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人喝茶花样百出

点滴型白癜风应注意 http://m.39.net/pf/a_4497420.html

我们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一窥北宋时期繁华的城市风貌:热闹的市井风情,酒肆、饭馆林立,客栈、商队繁荣,街巷、拱桥上熙熙攘攘,汴河下货船穿梭……其中还详细描绘了连片的茶楼。宋代人热衷品茶,也深谙茶道。

品饮之雅上自皇帝,下至民众,举国皆崇,茶到此时,方成国饮。宋人对于茶文化的最大贡献,则是体现在将茶与相关艺术融为一体,使品茗过程变的更加有趣和花样百出。

周密记载为:“禁中大庆会,则用大镀金,以五色韵果簇龙凤,谓之绣茶,不过悦目。亦有专其工者,外人罕见。”

现代绣茶工艺远不及古人精美,只是看个意思罢了

“绣茶”的艺术是宋代宫廷内的秘玩。实际上“绣茶”就是用精致材料做成五色龙凤图形装饰的饼茶。在每年仲春上旬,北苑所贡的第一批茶就到了宫中,这种茶的包装极其精美,共有数百只,都是用雀舌水芽所制。相传一只仅可冲泡几盏而已,大概是因为太珍贵的缘故,一般舍不得饮用,于是,产生了一种只供观赏的玩茶艺术。

北宋苏轼《送南屏谦师》诗曰:"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点茶法是宋代斗茶所用的方法,茶人自己饮用亦用此法。这时不再直接将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碗中的茶。为了使茶末与水交融成一体,于是就发明了一种用细竹制作的工具,称为"茶筅"。

茶筅

茶道兴,茶宴盛。斗茶之风浓烈,讲究茶优、水质、器美,茶以新贵,水用活水,器要精良。选团茶碾细末入盏,注沸水搅动,茶汤纯白为上,青白次之,灰白又次之;盏无水痕为绝佳,水痕先出者为负。茶王“斗品充官茶”,民间有茶农、百姓的世俗斗茶;高僧爱斗茶,寺院有佛教僧侣的禅门斗茶;名士好评水,官宦有诗人墨客的文士斗茶。随着点茶的技艺不断创新,由此产生了能在茶汤中形成文字和图像的技艺——分茶。

北宋《清异录》记述,“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茶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幻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

花式咖啡或许就是学咱们老祖宗的分茶法来做花样。

分茶是表现力丰富的古茶艺,它是用泡沫表现字画的独特的艺术形式,适用于表现中国字画,古人又称之为水丹青。它使中国字画的表现形式由单一的固体材料发展到液体材料,是固态向液体的飞跃,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

在宋徽宗和一大批文人、僧人的推崇下,不仅把分茶做到极致,也将中国茶文化推向历史高潮。

还有很多花样,也不知道宋人何以如此懂茶,南宋时的花茶已经很普及了,南宋人赵希鹄说:“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但是,由于官府专卖,花茶作为稀罕消费品,老百姓根本喝不到,也喝不起。

为了能喝到香茶,民间老百姓颇费了一些脑筋,“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若烹点之际,又杂珍果香草,其夺益甚。”一方面,茶叶本来就有香味,如果加入自制的香料,怕损了茶叶原有的香味;另一方面,又羡慕富贵人家喝花茶,有人就在煮茶的时候,放入珍果香草,结果呢,煮出来的茶反而不像茶了。

文人雅士大量参与饮茶与斗茶,使宋代的饮茶渐趋艺术化,也因此身价逐涨,直到明代洪武24年,朱元璋下诏废团茶,改贡叶茶花(散茶)。两宋时的斗茶之风才逐渐消失,饼茶为散形叶茶所代替。碾末而饮的唐煮宋点饮法,变成了以沸水冲泡叶茶的瀹饮法延续至今,品饮艺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semeia.com/wmpf/78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