、文化、体育运动等活动中。

日常穿着的汉服美丽、实用,富含深厚的文化底蕴。

美的事物终将会得到大家的认可。

现代的汉服,并非完全一比一地复原历史文物,主要模仿其形制、配色及花纹,并注入现代审美设计,采用现代机械进行制作。现代的汉服除了具备历史文化性,还具备实用性与美观性。

有人说,汉服是个伪概念,一个并不准确的定义。但是,正如同“唐装”并非唐朝服饰,旗袍与中装也不能代表主流的中国服饰文化,我们更希望用简单直白的方式向世界介绍“汉服”,这种真正有着悠久历史、传承千年的中国古代服饰。

服饰是沉默的历史。

通过将汉服融入现代生活的方式,来引导国人了解传统民俗、文化、历史,通过实践活动,树立我们真正的民族文化自信。

古人将一年分为四季,分别为春、夏、秋、冬,后来为了与五行对应,而且夏季漫长,便在夏季中分出一个“季节”——季夏。就这样,四季变成了五季。

古人喜欢“五”这个数。自商起就有五行,周代更是有了五色,后人又将季节、方位、颜色甚至国运与自然属性一一对应,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五行、五色体系,分别是春季青色、夏季红色、季夏黄色、秋季白色和冬季黑色。将颜色与季节进行对应后,服色也有了“顺应天时”的新要求。天子为百姓做起表率,根据季节更换居室、衣服、佩饰、马车、马匹、旗帜、仪仗的颜色。

五色又被称为正色。古人重礼,上衣一般用正色,下裳可用由这五色相互调配出的间色,但是礼服一般都用正色,如帝王冕服,从冕冠的珠玉颜色到衣裳配色都要用正色。

除了服饰、车马颜色,许多皇室宫殿也使用大规模的正色搭配,以彰显其庄严肃穆。明清时期作为皇宫的故宫,在设计上使用红墙黄瓦,在蓝天白云下,红、黄、蓝、白四色交映,十分壮丽。

七十二物候

物候,应节气而生,在《诗经》《夏小正》《淮南子》《逸周书》中均有记载。先人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节,六节为一季,四季为一岁。四季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七十二物候分别是:

立春: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鱼陟负冰。

雨水:雨水之日獭祭鱼,又五日候雁北,又五日草木萌动。

惊蛰:惊鸷之日桃始华,又五日鸧鹒鸣,又五日鹰化为鸠。

春分:春分之日玄鸟至,又五日雷乃发声,又五日始电。

清明:清明之日桐始华,又五日田鼠化为鴽,又五日虹始见。

谷雨:谷雨之日萍始生,又五日鸣鸠拂其羽,又五日戴胜降于桑。

立夏: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

小满:小满之日苦菜秀,又五日靡草死,又五日麦秋至。

芒种:芒种之日螳螂生,又五日鵙始鸣,又五日反舌无声。

夏至: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鸣,又五日半夏生。

小暑:小暑之日温风至,又五日蟋蟀居辟,又五日鹰始挚。

大暑:大暑之日腐草为蠲,又五日土润溽暑,又五日大雨时行。

立秋: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

处暑: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又五日天地始肃,又五日禾乃登。

白露: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群鸟养羞。

秋分:秋分之日雷始收声,又五日蛰虫培户,又五日水始涸。

寒露:寒露之日鸿雁来宾,又五日雀入大水为蛤,又五日菊有黄华。

霜降: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又五日草木黄落,又五日蛰虫咸俯。

立冬: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冻,又五日雉入大水为蜃。

小雪:小雪之日虹藏不见,又五日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又五日闭塞而成冬。

大雪:大雪之日鹖旦不鸣,又五日虎始交,又五日荔挺生。

冬至:冬至之日蚯蚓结,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动。

小寒:小寒之日雁北乡,又五日鹊始巢,又五雉始雊。

大寒:大寒之日鸡使乳,又五日鸷鸟厉疾,又五日水泽腹坚。

二十四番花信风

“花信风”,顾名思义,就是花开时吹过的风,也是带来花开信息的风候。

宋徐俯诗云:“一百五日寒食雨,二十四番花信风。”《岁时记》曰:“一月二气六候,自候麦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荼蘼、三候楝花。寒至谷雨。四月八气二十四候,每候五日,以一花之风信应之。”

我国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从小寒到谷雨这八个节气里共有二十四候,每候都有不同的花儿盛开,便有了“二十四番花信风”之说。

二十四番花信风分别是: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荼蘼、三候楝花。

琴棋书画香茶花射

●抚琴

“琴”特指古琴,又称瑶琴,通常有七根弦,相传伏羲造琴,初为五弦,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后来,文王纪念长子伯邑考加一弦,成为“文”弦,武王伐纣加一弦,称“武”弦,所以后世又将七弦琴称作“文武七弦琴”。古琴有十三个徽位,音域极广,通常将古琴的声音分为金石、鼙鼓声。

古琴是礼器和乐律法器,自古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许多名士都擅长抚琴,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流传至今。隋唐时期,古琴传入东亚诸国。

抚琴时,应当将琴置于桌上,需注意放置古琴时,应将无徽位的一边靠向己身。尤其是将琴作为道具时,切勿因大意或失误将琴身放反,以免贻笑大方。

在弹奏古琴时,应当沉肩坠肘,使用指尖发力,左手按弦,右手拨弹。

●弈棋

棋,指围棋,起源于中国,相传为尧所创。

围棋是一种棋盘游戏,棋盘通常由纵横19条直线组成,将棋盘分成个交叉点。两人分别执黑子、白子对弈。棋子只能走在棋盘线纵横的交叉点上,双方交替行棋,落子后不能移动,围地多者为胜。

围棋在隋唐时,经朝鲜传入日本,并流传到欧美各国。

●书法

中国书法是使用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形式。中国书法传承百花争艳,每一种字体都有代表性的书法名家。比如,楷书名家钟繇、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行书”有王羲之、米芾、赵孟頫等;“草书”有张旭、怀素……

中国书法名家云集,许多名家在传统技法上加以创新,开创自己的风格。

中国书法讲究执笔、用笔、点画、结构、墨法、章法等,初学者可从描红、临帖学起,逐渐领悟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

●作画

中国画,亦称“丹青”,是使用传统墨及矿物颜料,用毛笔在丝绢、宣纸或丝帛上做成的画作。

中国画内容广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瓜果、飞禽、走兽、虫鱼等。中国画技法丰富,有工笔、写意、勾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其中,用墨汁与水调和作画的技法称作“水墨”。设色包括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著名的《千里江山图》就是青绿设色,其色彩经千年而不褪,正是使用了珍贵矿物宝石颜料。

不同于西洋画的透视、写实,中国画更讲究“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意境重于形式,需具备“精气神”,以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

●焚香

早在秦汉时,宫廷就开始使用熏香了,著名的博山炉正是香炉,古人常用来熏衣服和被子,以除臭、避秽。南北朝时期宗教盛行,熏香也作为礼佛的祭品使用。唐代文物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相传为杨贵妃所有,可见当时的宫廷熏香已经与艺术相融,变得更精致、风雅。宋明时期,合香是极其风雅的事。文人雅士、大家闺秀都热衷此道。明末刊行的《香乘》一书,正是明代以前中国香文化之大成者,全书共二十八卷,记载了各种香方及原料。

●品茶

茶叶起源于中国。陆羽所著的《茶经》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叶种类繁多,有洞庭碧螺春、西湖龙井、君山银针、祁门红茶、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云南普洱、黄山毛峰、信阳毛尖、六安瓜片等,因生长环境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

茶的冲泡方式各有不同。风雅的泡茶方式,也是一种观赏艺术。隋唐时期多用瓦罐,佐以花椒、大料、桂皮、八角等多种香料一同熬制,口味偏重;宋代发明了独具特色的“点茶”,成为了现代抹茶的起源;到了明清时期,多用盖碗冲泡,接近于现代人们熟知的泡茶方式,口味也趋于轻淡纯粹。茶叶自隋唐时期传入日本,被称为茶道。

●瓶花

瓶花在隋唐时期就有流行,通常用作佛堂供花。后来文人雅士常在厅堂、书桌前放置瓶花,追求其自然野趣之意。隋唐时期,佛堂供花传至日本,发展为“花道”。

还有众多雅俗共赏、适合聚会玩的游戏。比如射箭投壶、分曹射覆、蹴鞠马球、牌九双陆。

●骑射

周朝时兴起射箭这项运动,叫“射”,这是中国古代“君子六艺”中的必修课程。

《周礼·保氏》记载,自周朝起,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这便是“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

古时学生学习射箭,有很高的要求。比如“五射”标准——白矢(音同是)、参连、剡(音同炎)注、襄尺、井仪。

白矢指箭穿靶子且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指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指矢行之疾;襄尺指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指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射箭在中国已有余年历史。作为华夏文明的传承者,我们应当尊重文化、传承历史。如今射箭已成为一项现代运动。穿着汉服射箭,除强身健体,还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射箭时也有特定的衣冠服饰,诸如窄袖、箭袖上衣,必要时佩戴护腕、扳指等护具。

中国传统节日

我国传统节日大多来自节气和阴历中特殊的日子,比如春节(正月初一)、清明节(节气中的清明)、元宵节(正月十五)、中元节(七月十五)、中秋节(八月十五),还有叠数的节日,如端午节(五月初五)、七夕节(七月初七)、重阳节(九月初九)。

上巳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冬至后开始数九。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为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八十一天后,冬天就过去了。汉族民间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还有画九九梅花消寒图的传统,消寒图的梅花一共有九九八十一片花瓣,一天画一片花瓣,画完就到春节了。

穿汉服时,不但要符合礼制、追求美观,还要注意保暖和舒适。

当外出探友、逛庙会时,厚实的斗篷、大氅必不可少。

搭配与汉服同色系的手提包或荷叶拎包,用来放置物品。

穿着琵琶袖的袄子比较惬意。古人常用袖筒储物,“袖里乾坤”的典故即来源于此。外出时,可将细小物品放置在袖筒中,以减轻肩背手提的负担。

●深衣——裾、曲裾等形制,并选择较为厚实的布料,如提花棉、提花锦,可内穿中衣保暖,也可外加斗篷御寒。

●明制袄裙——单层为衫,双层为袄。古时穿衣,通常是夏衫冬袄。春节期间气温较为寒冷,适宜穿有夹层的袄裙或加衬里的汉服。若非要穿襦裙,也并非不可,只需多加中衣保暖防寒。

袄裙中,以明制袄裙更为华丽。明制袄裙中,以织金袄裙更为华丽。

明制袄裙款式众多,较为常见的有交领短袄、交领长袄、竖领斜襟长袄、竖领对襟短袄等。常搭配的下裙有褶裙、马面裙。

作为袄裙的配饰,璎珞项圈是不错的选择。明朝时多使用压襟饰物,而项圈一般使用金银、珠玉等较沉的材质制作,既可压住衣襟,又是华美的饰品。

圆领袍、蹀躞带、皂靴,纸折伞

齐胸襦裙,灯笼……折扇……

香囊,玉佩,金银金银饰品……

上巳节也是官方认定的“情人节”。《诗经》中写到,未婚男女于上巳时节齐聚水边,对有好感的异性“赠之以芍药”。

唐时上巳节春游成为习俗。著名的唐代名画《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正是虢国夫人一行在上巳节出城游春的景象。

在古代,上巳节还流行把煮熟的鸡蛋或红枣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谁拾到谁食之。晋代张协在《洛禊赋》中对此就有记载:“夫何三春令月……浮素卵以蔽水,洒玄醪于中河。”

杜甫的《丽人行》中对此盛况亦有描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若想效仿魏晋风骨,上巳节外出举办雅集踏青时,可穿交领广袖襦,内穿中衣中裤,下穿裙,外搭广袖衫。服饰材质通常是棉麻、丝绸、雪纺。

●杂裾

除了襦裙,魏晋时期还有一种杂裾深衣,在衣服裙摆上装饰“纤髾”。“纤”是指一种以丝织物制成,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且层层相叠的饰物。“髾”,是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由于飘带拖得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将尖角的“燕尾”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

现代的杂裾,在裙摆四周有一圈尖角燕尾,并有长飘带,模仿魏晋画作中翩若惊鸿的神仙图样。这种服装也可在上巳节穿着,内里需加穿中衣中裤。服饰材质通常是丝绸、雪纺。

●齐胸襦裙

若想效仿唐人游春,则可穿襦裙。

上衣穿窄袖短襦,下配垂至脚面的齐胸襦裙,另着中裤,足蹬翘头履。既可以穿广袖衫、披风御寒,也可戴披帛等配件。

春日暖阳,衣料可选取真丝、薄棉等质地,在色彩上适宜选择桃红、柳绿、月白色等明媚的颜色,与游春之意吻合,服制宜自在飘逸,不宜过于端正拘谨。

交领襦裙、齐胸襦裙、袒领襦裙都是清明踏青赏花的好选择。明制交领长袄搭配马面裙,更显娴静。

色烧玉簪花、发冠、发钗、步摇,也可搭配披帛和幂篱。正值花期,鲜亮的衣裙将会与花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形成生动活泼的撞色效果,而素淡的颜色清雅恬淡,显得娴静温婉。

端午点雄黄。

五彩丝绳。

五个正色分别是白青黑赤黄,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在古代,五彩绳也叫五彩长命缕,也有驱邪的意味。

端午节气候炎热,适宜穿襦裙、衫裙、褙子,其中以齐胸襦裙、纱衫和褙子最为适宜。材质可选择薄棉、丝绸。颜色可参考时令花配色,如绣球花的蓝紫色、玫红色,石榴花的红色。

窄袖上襦与齐胸襦裙,是春、夏最常见的汉服搭配。襦裙质地多为丝、棉。

喜蛛乞巧。

中秋拜月。

苏东坡称赞月饼:“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褙子可内搭主腰或者现代抹胸,下着齐腰半身裙或宋裤,穿绣花鞋,发式宜简约。

●齐胸襦裙

穿齐胸襦裙,可穿翘头履,可挽双环髻、飞天髻,也可将头发向上盘起,佩戴有流苏装饰的簪钗饰物。

说上巳节的春游是“踏青”,那么重阳节的秋游就是“辞青”。

重阳,插茱萸,赏菊花。

●饮菊花酒。

食秋蟹。

(完)

王闲愚

谢谢捧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semeia.com/wmjz/57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