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怎么样 https://m-mip.39.net/czk/mipso_5153151.html
“玉,乃石之美者”,集天地之精华,细腻温润,净白无瑕,有如君子之谦谦佳品。和田玉作为华夏大地之上的瑰宝,历来为国人宝爱。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乾隆年间,玉料供给有了巨大突破,工艺水平也有了长足进步,玉雕作品到达了历史上的全盛时期。
此次华夏(深圳)秋拍呈现之古玉拍品琳琅满目,品类涵盖陈设摆件、案上文房、圆雕动物及随身牌珮等,材美工精,可圈可点,乃资深玩家多年珍藏,质素极高,如此精美整齐之明清玉件已是世上难寻。
本期将为您推荐数件臻品美玉。
清乾隆白玉苏作沁色“采芝献寿”牌
L:5.3cm
RMB:1,,-1,,
以和田白玉制成牌子,玉质厚实,四边倭角,转折圆润。表面满布灰沁,沁斑古朴,巧雕一颗古松立于山石之上,枝干虬曲有力,松针亭亭如盖,奇石陡峭嶙峋。高浮雕一只灵猴附身前探,伸手采芝,五官雕琢精细,背上以浅细阴线表示毛发,短尾可爱,后腿蹲曲,颇具动势。背面牌首阴刻线状流云,正中长方形开光内阳起碾“采芝献寿”四字,落“文玩”款。字体秀逸俊朗,行云流水。此器种质甚佳,作工周到,巧妙利用天然沁色,可谓妙用天成,用心良妙,味深韵长。
清乾隆白玉十二章纹牌
L:8.5cm
此珮倭角长方形,白玉质地,有凝脂感,肌理温润,细腻美观。上端雕饰交龙,中穿孔以系佩。边缘浅雕出卷云随形边框。制者以平面减地之技法,兼及阴线刻划,两面各浮雕六个章纹符号,呈现十二章纹,其中包括“日、月、星辰、山、黼(即斧子)、黻(即亚形)、宗彝(即铜杯)、藻(即水草)、龙、华虫(即雉鸡)、火、粉米(即米粒)”,十二章文属于皇家纹样,以此象征崇高无尚的皇权,非一般民间所用。此件刻工流畅精细,画面虚实相称,线条流畅,琢磨工细,设计巧妙。
十二章纹,多装饰于帝王服饰,彰显王权。《尚书益稷》:“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清恽敬在《十二章图说序》中论及:“古者十二章之制始于轩辕,著于有虞,垂于夏殷,详于有周,盖二千有余年。”十二章纹寓意照临,稳重,应变,文丽,忠孝,洁净,光明,滋养,果断,明辨。
清乾隆白玉沁色九如牌
L:6.3cm
玉牌整体作方折古檐牌形,顶部云纹牌头,周身起立边;以白玉质地雕琢,玉质细腻晶莹,表面带有棕红沁色,巧妙落于浮凸之灵芝之上,古韵悠然,令人回味无穷。正面浅浮雕一株灵芝古树,枝干双分,曲折而上,九朵灵芝生长其上,线条流畅,灵动写意。灵芝,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吉祥、富贵、美好、长寿的象征,有“仙草”、“瑞草”之称,民间传说灵芝有起死回生、长生不老之功效,此处雕刻九朵灵芝,九为最大之意,灵芝与如意头极其相像,正对应背面阳刻之篆体“天保九如”二字,字体流畅有力。据《孝经援神契》云“王者孝格天则神芝生,王者德至草木则芝草生”,因此灵芝在帝王的政治生活中是充当祥瑞的神物,象征其广施德政,恩泽四海,符合天道。整器古朴大气,工艺精湛,精工巧思,寓意吉祥,加之玉料上乘,颇为不凡。
清乾隆白玉“太平人瑞”人物纹牌
L:7.3cm
白玉细腻温润,质地纯净,材质规整。额首及底部雕灵芝云纹,牌面一侧雕刻如意童子,上书“太平人瑞”,一面刻九株灵芝,书“九如”二字篆书。构图简练,雕琢规矩。其玉质如凝脂,玻璃光泽明显。繁茂灵芝于其上,并以密阴线琢灵芝之纹理,使之愈显饱满生动。灵芝因其菌盖表面有一轮云状环纹,被称为“瑞徵”或“庆云”,故古往今来皆以之为“如意”象徵。此牌琢有灵芝九朵並蒂,除却灵芝本身的祥瑞寓意,更有“九如”一典,九如语出《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天保》,即:如山、如阜、如陵、如岗、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松柏之荫、如南山之寿。本为祝颂人君之语,后推而广之,泛指为祝寿之辞。纵观此牌料工皆精,寓意深远吉祥,如此硕大之白玉质料,加之其形制及主题纹饰,应为出自宫廷造办处之物。
清乾隆青白玉痕都斯坦香炉
来源:
纽约佳士得,年9月17日,LOT:
L:17.7cm
痕都斯坦是指建立于—年的莫卧儿帝国。其疆域包括今日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及阿富汗东部,亦有“温都斯坦”、“痕奴斯坦”等译名。后来乾隆皇帝按照藏语及回语发音,亲自考证,确定译作“痕都斯坦”。痕都斯坦玉器,颇为清代宫廷所重,乾隆帝曾多次作诗赞誉,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也有记载“今琢玉之巧,以痕都斯坦为第一”,可见其在清代玉器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此件香炉痕都斯坦风格镂雕而成,玉质莹润,透光显影,盖圆拱状,朵花钮,盖壁镂空雕琢缠枝花卉用以香气的飘散,其下子母口扣合,器身呈扁圆形,口沿为短阴线的三角几何纹饰,器身之上浅浮雕莨苕纹。十分具有西域风格。花叶之上镶嵌各色宝石,器身左右两侧圆雕蛟首人身的力士屈膝扛着炉身,神态毕肖。此器造型、装饰特点具典型的痕都斯坦风格,别出心裁。痕都斯坦玉器具有强烈的伊斯兰艺术风格,其造型和装饰迥异于中国传统玉器,尤其于器物的耳部做匠心独具的设计,将西域风格玉器之独特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
清乾隆白玉花鸟纹活环耳瓶
参阅:《清玩雅集二十周年庆收藏展珍玩》,页51
H:12cm
此白玉瓶用料考究,玉质细洁,润如膏泽,白度甚佳,是一块不可多得之良材。瓶盖呈圆台状,顶部有一桃形钮,子母口,咬合紧密。微束颈,折肩,扁腹,近底处渐收,圈足。颈部镂雕双龙耳,口下衔环,龙首颇具气势,不怒自威,环冰清玉洁,打磨圆润。瓶身浅浮雕一枝梅花旁逸斜出,清丽怡人。圆雕一只喜鹊翘首站立在山石之上,尖喙,圆首,长尾高高翘起,翅羽细节清晰,丝丝分明,生动写实。取“喜上眉梢”之意,寓意祥瑞。整器线条优雅流畅,器形浑厚饱满,治艺超绝,不惜工本,风格细腻优雅,典型的宫廷造办处风格作品。
清道光白玉小笔筒
款识:定府行有恒堂
D:5cm
笔筒作为文房用具之一,是文人书案上的常设之物。明人朱彝尊曾作《笔筒铭》,云:“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此白玉笔筒质地凝白如脂,光泽柔和内敛,平口直壁,平底卧足,中空以纳笔。全器取材精良,周边打磨平妥莹润,构思尤见简洁拙雅,可谓“法于自然,大朴不雕;功力深厚,独具一格。”底部阴刻楷书“定府行有恒堂”六字款,书法精到,笔笔有力,端庄秀雅。
行有恒堂为清第四代定亲王载铨的私人专用堂号,足见此笔筒之珍。载铨初封二等辅国将军,三进封辅国公,授御前大臣、工部尚书、步军统领,袭爵。道光末,受顾命,是清道光时期的宠臣,声名显赫权重一时。定府主人载铨雅好收藏,在清代道光、咸丰二朝设计定制了大量的艺术品,作品制作之精、门类之广俨然一个小造办处,且定制的种类极为丰富,包括了陶瓷、寿山石、玉器、宣炉、鼻烟壶等多个门类,都是皇亲贵族使用的器物。器身皆署有「行有恒堂主人制」、「行有恒堂主人」或「定府行有恒堂」等铭,所定制之器物,技艺娴熟、制作精良,皆为佳品并具有宫廷御用的风格。此笔筒即为定府所出,细洁腻凝、如脂似膏,包浆沈稳内敛,制作工艺精湛之极。有非常显著的清代宫廷制作手法,当为不可多得的清宫旧物。
明黄玉随身佛
H:4.4cm
此尊小佛选料珍罕,使用比羊脂玉更为稀少的黄玉为之,色泽甘黄纯美,包浆清润。采用圆雕及浅浮雕等多种雕刻手法,雕琢随身佛,玲珑小巧,琢工巧妙。佛双目微闭,小口紧抿,寂静含笑,面容祥和,以慧眼凝视着有情众生,透露着慈悲之态。头戴五叶宝冠,发髻高耸。双耳坠大环,项戴缨络项链,装饰华美。身形修长,佩有璎珞、钏镯等各种饰物,躯体光洁,呈扭动之姿,富有韵律感。结全跏趺,施安慰印,右手轻抚胸口,左手伸出食指触地。
随身佛即「佛教信仰者随身佩戴或秘藏怀中的小型佛像」,以便信徒随时参拜。佛教造像的形态万千,大可齐楼,小至盈寸。大像威仪庄严,为世人瞻仰;小像随身所藏,为信众所重,藏之为宝,供之为珍。本品形制虽小,但选材上乘,工艺考究,雕琢简繁有致,韵味十足,不为多见,表现出佛宁静智慧、慈悲博爱之意,既是收藏上品,又宜供奉,极为珍贵。
明青白玉带皮卧马
L:10.5cm
和阗青白玉,体型硕大,玉料质坚理美,质地光润,局部留皮。马为卧形,低首盘尾,睁眼闭嘴,双耳立起,内有凹槽,马颈修长,前肢向前直伸,下颌与前肢相连,鬃毛的刻画尤其细腻,以细密阴刻线表现,呈数缕向两边自然披散,马尾藏于腹下。四肢粗壮有力,肌肉线条清晰,蹄腿刻画生动,尽显骏马强壮却温顺之气质。历代以来,卧马一直备受喜爱,整器用料地道,造型生动,刀法简练而传神,简处极简,细处极细,把一匹正值壮年的千里马刻画得栩栩如生,透出一股浓郁的精气神,为圆雕动物玉件之精品。
清乾隆碧玉镂雕龙首香囊
款识:乾隆年制
L:8.6cm
御制碧玉双龙花卉纹香囊,呈荷包形,盖体缘间设有企口,可盖合。囊身镂空琢荷叶荷花纹,花蔓集束,花叶间层层叠叠,玲珑通透;上有枝纹漫布,更上则是雕琢的绶带,整体羽翮两逶迤,刻画曼妙。香囊由三组部件构成,底部可以打开,中空设计,既可盛放香料,亦可盛鲜花等,香气从镂空的花瓣空隙中散出,别有一番风味。中部状似一展开的荷叶,覆盖于镂空的囊身之上,中间留白处以阴刻线“乾隆年制”四字,字体规整有力。香囊上部以镂空拱形对称双龙作提梁,龙身以浅浮雕饰勾云纹。香囊上方串有一颗红色珊瑚珠,上系丝穗用作束紧香囊部件,亦可拴系于腰间。
香囊是我国民间随身佩戴的传统香具之一,多以锦罗绸缎等丝织物缝制而成,使用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玉质则是高等级之物。本件香囊造型精美绝伦,且纹饰寓意美好,工艺繁复,设计巧妙,匠心独运,妙手生花,与清代宫廷所珍藏者一致,集实用、观赏、收藏于一体,至罕至珍。同样式的香囊在故宫及台北故宫均有收藏,可作参考。
清乾隆白玉螭龙纹方印
来源:国有文物商店旧藏。
款识:童原印
参阅:《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文玩》,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p,图
3.6cm×3.6cm
印取上佳和阗籽料而为,致密光洁,明亮油润,白如新剥之荔,一角留有鲜艳红皮,色泽俏丽,明媚可人。印为正方形,扁体,随形浮雕一螭龙穿行于云海之中,头部较扁,高眉,管钻圆眼,炯炯有神,额首刻如意纹为饰,独角弯曲后掠,双耳及大鼻亦皆为如意形,张嘴露齿,须发细密飘垂,表情沉静威猛。身形流畅,四肢矫健,肌肉有力,关节处以如意纹为饰,并以短细阴线表示毛发,气宇轩昂。周身雕有卷云,并以极细之阴线刻画云气缭绕,线条优美柔和,细若游丝,有云谲波诡之感,呈现祥瑞之气。神龙身躯于祥云之中若隐若现,飘忽不定,莫测高深。印面以篆体刻有“童原印”三字。童原,清,字原山,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屺长子,昆季皆称能手,原尤超迈,花鸟草虫,得宋元笔意,梅花秀雅。
清乾隆白玉仿古螭龙钮印
款识:稽古不倦
L:6.1cm
印为白玉质,玲珑小巧,玉料精纯,白皙凝润,葆光盈盈,包浆纯熟。章呈椭圆形,高浮雕一螭龙曲身盘于其上,高眉,水滴形眼,狮鼻,方嘴,独角后掠,耳内有凹槽,神情威猛,螭龙背脊起伏凸起,巧妙弯折,打磨圆润,四肢矫健有力,关节处以涡纹为饰,趾爪抓地,颇具动势。大龙背上立一小龙,回首相望,身形纤长,体态逸朗。大龙之花叶形尾分叉卷起,垂于印侧,与攀附在侧的小龙之尾相接,舒展翻卷,线条优美。龙乃中华民族之图腾,气宇轩昂,不怒自威,圆雕大小三龙,取“望子成龙”之美意。印身中部起双阳线为框,内刻变形勾云纹,具有慕古情趣。
十八世纪白玉螭龙纹鸡心珮
L:4.5cm
此佩质地紧密,洁白细腻,玉料厚实,精光内蕴。佩呈鸡心形,因其近似鸡心形状而得名,系自上古时代的韘演变而来,后成为韘形佩之俗称,珮心一侧出尖,为韘保护拇指的延长斜面发展而来,心尖旁出一曲柄,是扣弦时用的倒钩演化而成的装饰。后世韘的功能逐渐装饰化,演变成上尖下圆平片状的玉珮,意在驱邪纳祥。珮首镂雕一螭龙,圆鼠形头,圆眼,眼尾出稍,直鼻,双耳卷翘并于额前,龙身细长盘曲,辗转腾挪,线条流畅优美,以细阴线表示脊线,躯干上以细阴线画小圆为饰,英姿飒爽,不怒自威。花尾分叉垂下,精致华美,高贵端庄。整器造型抽象写意,采用婉转优美、浪漫飘逸而又刚柔相济的线条,如行云流水,表现出上古神兽之威严及无穷的力量,可玩可赏,独具秀劲古逸之气。
清乾隆白玉带沁福寿纹镇纸
L:5.4cm
佩由白玉经镂雕、圆雕、浮雕等多重技法雕琢而成,玉质纯净无瑕,清亮油润。雕两只灵蝠盘旋相对,机敏可爱,头部尖细,圆眼凸出,竖耳内凹,翅翼舒展,线条流畅优美,身上以细长线表示翅羽,清晰分明。侧观蝙蝠相聚之处,大叶垂落,桃叶尖角弯垂,经络分明,枝干弯曲有力,托起寿桃一双,桃实丰润饱满,抛光细致,圆润诱人,富有生命力。桃寓意高寿,蝙蝠寓意『福』,整器形状飘逸灵动,刀法简练利落,寓意福寿双全,望之令人生爱。
清乾隆白玉吉庆童子
L:7cm
白玉圆雕一童子,玉质洁白通透,细腻滑润,通体毫无瑕疵,包浆清亮。童子呈站姿,身形肥硕圆拙,双腿并立,着鞋,脚踝处戴有镯钏为饰。圆头圆脑,头挽双髻,面庞丰腴,弯眉嬉笑,憨态可掬,稚气可爱。身着肚兜,双手持磬,磬以细阴线勾边,丝带飘垂。童子为清代玉工所喜爱的表现题材之一,寓意多子多福,“磬”通“庆”,寓意喜庆吉祥。
清乾隆白玉御制诗文扳指
D:3cm
选和阗羊脂白玉作扳指,玉质细腻润泽,精光内蕴。阴刻楷书御制诗《象魏班春》:“玉律迴瑶琯,三阳应候临。十行宽大诏,四海发生心。宫阙云容丽,郊圻雪泽深。四时为政始,勤勉爱民忱。”扳指在古代叫韘,为扣弦护指之用。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射决也,所以钩弦,以象骨韦,系着右巨指”。但随着弓箭在战场上的作用越来越小,韘的实用功能变得越来越弱,装饰功能逐渐增强,重视材质及雕刻纹样的制作。此件扳指造型精致小巧,内璧打磨细致,稍带弧度,工艺精湛,其字体刻画流畅自然,精细规整,可赏可玩。
清黄玉仿古龙纹三足鼎式炉
H:19cm
此炉形制与商的三足鬲鼎相仿,原为青铜祭器,自商代开始广泛使用,到战国后亦有陶、玉等材质,多属陈设用器。而鼎至商周后,数量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则为形制相近的炉。“鼎”为商周时期的重要青铜礼器,自古以来为高贵身份的象征。清宫仿古玉器向来有“造化钟神秀”之誉,基本为宫中造办处制作。以乾隆朝为代表,器型种类和数量较多,风格多样化。其中仿古彝器,即在器形、纹饰甚至是外部颜色上仿古青铜器。在全部乾隆仿古玉器中,最具鲜明特点的就算是这类大量的仿古彝器了。主要器型包括玉鼎、玉尊、玉簋、玉卣、玉壶、玉觥和玉炉等,玉质精良,多用于陈设。所制器物不仅名称和器型仿古,而且还在纹饰上加以表现,如兽面纹、夔纹、云雷纹、回纹、勾云纹和谷纹等。此件黄玉鼎式炉,玉质上等,几近满工,深醇古穆,材美工精,整器简约大气与繁柔富丽相融,而现至尊华贵之王者风范,为典型的清宫乾隆朝仿古玉作,极具收藏价值。
清翡翠黄财神
H:15.2cm
翡翠具有玻璃光泽,半透明至透明,产于云南西部及缅甸等地。因含有不同颜色离子而呈现各种不同颜色,通常有白、红、绿、紫、黄、粉等色。纯净无杂质者为白色,还有铬元素呈现艳丽的淡绿、深绿色为翠,含锰则呈现淡紫色、深紫色,常称为翡,含铬铜呈现淡黄、淡青色称橄榄水。好翡翠颜色好,质地极其细腻,譬如这一尊翡翠黄财神坐像,非一般的鲜嫩漂亮,质地较透明,玻璃光泽强,质地纯净,显晶莹剔透,属高档品中之极品。
黄财神是密教之护法神祇,藏名藏拉色波,为藏传佛教各大教派普遍供养的五姓财神之一,因其身相黄色,故称为黄财神,诸财神之首。其是最早进入佛教的印度教神祗之一,其前身为药叉神。其属性从一开始就是财神,也是流传最广的财神,其造型因传承而有些小差异,但其特征大同小异。此尊黄财神头带五叶宝冠,发髻高耸,顶饰摩尼宝,宝缯于耳后飞扬。面相方阔,眉头微蹙,相容愠怒,大眼大鼻,这是西藏造像中常见的嗔怒相风格。袒胸露腹,腰系短裙,臂、手处皆饰钏镯,项及胸前各饰璎珞,璎珞上装饰叶形花坠,右手持布拉噶如意宝,左手捉吐宝鼠,吐宝鼠肥大异常,成为整尊造像中最亮眼的地方,对于收藏者来说,吐宝鼠是财富的象征,吐宝鼠越大,则预示着财富越多。结跏趺坐姿,下为双层仰覆莲瓣莲座,莲瓣饱满,在莲瓣上下缘各有一周细小连珠纹。
此作面相饱满线条流畅,威风凛凛,霸气十足,细节丰富,雕工精湛,构图和谐,每处色块都被完整利用,备显工艺之巧。采用难度很大的高浮雕工艺,凸显出作品整体的立体感,加之线条规整有序,细微处见大工夫,从人物表情到衣饰均纤毫毕现,以形达韵,卓尔非凡,尽显华丽之美,置于案上,必能引得八方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