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民族服装遇上现代技艺插画
当印花遇到手绘图案
不一样的火花,一样的民族特色
56个民族,56种服装,56种印花图案
领略中华民族魅力
汉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其历史源远流长、文化辉煌灿烂。纵观几千年的历史,汉族的服饰,在式样上主要有上衣下裳和衣裳相连两种基本的形式,大襟右衽是其服装始终保留的鲜明特点。不同朝代、不同历史阶段,又各有不同的特点。
满族的先人勿吉人“头插虎豹尾”作为首饰,满族的服饰、发式直接承袭了女真人的基本习俗,同时融汇了汉族、蒙古族等服饰的某些形式。其袍、褂、鞋、帽与发辫则更具新颖多彩而浓郁的民族风格。
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苗族服饰图案承载了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从而具有文字部分的表达功能。由于历史的久远,这些图案所代表的文字功能和传达的特定含义也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无法完全解读,这也是苗族服饰图案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回族服饰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回族特点的穆斯林服饰——男子多带小白帽,女子带各种花色的头巾。男子多留有大胡子!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用白色制作的圆帽。讲究的人,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
维吾尔族服饰花样较多,非常优美,富有特色。喜用对比色彩,使红得更亮,绿得更翠。因为维吾尔族是个爱花的民族,所以人们戴的是绣花帽,着的是绣花衣,穿的是绣花鞋,扎的是绣花巾,背的是绣花袋,衣着服饰无不与鲜花息息相关。
藏族自古以来在雪山环绕、江河奔腾的"世界屋脊"上繁衍生息,他们创造了灿烂而独特的服饰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藏族服饰习俗的形成同藏民族居住的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及气候条件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体现着民族的集体智慧,蕴含着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还有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女子服饰多姿多彩,特别喜欢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丝线绣上花纹,人物、鸟兽、花卉,五花八门,色彩斑斓。
白族崇尚白色,衣物以白色为贵,再配以色彩对比明快而映衬协调、挑绣精美的披挂,充分反映了白族人在服装艺术上的高度智慧。山光水色,亮丽风流萃于一身的白族服饰,以风花雪月的精心搭配,在中华民族的服饰百花园中独树一帜,并以其形色俱佳的语言,向世人诉说着白族文化的古今和未来。
蒙古族服饰也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蒙古族特别地偏爱鲜艳、光亮的颜色,这些色彩都使人感到色调明朗、身心欢娱。蒙古族又崇尚白色、天蓝色这样一些纯净、明快的色彩。蓝天白云,绿草红衣,一种天然的和谐。年11月,"蒙古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阿昌族服饰是阿昌族人民穿戴的服饰。阿昌族青年男女都喜欢在包头上插一朵朵鲜花。这朵朵鲜花,不仅美观,而且他们还视之为品性正真,心灵纯洁。
保安族的服饰与当地的回族、东乡族无根本差异。女子多穿鲜艳的各色上衣,头戴细薄柔软透亮的绿绸盖头;已婚少妇以及中年妇女平时多戴白色卫生帽,外出时则戴黑色盖头;
布朗族妇女织的"青婆罗缎"为澜沧江两岸群众所喜爱。明清以后,布朗族男女皆束发为髻。妇女着短衫,下身着长裙;头戴篾帽,双耳戴大银环或铜圈,手戴铜镯。
布依族服饰作为一种物质文化现象,其产生与变化总是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女穿衣裙,妇女衣,裙均有蜡染、挑衣、刺绣图案装饰。她们头上大多缠有青色花格头巾,带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饰物,年11月11日,布依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朝鲜族人比较喜欢素白色服装,以示清洁、干净、朴素、大方,故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胞"。朝鲜族女装短衣长裙,短衣,是一种斜领、无扣、以带打结、只遮盖到胸部的衣服;长裙,腰间有细褶,宽松飘逸。这种衣服大多用丝绸缝制,色彩十分鲜艳。
达斡尔服装受蒙古族和满族影响较大,妇女早期着皮衣,清朝以后以布衣为主。服装的颜色多为蓝、黑、灰,头戴刺绣配饰,头帘及两侧用珠子串成搭配,漂亮而精致。年11月11日,达斡尔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傣族服饰在民族服饰中相当具有特点,尤其是傣家少女的服饰更是婀娜多姿。女士服饰上身服装淡雅,下身大红大花,扎包头,发上插各种花、梳子或装饰等,与过去基本相同。女士的衣服、筒裙都紧紧地裹住身子,将人体的线条勾勒得更加流畅。
德昂族的服饰十分富有自己的特色,红德昂和花德昂支系的妇女剃光头后又用黑布包裹,喜戴大耳环,银项圈,穿蓝、黑色对襟短上衣,襟边镶两道红布条,下摆边用红、绿、黄三色小绒球装饰。
东乡族女士上穿有"假袖"的上衣,下穿"过美"花裙,足登木底高跟绣花鞋。古时的东乡族女士爱穿一种有领圈、大襟和宽袖的绣花衣服,袖口上镶一道花边。下穿套裤,裤管镶两道绣花边,裤管的后面开小叉,用飘带束住裤管。
侗族服饰十分精美,妇女善织绣,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极富特色。女子穿无领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下着短式百褶裙,发髻上饰环簪、银钗或戴盘龙舞凤的银冠,佩挂多层银项圈和耳坠手镯、腰坠等银饰。年11月11日,侗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独龙族的传统服装习惯用一块独龙毯(独龙毯以棉麻为原料,用五彩线手工织成,质地柔软、古朴典雅,是独龙人特有的民族工艺品)女子多在腰间系戴染色的油藤圈作装饰,独龙族女子大多戴竹质耳管和大铜环,妇女出门要身背精致的篾箩。
俄罗斯族的服饰丰富多彩,人们在不同季节里,选择不同颜色、不同款式的衣着。尤其是青年人,爱穿各种时装。夏季穿粗布衬衣,外套无袖、高腰身的对襟长袍,下穿毛织长裙。喜庆节日穿绸制的绣花衬衣。男女都穿毡靴、皮靴和皮鞋。
鄂伦春族均着宽肥大袍。因过去主要从事游猎,服饰多以鹿、狍、犴皮制作。领口、袖口、襟边、大袍开衩处均有刺绣、补花等装饰,常用云纹、鹿角纹等。戴犴皮帽,女帽顶用毡子,上缝各种装饰和彩穗。
鄂温克族衣服的特点是肥大、宽松、斜大襟、束长腰带。鄂温克人喜爱蓝、绿、黑色衣服,不喜欢红、黄二色,把白色视为孝服,就是当内衣也一定要用有色线和扣缝制,以示忌讳。鄂温克族女子戴戒指、镯为装饰的习俗很早就有。年,内蒙古自治区陈巴尔虎旗申报鄂温克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台湾高山族传统服饰色彩鲜艳,以红、黄、黑三种颜色为主,其中男子的服装有腰裙、套裙、挑绣羽冠、长袍等,女子有短衣长裙、围裙、膝裤等,除服装外,还有许多饰物,如冠饰、臂饰、脚饰等,以鲜花制成花环,在盛装舞蹈时,直接戴在头上,非常漂亮。
哈尼族服饰文化可谓五彩斑斓,制作工艺精湛,体现了哈尼族妇女的勤劳和智慧。包头布端都镶一块精美的刺绣图案,衣服领口处多配有银饰坠,腰束一条长丈余的腰带。包头为圆盘式镶边戴帽,配以各种彩色花饰。上衣为左开襟服,绣以各种色彩鲜艳的图纹和佩以银饰,下着黑色长裙。
哈萨克族女子的服饰,多姿多彩。她们喜用白、红、绿、淡蓝色的绸缎、花布、毛纺织品等为原料制作连衣裙,年轻姑娘和少妇一般穿袖上有绣花,下摆有多层荷叶边的连衣裙。女子最讲究帽子和头巾。未出嫁的姑娘戴夏天扎一条漂亮的三角形或方形头巾,冬天戴一种绒布的硬壳圆顶帽,帽顶饰有猫头鹰羽毛,象征勇敢、坚定。当新娘时,戴一种尖顶帽,上有绣花与金银珠宝装饰,前方还饰有串珠垂吊在脸前。
赫哲族人早年的衣服、被褥多用鱼皮和兽皮缝制,鱼皮衣饰,多是妇女穿用。赫哲族妇女穿着的上衣样式,相似于满族人的旗袍,襟长过膝,腰身窄,下身肥大,袖肥而短,只有领窝没有衣领。领边、袖口、衣边都饰有染上各种颜色的皮条云纹和动物花样,有的还在衣下摆缝上海贝壳、铜铃或缨络珠、疏绣穗之类的装饰品,以示别致美观。
基诺族人数虽少,但在服饰上是一个很有特点的民族。基诺族服饰简单古朴,他们喜欢穿自织的带有蓝、红、黑色彩条的土布衣服。基诺族的头饰独具特色,女子头戴尖顶式披肩帽,上面饰有条状花纹,有的帽子下摆很长,绣有彩色的挑花几何图案,下沿用珠子、绒线和羽毛做流苏。
京族妇女外穿无领、对襟短上衣,衣身较紧,衣袖很窄,下着宽腿长裤,外出时,外套淡色旗袍式长外衣。妇女喜欢染黑齿、结"砧板髻"。京族最有特色的装饰是他们的斗笠。
景颇族妇女穿黑色对襟,下着黑、红色织成的统裙,腿上带裹腿。盛装时的妇女上衣前后及肩上都缀有许多银泡泡、银片,颈上挂七个银项圈或一串银链子或银铃,手上戴一对或两对粗大刻花的银手镯。妇女戴银手饰越多表示越能干,越富有。有的姑娘头上还戴着高高的红色的毛织包头,姑娘们腰间腰间围上藤圈,表示她们是龙女的化身。
柯尔克孜族青年女子穿红色连衣裙,戴红色丝绒圆顶小帽或顶系珠子、缨穗、羽毛的大红色水獭皮帽,多系红、绿头巾;老年妇女尚白色。辫梢系银链或银质小钱、钥匙等物再用珠链系在一起。装饰品多为银质,有镯、耳环、项链、戒指等,有的地区还佩戴铸花圆银胸饰物。年11月11日,柯尔克孜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拉祜族妇女服装具有青藏高原妇女服装的特点,多穿黑布开襟长衣,衫长到脚面,开岔至腰部,衣领和开岔处都镶锈彩色花边和银泡,下穿长裤。拉祜族最喜爱黑色,以黑为美,以黑为主色。服装大都以黑布衬底,用彩线和色布缀上各种花边图案,再嵌上洁白的银泡,使整个色彩既深沉而又对比鲜明,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黎族妇女服饰,主要有上衣下裙和头巾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都织绣着精致的花纹图案。上衣有直领、无领、无钮对襟衫或者贯头衣。贯头上衣皆由三至五幅素织的布料缝成,适于刺绣加工,故衣襟多是绣花。女裙,我们称之为筒裙,通常由裙头、裙身带、裙腰、裙身和裙尾缝合而成。年6月14日海南省锦绣织贝有限公司申报的黎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僳僳族服饰典雅、美观、大方。不同地区的僳僳族妇女因服饰颜色的差异而被称为白僳僳、黑僳僳、花僳僳。白僳僳妇女普遍穿右衽上衣、素白麻布长裙,戴白色料珠;黑僳僳妇女多是右衽上衣配长裤,腰系小围腰,缠黑布包头,戴小珊瑚之类的耳饰;花僳僳妇女喜穿镶彩边的对襟坎肩,搭配缀有彩色贝壳的及地长裙,缠花布头巾,耳坠大铜环或银环,摇曳多姿,风情万种。
珞巴族服饰较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充分利用野生植物纤维和兽皮为原料,她们很重视佩戴装饰品,除银质和铜质手镯、戒指外,还有几十圈的蓝白颜色相间的珠项链,腰部衣服上缀有许多海贝串成的圆球。服饰习俗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表现,有其悠远的历史。
毛南族衣饰基本上与附近汉、壮族相同。毛南族妇女还特别喜欢戴花竹帽“顶盖花”,过去新婚妇女往往要戴着它走亲戚。头上留辫梳髻。戴手镯、银牌等各种饰物,脚穿绣花鞋,肩背精致的"顶布花"(花竹帽)。
门巴族服饰有地区差异,门隅地区的男女皆穿藏式的赭色氇氆长袍,束腰带。戴褐色小圆帽,帽边镶桔黄色,前边留一个精巧、醒目的小缺口,具有民族特色。腰带相当讲究,宽四指,有各种图案,龙、蛇是不能缺少的,五种颜色,上挂小串珠、铜铃、贝壳,走时发出悦耳的响声。
仫佬族崇尚青色,服饰风格素朴简约。仫佬人自种棉花和蓝靛,自织土布,自染。染布的做法是;将布放进染缸,用蓝靛水浸泡,着色均匀之后捞起,用米汤、薯莨、牛皮胶糊面。晾干后,用石磙滚化或棒槌敲打,这样制作出来的布料闪闪发亮,美观大方,经久耐用。
仫佬族妇女,未嫁者梳辫(现代大多剪短发),出嫁后挽髻,她们的饰品喜欢用白银和玉石制作。
古雅纯朴的纳西族服饰是其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青年女性的服饰色彩多偏重于明快、艳丽的色调,丽江纳西族女子留发编辫,顶头帕或戴帽子。背披七星羊皮背饰。这种羊皮背饰是纳西族女子服饰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做工精美,造型别致。其上七个日月星辰图案,用彩线绣制,呈两排缀饰在羊皮背饰的表面。
怒族妇女穿麻布做成的右衽短装,下装为麻布长裙,喜在衣裙上镶坠花边,在胸前佩带彩色珠子串成的项圈,有的妇女用珊瑚、玛瑙、贝壳、银币等串成漂亮的头饰或胸饰,耳戴垂肩的大铜环。头戴用彩珠连串的珠珠帽,胸前挂彩色串珠,年青姑娘喜欢在裙外系有彩色花边的围腰。
普米族妇女下身着百褶筒裙,裙脚边加一圈红线,腰间系一根彩带,彩带多用山麻或羊毛捻线织成。普米族女子头饰分两种,未婚女子留长辫,用牦牛尾毛或丝线合拌搓辫成长发一根,先挽在头上,再将一串丝辫挽在黑发之上,并放一根红线,表示未婚。
羌族的传统服饰为男女皆穿麻布长衫、羊皮坎肩,包头帕,束腰带,裹绑腿。女子衫长及踝,领镶梅花形银饰,襟边、袖口、领边等处绣有花边,腰束绣花围裙与飘带,腰带上也绣着花纹图案。未婚少女梳辫盘头,包绣花头帕。已婚妇女梳髻,再包绣花头帕。脚穿云云鞋。喜欢佩戴银簪、耳环、耳坠、领花、银牌、手镯、戒指等饰物。
撒拉族的传统服饰,颜色鲜艳明快,富有民族特色。撒拉族服饰有两方面的特点,即(1)服饰的伊斯兰教色彩;(2)与回、藏、汉等民族服饰相互影响和融和。不过,撒拉族的服饰大体与回族相同,区别在于上衣一般较为宽大,腰间系布。年6月14日,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申报的撒拉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畲族服饰尚存一定的民族特色,畲族妇女发式称为"凤凰髻",16岁前少女用红绒缠辫子,盘绕头上,额前留"留海",畲族称为"布妮头"。畲族服饰图案的创造作者大多是土生土长的劳动妇女。技法上或挑中带绣,或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她们把山里的花草、林间的鸟雀、空中的云彩、雨后的彩虹,缝在衣服上、裙子上。这种来源于生活的朴素的艺术情感,使她们手中绘制的服饰图案纹样生机勃勃。
水族在服饰上他们不喜欢色彩鲜艳的服装,相反,他们喜欢色彩浅淡素雅,认为这才是美的。这表达了水族独特的单一的服饰审美观,那就是朴素、大方、实用。水族女服多以水家布缝制,无领大襟半长衫或长衫。长衫过膝,一般不绣花边。而节日和婚嫁盛装与平时截然不同。
塔吉克族主要居住在气候寒冷的帕米尔高原,经济生活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所以服装多用皮毛、毡褐为面料。妇女不仅美貌动人,而且有一双灵巧的手,她们几乎都善绣,擅长编织。塔吉克人的衣服、帽子、手套、腰带、毛袜、被面、壁挂、花毡、鞍垫等上面,都有她们一针一线精心绣下的各种图案和花卉,为美化和丰富她们的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年5月23日,塔吉克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塔塔尔族的女子服饰装束接近欧洲民间服饰,女子上穿窄袖花边短衫,下着褶边长裙,外套绣花紧身小坎肩,头上沙巾系向脑后打结,腰间一条绣花小围裙。塔塔尔族的服饰干净、整洁、艳丽,表现了一种功利性的美。
土家族头包1.7至2.3米青丝或青布帕,不包人字路形。上衣布:一、大襟,左开襟袖大而短,无领,滚边,衣襟和袖口有两道不同的青边,但不镶花边。二、银钩,这种衣为矮领,衣襟和袖口镶宽青边,袖口青边后再加三条五色梅花边,胸襟青边则用彩线绣花,三、三股筋,衣大袖大,袖口镶16.5厘米宽边,领高1.65厘米,镶三条细边。
土族未婚姑娘习以两鬓梳小辫,中间梳一条辫,三条辫子合辫在背后,用绯红头绳扎紧,系一海螺圆片。少女额前戴的额带叫"箍儿",白布绣花做成,宽二寸,长及两耳,上沿连几束彩线短穗和几个小铃铛,有的姑娘头戴一条绣花头巾。
佤族崇拜红色和黑色,服饰多数以黑为质,以红为饰,基本上还保留着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佤族妇女装饰别具特色,喜戴大耳筒,宽手镯、细藤圈,标志着佤族人粗犷、豪放的坚强性格。
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饰具体体现了乌孜别克族独特的审美观点。以其华丽精美、别致美观的服饰为中国服饰文化增添了瑰丽的姿彩。连衣花裙,开领,宽大多褶,青年多穿黄色等艳丽色彩裙;
锡伯族妇女穿戴要讲究些,穿长及脚面的旗袍,要粘花边或绣花宽边,外罩坎肩,坎肩有对襟的,有大襟的,也贴花边。少女与未婚姑娘,一条长辫,用各色"毛线"扎辫根,不剪头发帘,头上、辫梢爱戴些花,耳戴金(银)耳环,穿着淡雅漂亮的旗袍。右侧腰部的衣兜口内,掖一条彩色手帕,一半露在兜外。
瑶族人精于织染、刺绣,服饰亦多种多样。防城花头瑶女子穿对襟交领长衣,衣襟滚边,袖口镶饰布条。下着短裤、绑腿,用红穗缠头,顶一方挑绣几何纹头帕。
彝族的服饰,多姿多彩,风格独具,形态有近百种。凉山不少地区四季冷凉,气候变化不大,所以彝族服饰季节性不强,察尔瓦(披衫)常年皆着。彝族服饰的色彩较为丰富,款式变化多姿,并且以大量银制品和刺绣装饰。年11月11日,彝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仡佬族男女皆穿裙(男裙短,女裙长)。用布一幅图于腰际,无摺皱,有如桶状,谓之"桶裙"。男子皆穿短衣,女子或短衣或长衣,或短衣外套以前短后长之袍。质料有葛、麻、羊毛、丝、棉布等。男女多以长帕包头,有的妇女或用花布一块盖顶。以银首饰装饰,穿翘尖绣花鞋。
裕固族男女都穿高领、大襟有衽的长袍。女高领长袍下摆开衩,衣领、袖口、衣衩、襟边绣着花边。外套大红、桃红、翠绿、翠蓝色的缎子高领坎肩,系红、绿、蓝色腰带,配彩色手帕,脚穿长筒皮靴。妇女头戴喇叭形红缨帽或用芨芨草编织的帽子。年6月14日,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申报的裕固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56个民族的服装文化真的让我震惊和喜爱,请您耐心看完,然后转发,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56个民族惊艳的服饰文化。
别忘了把你爱的“秀水街市场”置顶哦
第一时间开启你的高品质时尚人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