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白癜风治疗中心 http://pf.39.net/bdfyy/bdfzg/171105/5817684.html
上海一家人
◎韩金科
前些年,电视连续剧播放《温州一家人》、《温州两家人》,那是商海大潮里的故事。我这里说的是上海曲阳路一个小区里的一家人。是学术文化海洋里拼搏的真情实事。一家人只有老两口,无有膝前儿孙,无有颐养天年,只有六十多年耕耘中华古典文学的园地和园地里的奇特景观。
六卷本、三百多万字的中华《回文集》出版后,82岁的丁胜源老先生觉得这应该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本著作。但命运偏偏要跟他开个玩笑,他戏谑地给我说:“早知十多年前阎王不要我,我当时就接手编《全明诗》,真是后悔啊!”时隔八年,已是耄耋之年的丁胜源老先生,正着手编撰着另一本著作——《杂体诗词类编》(初集)。他说:“两次病后,身体越来越差,记忆、思维迟钝,《前言》怎么写一点头绪都没有。本来就才具不足,现在更愈来愈笨了。”
一
八月的上海,大雨滂沱,天异常的闷热。曲阳路这栋逼仄的住宅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和记录本。墙上、窗子上,桌子上、凡是能看的见的地方,都贴着一条条写着文献索引和简注的纸条。纸条上的字苍劲有力,堪称一幅幅绝美的书法作品。一位白发苍苍的先生,戴着老花镜,目光专注,静静地伏案在客厅里一张破旧的小桌前,在一张纸条上记录着,不时翻翻桌上一本已经泛黄的古籍书,沉思许久,然后又埋头去记录。在他的旁边,还有一位先生,在如山的书堆中,将他写好的纸条按顺序贴在案牍前。
这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家庭。那位写字的老先生叫丁胜源,已90岁高龄,正在整理他的倾血之作——《杂体诗词类编》(初集)。退休前,他是上海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另一位先生叫周汉芳,是丁胜源先生的爱人,82岁高龄,退休前,是上海徐汇中学一名教师。他们没有子女,在这间小屋里,两人相濡以沫着。六十多年来,他们晨兴夜寐、呕心沥血,默默耕耘着中华文化的一块特殊“园地”——中华回文和中华杂体诗。
年出版的《回文集》,就诞生在这个小得可怜的“大世界”里。著名学者傅璇琮说:“(《回文集》)应当是我国古代文学有关文体学的一部文献史料经典之作。”《回文集》是一部上自晋代,下迄民国的多万字的大著作,但两位老先生还是不满意,继续勘误补缺着,期望能再出版续编。
谁能预料,已是耄耋之年的丁老先生,又拿出一本七十万字的《中华杂体诗词类编》手稿,令我敬佩汗颜。年的盛夏,大雨如注,湿热侵淫。我在曲阳路那座狭小的住宅里,看到了两位先生浇筑心血的一千多页经过编注、修改、抄写整洁的手稿,心里五味杂陈。在大上海这样繁华的都市里,什么力量驱使着两位先生一直这样坚守着,为中华文化的古典诗词,默默耕耘着。又谁能知晓,他们耕耘六十多年的文化“园地”,会是这种残败辛酸的模样!
二
我最早知道这块“园地”,是在年春天。那时,《文博》杂志为法门寺举办了一期文化专刊,其中一篇法门寺织锦回文《璇玑图》的论文,引起了丁胜源先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