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以惊人的步伐快速发展,高楼拔地而起,灯火通宵达旦。车水马龙中,钢筋水泥构建的围城,迅速占据这座城市,我们从中得偿所愿,也从中怅然若失。
家的位置越来越高
我们学会了远眺
学会了快速登高
学会了铁门闭户
学会了不识邻里真面目
更学会了关起门来过日子
以为我们能忘
能忘掉春天花坛中迎春花的味道
能忘掉屋后大树上的累累硕果
能忘掉雨落屋顶的轻快
能忘掉那年黄昏一起吹过的牛
最后发现
尝试遗忘的竟然记得无比清晰
(向上滑动启阅)
夹竹桃
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她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不知道由于什么缘故,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我故乡的那个城市里,几乎家家都种上几盆夹竹桃,而且都摆在大门内影壁墙下,正对着大门口。客人一走进大门,扑鼻的是一阵幽香,入目的是绿蜡似的叶子和红霞或白雪似的花朵,立刻就感觉到仿佛走进自己的家门口,大有宾至如归之感了。
我们家大门内也有两盆,一盆是红色的,一盆是白色的。我小的时候,天天都要从这下面走出走进。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我顾而乐之,小小的心灵里觉得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只有一墙之隔,转过影壁,就是院子。我们家里一向是喜欢花的,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的花,但是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到了夏天,更是满院葳蕤(wēiruí)。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的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报告花事的结束。总之,一年三季,花开花落,没有间歇;情景虽美,变化亦多。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静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弄姿,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照吗?
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有这样的韧性,能这样引起我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好多好多年,我就在这样的夹竹桃下面走出走进。最初我的个儿矮,必须仰头才能看到花朵。后来,我逐渐长高了,夹竹桃在我眼中也就逐渐矮了起来。等到我眼睛平视就可以看到花的时候,我离开了家。
我离开了家,过了许多年,走过许多地方。我曾在不同的地方看到过夹竹桃,但是都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
两年前,我访问了缅甸。在仰光开过几天会以后,缅甸的许多朋友们热情地陪我们到缅甸北部古都蒲甘去游览。这地方以佛塔著名,有“万塔之城”的称号。据说,当年确有万塔。到了今天,数目虽然没有那样多了,但是,纵目四望,嶙嶙峋峋,群塔簇天,一个个从地里涌出,宛如阳朔群山,又像是云南的石林,用“雨后春笋”这一句老话,差堪比拟。虽然花草树木都还是绿的,但是时令究竟是冬天了,一片萧瑟荒寒气象。
然而就在这地方,在我们住的大楼前,我却意外地发现了老朋友夹竹桃。一株株都跟一层楼差不多高,以至我最初竟没有认出它们来。花色比国内的要多,除了红色的和白色的以外,记得还有黄色的。叶子比我以前看到的更绿得像绿蜡,花朵开在高高的枝头,更像片片的红霞、团团的白雪、朵朵的黄云。苍郁繁茂,浓翠逼人,同荒寒的古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我每天就在这样的夹竹桃下走出走进。晚上同缅甸朋友们在楼上凭栏闲眺,畅谈各种各样的问题,谈蒲甘的历史,谈中缅文化的交流,谈中缅两国人民的胞波的友谊。在这时候,远处的古塔渐渐隐入暮霭中,近处的几个古塔上却给电灯照得通明,望之如灵山幻境。我伸手到栏外,就可以抓到夹竹桃的顶枝。花香也一阵一阵地从下面飘上楼来,仿佛把中缅友谊熏得更加芬芳。
就这样,在对于夹竹桃的婉美动人的回忆里,又涂上了一层绚烂夺目的中缅人民友谊的色彩。我从此更爱夹竹桃。
关于作者
季羡林
年8月6日~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他的散文,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
作品导读
《夹竹桃》是季羡林先生年所作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季先生以平实淳朴的语言、不急不缓而又抑扬有致地抒写了对夹竹桃的“爱”——“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拉开记忆的闸门,夹竹桃的绚烂与韧性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他也因写了这篇《夹竹桃》而被宗璞称为“夹竹桃知己”。
季羡林先生在原文中这样说:“好多好多年,我就在这样的夹竹桃下面走出走进最初我的个儿矮,必须仰头才能看到花朵后来,我逐渐长高了,夹竹桃在我眼中也就逐渐矮了起来,等到我眼睛平视就可以看到花的时候,我离开了家。”
文中季老从童年记忆写到了自家庭院中的夹竹桃,文末写到作者在缅甸看到的夹竹桃和中缅友谊。
同年岁末,季羡林先生还写了《处处花开夹竹桃》一文:
我是喜欢夹竹桃的:它带给我关于童年的回忆和对于缅甸友人的怀念。
不久以前,我又到了缅甸首都仰光,看到了那里的夹竹桃,翠叶红花,含笑放,我仿佛见到了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心里得到了很大的安慰。
…………
然而,仅仅几天以后,我就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看到了夹竹桃。
…………
然而,几天以后,我又在非洲的土地上,在离开开罗不远的苏伊士运河边上看到了夹竹桃。
…………
我的想法是:夹竹桃遍天下,我们的朋友也遍天下。
(年12月20日)
可见,夹竹桃一直陪伴着季羡林长大。从院子里的幼年、童年到少年再到离家后的壮年,夹竹桃见证着季先生童年的成长和人生历程,感情深厚自然不言而喻。那“雪火相容”红白相间的夹竹桃不声不响,悄悄地,一声不响地开放,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季老不久正像夹竹桃那样朴实、坚韧地活着,难怪宗璞称他为“夹竹桃知己”。
奋斗小半生,身在繁华闹市的您是否开始怀念儿时自家院里陪伴您走过童年的那些花草?是否怀念当年悠闲自在的院落生活了呢?
藏在记忆深处的院落生活,终于不用再是记忆!
祥生·君麟府/六十七墅,匠心品筑建筑面积约-㎡城芯别院,前庭后院,带您回归有天有地的院落友居生活。
免责声明:本广告中所涉及的图文资料仅供参考,开发商可能对项目细节等做进一步优化调整;相同户型因所在楼栋、楼层、单元等不同,局部结构、面积、管线位置等有所不同;图中装修、家具、软装等仅供参考,不作为交付标准;本广告为要约邀请,具体以最终签订的买卖合同为准,本公司保留对宣传物料修改的权利,敬请留意最新资料,开发商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保有最终解释权。本广告宣传有效期首印时间年9月8日,30天内有效。
祥生·君麟府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