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作品,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本文以简笔画的形式,带您走进拙政园的几个景点,欣赏拙政园独特的园林美学。
香洲(澂观楼):位于中花园南面水池边,三面环水,俗呼“旱船、不系舟”,是一组组合型建筑,形似旧时画舫,座西朝东,被誉为苏州园林最美建筑。香洲“船”首南侧设平桥与岸相连,以仿跳板。“船”头伸进水面,三面开敞;前舱船篷仿亭子;中舱平直而稍低,两侧筑矮墙,上开和合窗;尾舱为二层楼阁,阁上起楼,名澂观楼,从后舱楼梯登楼,可登高远眺。船首平台设石桌一张。前舱檐下楣间上悬挂文徵明“香洲”两字横额,装饰“纱帽头”落地罩,花果图案,雕镂精美。“纱帽头”两角雕麒麟2只。舱中置大镜一面,镜子上悬匾额“烟波画船”。中舱后部设置屏风门,镜后嵌银杏木刻吴伟业《咏拙政园山茶花并引》。
远香堂:位于中部花园水池之南,为园中主景。堂为四面厅形式,南北朝向,面阔三间,四面绕以回廊,砖细坐槛。此堂高敞明亮,正间尤为宽阔。其青石屋基,覆盆莲花纹青石柱础为明代遗存。堂名取之周敦颐《爱莲说》“香远益清”之意。堂北池中遍植荷花,开花时节,清香送远,淡雅怡人。远香堂地处拙政园中部南北轴线上,在堂内四望,景观各异,一园景色,可窥大略。东望绣绮亭,西接倚玉轩,北临荷池,而隔岸待霜亭与雪香云蔚亭突出水面小山之上,与远香堂恰为对景。
见山楼(藕香榭):位于中花园西北,楼高二层,造型扁平,三面环水,紧贴水面,上下各名。坐北朝南,东西南三面绕以回廊。重檐卷棚歇山顶,搭角梁。楼下回廊为船篷轩。楼外有黄石假山蹬道,经门洞与随地势起伏的爬山廊交汇,进入楼中,形成独特的楼山景观。楼内四周为和合窗,保留传统明瓦装饰。旧时登楼,远可遥望城外的天平山、灵岩诸山,近可观园内山林景观,故取东晋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意而名。楼下称“藕香榭”,池中植藕,故名。据记载此楼曾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办公处。
小飞虹(廊桥):位于中花园“小沧浪”北,为一三跨石梁的廊桥,东西走向。长11.32米,南北宽1.32米。桥面中段略高,两端较低,略呈弧形,优美如虹。因上有屋顶,檐下有挂落,被称作廊桥。桥檐枋下饰倒挂眉子。桥栏图案由连续的卍字(读万)组成,取吉祥含义。又因赭色桥栏倒影水中宛如彩虹,微风吹动桥影起伏,势如飞动,取南朝·宋鲍照《白云诗》“飞虹眺秦河,泛雾弄轻弦”诗意而名,是苏州诸园中唯一的廊桥。
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位于西花园南面居中,建于年,为西花园主建筑,其形制为国内古典建筑唯一孤例。平面为鸳鸯厅形式,四隅各有四角攒尖的砖细宝顶耳房,又称“暖阁”,既可为宴会时仆从侍候之处,演奏时又可暂作后台,并且解决了进出时的风击问题。内部装修精致,中间由银杏木雕刻的槅扇将室内分隔成南、北两馆,裙板刻梅、兰、竹、菊“四君子”图案。南北两面均设“短尺栏式”木栏杆,栏杆外又有长窗,窗格镶嵌菱形蓝色玻璃。为满足唱曲拍曲的需要,屋顶做成穹形,有回音作用。
馆内槅扇之北称“卅六鸳鸯馆”,其北面屋基挑出水面,既可“隔水听笛”又可夏日凉爽,适合夏季雅集;馆内家具、陈设庄重华丽,在此唱曲余音绕梁,招待客人时以男宾为主。馆名取《真率笔记》“霍光园中凿大池,植五色睡莲,养鸳鸯三十六对,望之灿若披锦”语意而名。
槅扇之南称“十八曼陀罗花馆”,两边槅扇裙板上刻有“云龙”图案。此馆朝南向阳,宜冬居,陈设较简。馆外有古白皮松,靠墙处栽植多株山茶花。因清光绪年间“补园”主人张履谦在此栽有东方亮、洋白、渥丹、西施舌等名种山茶十八株,以应拙政园名花宝珠山茶遗意,曼陀罗花即山茶花的别名,故名。
水廊(波形廊):位于西花园东墙边,因跨凌于水面之上,故称“水廊”。高低起伏,左右曲折,具有曲势和动感,被称为波形廊。北段有方形、卷棚歇山顶小榭凸向水池之中,低贴水面,称“钓鱼台”。其东侧与围墙间有小隙地,植芭蕉、配石笋,组成小景。此廊为苏州古典园林廊中精品。
与谁同坐轩:位于西花园池北岸拐角处,选址优越,坐西北朝东南,一面倚山,一面临水,东南设扇形坐槛,建筑面积12平方米。小轩构作扇形,其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墙上匾额、鹅颈椅、半栏均成扇面状,小巧精雅,别具一格,故又称“扇亭”。轩名取宋代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词意。题额者把答案藏匿起来,意境深邃,耐人寻味。原词反映了苏轼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表现出孤高的气质。小轩之西南可通山腰设笠亭、主山顶筑浮翠阁,东北可通倒影楼;隔水可观波形廊、宜两亭。
倒影楼(拜文揖沈之斋):位于西花园东北隅,临水而建,楼高二层,上下各名,坐北朝南,面阔三间,三面绕回廊。楼上倚窗可居高临下观水中倒影,站在楼东侧水廊上又可看楼影倒映水中,故名。旧时在此可眺望园外油菜花田,故曾称“菜花楼”。倒影楼与“宜两亭”遥遥相对,互为对景,为古典园林对景佳例。楼下斋内北壁设置银杏木屏门,上面精刻有郑板桥无根竹图与题字。东西两壁上嵌有明代文徵明、沈周半身像和传记,以及文徵明撰书的《王氏拙政园记》和张履谦《补园记》等书条石,为纪念两位著名文人,故名“拜文揖沈之斋”。
陶开俭周苏宁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