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middot端午

寰椾簡鐧界櫆椋庢庝箞娌荤枟 http://pf.39.net/bdfyy/bdfal/190415/7057267.html

我们的节日·端午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三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之一的端午节,迄今为止已经有多年的历史。

端午节每一项习俗都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如端午节的卫生习俗,内容主要包括采药、沐兰汤、饮雄黄酒、采茶以及制凉茶等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已逐渐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限,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由此可见,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端午节由来的历史渊源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说法:

屈原说、夏至说、龙日说、恶日说、勾践说、曹娥说、陈临说、伍子胥说、介子推说、沐浴日说、吉祥鸟说、岩红窝说等等,其中流传最为广泛的就要数纪念屈原了。

一、屈原说

此种说法最早出自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和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屈原,名平,字原,楚国丹阳(今湖北省秭归县)人。他忧国爱民、体恤苍生的情怀,不趋炎附势、不贪图名利的品质,勇于求索、九死不悔的精神,刚正不阿、廉洁无私的人格,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勇向上。他主张联齐抗秦,提倡“美政”,任左徒之职之后,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深受楚怀王的信任。但是到了后来,他的主张遭到了楚国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其中就包括郑袖、靳尚等人。由于楚国国内保守势力的强大,再加上这些人在楚怀王面前进谗言诋毁屈原,屈原渐渐被楚怀王疏远,继而被楚王流放。到了后来,当秦国军队攻陷楚国都城郢都的消息传到屈原耳中之时,屈原悲痛欲绝,遂抱石于公元前年的五月五日自沉汨罗江而死。

二、曹娥说

这种说法出自东汉年间的《曹娥碑》。曹娥是孝女,她的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世有传曹娥之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修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也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被定名为曹娥江。据东汉邯郸淳《曹娥碑》、东晋虞预《四明丛书》记载:上虞曹娥之父为一弦歌礼神的巫师,于汉建安二年五月五日驾舟溯江而上去迎波神伍子胥,被波涛溺死,不得其尸。时年十四岁的曹娥,沿江号哭,到第七天投江而死,三日后与父尸俱出。此事就此传为神话,而后又传到县府知事那里,当即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词赋予以颂扬。乡民为曹娥之孝行而感动,此后,每年五月五日以竞渡投食江中为之悼念。此说流行于浙江绍兴一带。

三、介子推说

介子推又名介之推、介子绥,春秋时期晋国人。传说晋文公赏赐从属时,介子推没有得到提名,而且他也不愿意居功得赏,便与母亲隐居于绵上山里。文公为逼介子推出山,便放火烧山,而介子推坚持不出,最后自焚而死。《史记·晋世家》记载:“文公环绵上山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以记吾过,且旌善人’。”说明介子推的行操感动了文王。五月五日纪念介子推的说法,首见于东汉蔡邕的《琴操》:“介子绥……抱木而烧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发火。”为了在端午节这天纪念介子推,文王下令民间不得生火。又据晋代陆翙《邺中记》说:“并州俗以介子推五月五日烧死,世人为其忌,故不举饷食。”将五月五日作为介子推的忌日,而且民间在这天有不生火做饭的习俗。此处的并州是指今内蒙古、山西大部及河北之一部,即包括河北保定、正定,山西太原、大同等地。

有关端午节的民俗民风

虽然关于端午节的出处很多,但流传最广泛的当属屈原说。关于其它出处很多人甚至从来没有听说过,但这并不影响各民族对端午节的普遍认同,进而逐步发展为一个全民性的节日。各地由于民族风俗差异和地域文化传统不同,而使端午节呈现出千姿百态、色彩缤纷的节日文化景观。其习俗形式、内容多种多样,按其类型划分,主要有以下五类近20种:

一、佩饰习俗

自古至今,人们在端午节佩戴各种饰物,既起到妆扮作用,又能增添节日喜庆气氛。佩饰的品种和式样也丰富多彩。旧时江浙一带,端午时妇女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也有另加钟、铃、缨以及蒜、粽子形状的。这种头饰通常用于插在妇女的发髻上,也可以用来赠送。

(1)戴艾虎

艾虎是我国古代端午节时常用的一种驱邪辟邪之物,同时也可作为一种装饰品。我国古代将虎视为神兽,因此很多人都认为虎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

(2)系彩丝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认为五色丝与祭祀屈原相关。西晋司马彪《续汉书·礼义志》载:“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五色印就是后来的五色彩缯,其桃印长6寸,宽3寸,并配五色文书悬于门上。这与后世的悬符避邪很相似。司马彪所记载之事均源于汉代。这种五色彩丝或朱索,都具有神秘色彩。

(3)系长命缕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们饱尝战乱之苦,所以最重视的端午习俗莫过于“辟兵缯”了。用五色丝染练制成日月、星辰、鸟兽之形状,上刺文绣、金缕,即叫辟兵缯,也沿袭汉代名称为长命缕或续命缕。有的佩于胸前,有的缀于臂上,一是可辟兵灾,延寿续命;二是可显示妇女养蚕缫丝之功。不仅如此,当时人们还把这些东西作为珍贵礼品互相赠送。以后渐渐沿袭下来直至近、现代。

(4)佩香包

香包又叫香囊、香袋、荷包等,有用碎布缝成的,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内装香料,佩在胸前,会香气扑鼻。宋代陈元规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可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经过变化,从驱邪的灵符、吸汗的蚌粉、铜钱,避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美,并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戴香包也颇有讲究。老年人想要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菊花、梅花、苹果、桃子、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万事如意,鸟语花香,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多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豹子、虎;斗鸡赶兔、猴子上竿等。青年人戴香包最为讲究,热恋中的情人,特别是多情的姑娘早早就要精心制作几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心上人。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会引起周围人的评论,夸奖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二、饮食习俗

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里,饮食习俗是节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五月五,是端阳;吃粽子,洒白糖;雄黄酒,身体壮;划龙舟,喜洋洋。”这首歌谣将端午节的饮食习俗形象地表现出来。

(1)饮雄黄、朱砂、蒲酒

蒲酒气味芳香而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辰砂)等。这种习俗流传较为广泛。今天,在广西宾阳,每逢端午时节便有一包包的药料出售,其中包括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等,人们买回后将药包浸入酒中后,再用菖蒲艾蓬蘸酒洒在墙壁角落、门窗以及床下等等,或是用酒涂在小孩的耳鼻、肚脐之上,用来驱赶毒虫,并祈求小孩一生平安。

(2)吃粽子

众所周知,端午节要吃粽子,但粽子并不是最早出现的端午节饮食。应该是西汉的“鸟羹”。大概是因为枭不好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没有持续下来。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又称为“角黍”。不过直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主要食品。对于端午节吃粽子的起源,大多数人都认为是源于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于汨罗江抱石自沉后,当地居民十分悲痛,知道是屈原贤大夫沉江后,附近的渔民闻讯赶来打捞屈原的遗体,但一直没有结果。后来为了防止水中鱼虾啃食屈原的尸体,人们纷纷将一些食物投入江中,希望能转移鱼虾的注意力,到后来逐渐就发展和形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粽子是我国的一种特色产品。中国人讲究饮食,在国人巧手经营之下,粽子的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在造型方面,粽子有三角、四角锥形、小宝塔形、枕头形、圆棒形等。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南方盛产竹子,以竹叶来缚粽。大多采用新鲜竹叶,干竹叶绑出来的粽子,熟了以后没有竹叶的清香。北方人习惯用苇叶,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异很大,有达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长不及两寸的甜粽。粽子主料为糯米,先用苇叶或竹叶(箬叶)包裹,然后用细绳系好,最后进行蒸煮,熟后打开箬叶即可食用。粽子发展到如今,种类繁多,东西南北差别各异。

(3)吃咸鸡蛋、咸鸭蛋

咸鸭蛋微寒,能滋阴、清肺,还可治膈热、咳嗽、喉痛、齿痛、泄痢等病症。咸鸭蛋不仅有药效,而且能补充人体因炎热而产生的盐分缺失和一些营养物质的消耗,是一种夏季食补和佐餐佳品。江西南昌地区过端午节时,将鸡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好,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祝福孩童逢凶化吉、平安无事。河南、浙江等地农村逢端午节则吃大蒜蛋。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有的还加几片艾叶,与烙油馍一起作为一家人的早餐之用,认为这种食法可驱除病毒,有益健康。

三、竞技习俗

端午节中的竞技习俗,不仅具有娱乐性、观赏性、趣味性,而且能激发人们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精神。

(1)划龙舟

即龙舟竞渡。“龙舟”一词最早出现于先秦时代的古籍《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屈原的《九歌·湘君》中有诗句:“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以及“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后来的学者们也认为“飞龙”指龙舟。《湘君》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踪子入江相仿),以此悼念某位历史人物。这即与“魂舟”暗合,与出土的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互为印证。

(2)划旱船

划旱船是一种在陆地上进行的模拟龙舟竞渡的活动。划旱船的风俗,大部分流行在中国北方地区。因为北方地区山多水少,端午龙舟竞渡活动多以“跑旱船”代之,所以在五月初五这天,用竹和纸制作成旱船。

(3)斗百草

南北朝时称“踏百草”,唐代称“斗百草”或“斗草”。《刘宾客嘉话》记载:“唐中宗朝,安乐公主五日斗百草。”宋代扩展至平日随时可斗。历代文人也在作品中多有描述。汉代以前没有斗草之戏。关于其起源已无从考证,最为普遍的说法是认为其与中医药学有关。远古时期先民生存艰难,生活无趣,闲暇之余多斗虫、斗兽、斗草等自娱。在至传说的“神农尝百草”时期中医药学形成后,民众端午节群出郊外采药,插艾门上,以解溽暑毒疫,渐渐发展成习俗;民众还往往举行比赛,以对仗形式互报草名、花名,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儿童用叶柄相勾,相互拉拽,断者为输。

(4)跳钟馗

晋代以来,闹钟馗、跳钟馗、赐福镇宅就是端午节和春节的重要内容。最早的钟馗画据说是出自画圣吴道子之手。后来,钟馗画渐渐走向民间。绘制钟馗画大都作于五月端午节这一天,或者端午节的前后几天。到了清代,江南苏、浙一带的居民大都在农历五月于大门或堂中挂钟馗图一月,以期驱邪除害、祛凶引福。

(5)赛诗会

每逢端午前后,好诗者邀约相聚,饮酒赋诗,述志抒怀,尉为风气。”屈原诞生地秭归乐平里,有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骚坛诗社”。直至今日,秭归人连年在端午节举办端午诗会,吟赋赛诗,纪念屈原。乐平里农民也自发聚集,搭台吟诗,男女老少赶赴赛诗。

(6)赛箭技

这种活动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盛行,在广大汉族地区也不例外。

端午节作为中国最传统的节日之一,不光它的由来有很多小故事,而且关于端午节的习俗更包含了美好的寓意,更多的是一些保持身体健康的小技巧。

供稿:宣传工作部

编辑:杨安宝

审核:何庆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semeia.com/wmpf/77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