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苗族服饰简介

发光平纹土布

布料是服饰的基本,没有布料就没有服装。介绍黔东南苗族的服饰就从布料开始吧。苗族居住在深山里,交通不便,与外界的交往更不便。所以,在以前苗家人所用所穿基本上都是自己制作的。

做衣服的棉花在以前也是苗家人自己种的,苗家的衣服是从种棉开始的。有歌这样唱:“……种棉做衣穿,

杂草要除尽。……

棉种籽妈妈,

生棉芽崽崽。

吸云吮甘露,

棉芽长得快。”

以前每家每户都有自制的木质轧棉花机,用于去掉棉花籽。(这种扎花机比较原始,工作效率很低。)得到皮棉后,还要自己弹棉花。一般的村民都有这项技术。再用自家备的木制纺纱机,由家中的女人纺成纱绽。积累到一定数量的纱绽后,再用竹木做成的“套纱机”(很象纺织机,但是比纺织机小),把纱绽倒成纱线。然后把得到的纱线拿到河里或水塘里漂洗洁白,再用竹棍一一扭紧晒干。完全干透后绷上纱架,准备放织布的经线。放经线时,严禁有人从经纬线上跨过,认为会造成纱线打结,织不出好布。在放经线的时,需要几个人一起帮忙。参与放线的人小心翼翼,还要用木梳子把经线梳理整齐。

在苗族土布中有一种布叫花椒布。布上有方格,方格也分大小。大方格的布叫大花椒布,小的就是细花椒布。花椒布虽然是白色,但是方格与布之间是有色差的。所以如果打算制作花椒布,还要更加的小心翼翼,才能准确地加入有色纱线,织成花椒布。

花椒布

接着上面说,放经线成功后,卷上纱架,安放在织布机上。寨里的家家户户都有竹木结构的织布机。织布机一经安放后,通常不再移动。民间的禁忌认为,如果随意移动织布机,会造成问题重重,会使织布不顺利,严重的会使织不成布。苗家女子织布的技艺高超,特别在织花椒布时,细心数清经纱纬线,布面上织出菱形的方格的纹样效果。这种苗家自织的布,不宽,约四十分厘米左右,长十四米五十厘米。这种布厚实、挺刮,做成衣服后有很好的装饰效果。

苗家人还自种蓝靛,作染布用。染布用的方法叫做浸渍法。就是把织好的白布或者花椒布放在蓝靛缸里浸渍一定时间,让蓝靛把布全部染透。布全部染成蓝色后,从缸里取出。用棒捶捶打,使布匹平展,再用茜草根皮和牛皮熬制的暗红色浆液涂抹,使布匹呈发亮的黑色。最后,还要将没有成熟的柿果汁反复擦拭布匹,使布区硬实,闪闪发光。这一系列的复杂制作布匹的工序,是很考验一个人的手艺的。能够穿上这种布匹制作的衣服,说明这家人母亲会教,姑娘手巧。是一户勤快聪明的人家,在寨子里是受人尊敬的。

具不完全统计,黔东南苗族服饰大约有一百三十种以上。这是指的一百三十多种以上主要指女装。女装的千差万别代表的是各支系的区别,有支系徽章的作用。服饰不同的苗族支系之间一般来说是不通婚的。而男装相对女装来说则简单了许多,区别也不是那么大。

为了方便劳动、生活,年轻男子平时一般穿便服。便服为对襟衣,家织土布或者花椒布(所谓的花椒布,布上织有方格,方格分大小。大方格的布叫大花椒布,小的就是细花椒布。花椒布虽然是白色,但是方格与布之间是有色差的。)。便服颜色主要有白色、青绿色、亮黑色。苗族男子的服装也有便服和盛装之分。盛装用于过年、过节或者年轻男子参加游方等活动。盛装是指一整套的服饰。身上一般穿染青家织布对襟衣,头包染青土布头帕;头帕两端有丝线织花,包五六圈后两端各扎于前额左右上方。裤子是家织青布裤,着布鞋地。男性老人,平时穿对襟短衣,腰扎布带,青布裤,头包青布围帕。盛装着苗族古装,为家织深色暗花布长衫或绫罗绸缎长衫,外套背心,戴六瓣或八瓣形圆顶青布帽。在着盛装时,苗族男子也有银饰。银饰分为头花、项圈、项链、手镯几种。

苗族男子便装

而黔东南那么大,居住的苗族支系又是那么的多,所以各地的男子服装也有着一些差别。

如三穗县寨头的男性服装。分为年轻人和老人服装。老人平时穿青布对襟短衣,衣扣九颗,都是布盘扣,衣的左上角有一无盖小荷包,左右下角各有一无盖小荷包,骨缝底开三十厘米叉口,领子为立领。裤子是青布裤,裤腰是单独做好后缝上。头包青布围帕,也有包丝帕的。每个老人都有一件齐脚踝的藏青的长衫。外套黑色背心。

年轻男子,平时着三包九扣的青便装,头包青布或丝帕,帕长四米以上,最长的竟达到十二米。帕包好后,头部左边有一小帕角,帕头扎于右边,意味高明有气魄。裤子是青布裤,裤脚口比男性老人小。过年节或游方时,喜欢戴一支或数支手镯,也有戴银铜两股扭成的手镯,以示富有。特别富有者,会戴一支或数支项圈。

丹寨县的苗族男子服装也分为年轻人和老人的服装。年轻男子服装为对襟衣,平时穿便服与黔东南一般苗族年轻男子服装无异。盛装讲究穿多件,布为家织花椒布,不系领扣,从领口可看见一般穿五六件,多的穿到十件。而老人的节日服装,穿蓝色或黑色长衫。如果家境好,儿女孝顺,自己有若干件花大绸长衫的话,也一起穿上,而且把长的穿在里,短的穿在外,让人一眼就知道他有多少件衣服。头包丝棉混纺的包头帕。

在榕江县滚纵的年轻男子,,依据个人的身高制作衣服。一般衣服短小,长约二尺五,宽一尺二,为对襟便衣,裤子较宽大,长约三尺,裤脚宽一尺至一尺二之间,呈直桶形。衣服和裤子都为黑红色;黑中透亮,耐磨耐穿,一般穿两年以上才开始退色;这里的男子包头比其他地方的要讲究。包头帕两根,长一丈五至二丈,一根为全黑色,另一根为蜡染,上有菊花、梅花、凤、铜鼓纹、蝴蝶、万字回纹等精制蜡花。

不管是女装还是“简单”的男装都是苗族女子的精心杰作。她们利用大自然的优越条件,一针一线制作出精美的男女服装,装饰了自己的生活,活出了本民族的美。

苗族姑娘爱绣花!苗族姑娘从七八岁开始就在母亲或姐姐的教导下开始学习绣花。绣花绣得好不好,是一个苗族姑娘是聪明还是愚笨的标准。黔东南苗族居住在大山里面,彼此之间离得很远,交通不便,交往的机会也很少。只有在赶场、节日集会男女青年才有交流的机会。苗族后生看重的是心灵手巧、吃苦能干的姑娘。而彼此之间交流的机会少,要怎么样才能知道一位姑娘是否心灵手巧、吃苦能干呢?那只有通过绣花、编织等展示姑娘手艺的物品来判断了。另一方面,苗族由于居住在深山之中,交通不便,生活上基本自给自足。衣着上面就表现在从头到足都是自家制作,所以女人的手艺就越发显得重要了。

姑娘们从开始学习编织、绣花到出嫁其间大约有十年的时间,出嫁的衣服都是自己制作的。苗族姑娘绣花,只把花的形状绣下来是不行的。对姑娘绣花技艺的要求是很高的,要求她们对花的观察要非常仔细。如花是什么颜色,它们在开放时是什么姿态,各个开放时期又是什么色彩,是大红呢?还是桃红呢?还是水红?或者是橘黄色?都要观察得很仔细,那怕就只是运用一种颜色来绣花,也要求她们能够运用同一色彩的不同色度来使得所绣的花变得很有立体感。

苗家人女子的服装是绣满花的,史书中说过苗人是卉服鸟章。当母亲的最引以为傲的就是把自己到结婚年龄的女儿打扮得花枝招展。你看在各地的芦笙会、踩鼓场,场上的姑娘忙着跳舞,场边的母亲提着个竹篮跟着女儿转。母亲要不时地帮助女儿补妆。姑娘们一边跳舞,一边伸手比花衣,一边伸脚比花鞋。竟相比巧斗艳,场坝也就成了她们的露天舞台。整个芦笙会、踩鼓场宛如一场选美比赛。

在苗族的绣花中,有一个比较独特的手艺——剪纸花样刺绣。剪纸这种民间艺术,在我国西北一般都剪着窗花。而在黔东南州女子则用剪纸作刺绣的底样。先剪好纸样,用饭粒粘在绣料上,然后绣样。绣品完成后,用水漂洗,纸就洗掉了,只留下美丽的绣品。苗族刺绣配色鲜艳夺目,对比强烈,用色大胆,素雅中见多彩。大红底色绣大片大片的绿花,绿花又以不同的色度来突出立体感。苗族姑娘的盛装最能代表刺绣的水平。一件盛装要绣十四种以上的花纹图案。盛装上衣的大衣襟是花纹图案最多、最复杂、用工用时最长的地方。其中浮漂花难度最大,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挑成的。能够挑得成都是高手。苗族姑娘的盛装最能代表刺绣的水平。一件盛装要绣十四种以上的花纹图案。盛装上衣的大衣襟是花纹图案最多、最复杂、用工用时最长的地方。其中浮漂花难度最大,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挑成的。能够挑得成的都是高手。

编织也是苗族姑娘们需要学习而必须掌握的一项技术。编织,主要是指丝编的背带心和花带。这两种编织品做工精细,构思巧妙,韵味古朴隽永。苗族姑娘勤于织花带,她们织出的花带图案别致,绚丽多彩,美观大方,费了不少的心思花了很大的力气。这种花带送给情人做信物,后生拿着当宝贝;送给知心朋友作纪念,朋友满心欢喜;送给尊贵的客人,客人喜笑颜开……

花带分为宽窄两种,宽的一寸五到两寸,窄的五分至一寸,往往是织成长长的一根,用的时候根据需要剪裁。花带多用五色丝线织成,也有用彩色棉线的,图案精巧,色彩艳丽,主要用作围腰带、裙带等,有很好的装饰效果。再就是作为纪念品馈赠象征友谊。如立新房、娶媳妇、宴贵客等,一般都向来宾赠送花带。绝不是为了爱情!姑娘长到七八岁,就要用竹棍夹在脚跟上,学织花带。到十三四岁,就上织机正式操作了。关于共事的来历,这也有一个动人的传说。说是从前有一个后生受上了一位姑娘,两人真诚相爱。而有个妖怪企图霸占这位姑娘为妻,把后生变成了一条花蛇。花蛇为救心上人,与妖怪搏斗,咬死了妖怪,自己也死。姑娘为了纪念他,就照花蛇身上的花纹织成彩带,拴在腰上,终日相随相依。

除了刺绣外,苗家女子还要用银饰打扮自己。用银饰打扮自己有两个意思:一,是家庭富裕;二,是表明姑娘的父母勤快节俭,作风正派。苗族佩戴的银饰种类很多,丹寨县雅灰一带有插着鸡毛的山字形银头饰;雷山西江有长达一米的银角;革家的项圈上一般垂着十八般兵器的模型。黄平苗家女头上有时戴着由银丝、银片构成的银冠,这种银冠很像明代皇后的凤冠,但图案是苗族特有的,包括龙、鸟、花、蝶、螳螂等等。雷公山大塘、桥港一带的短裙苗,高高的发髻上横插着一个银架子,架子上站着大排锦鸡,锦鸡中间点缀着各式的银花,两边各吊着两个银灯笼,脑后是一把大包银梳子,上面装饰着椎形的银钉,大有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气概。

拿银角来说,这是一种最重要的银饰。如果一个姑娘穿戴着银角,就说明她的盛装是完整的,也是最隆重的。银角的形状如扁平的水牛角。而水牛角在苗族传统中认为是水龙角,因为在苗族传说中是不区分水牛和水龙的。银角又宽又长,威武雄壮,角尖扎有羽毛或红布条。根部连着一块呈放射状的扇形银片。银角在苗家女子全身的银饰中最为高贵,所以银角是不能随便佩戴的。银角还有相应的配饰,那是就是银雀。银雀银饰由四只银雀组成。每只银雀之间的用银花填充。

银饰最精彩的是台江县。台江施洞一带全套的女银饰有五十多件。每件都有自己的苗名,加起来有三、四百两重。头饰十八种:银角、银扇、银梳、银簪、银钗、银冠、前围、后围、银帕及银耳环等等。银簪是龙形,银钗是鸟形,银帕则由一圈浮雕和骑士组成,银梳上竖着三只雉,还有一种苗名叫“部干”的一排银螳螂。颈部银饰也有十三种,其中八种是项链。手部银饰有十七种,其中十四种是手镯。全套银饰还包括多片银浮雕片,多个银铃铛。盛装的苗家姑娘有了这么多银饰,再套上多件衣服,是一种什么感觉呢?难怪盛装的苗家姑娘踩着鼓点跳舞时要全身一场转动而脖子和上身始终不单独扭动,是因为头上戴着这么多银饰,脖子稍微一动就会产生很大弧度的摇摆,头部难以保持平衡,耳朵也会被耳环扯得难受。这反而使她们的舞姿雍容、端庄。由于银饰只靠人数较少的银匠而不像染、织、绣那样由千家万户的苗家女子一起干,所以银匠在苗族里很受尊敬。银匠的女儿往往是当地最时髦的女郎!

除了刺绣和银饰外,苗族还有织锦。织锦有着素锦和彩锦之分。所谓素锦,大多以黑白色为基调,通经通纬织造。丹寨的苗锦,以白线作经、黑线做纬,进行通经通纬织造,织出的锦面为白地黑花(阳花),背面成黑地白花(阴花),两面皆可欣赏。整个锦面层次分明,庄重大方,图案造型独具匠心。织造者通过对现实图案的夸张变形,产生了独特古朴优美的几何纹样,如麻拐(青蛙)花、鹅翅花、狗爪花、牛眼花、蜂窝花、春冠(青蛙)花、蝴蝶花、蜘蛛花、螃蟹花、牛齿花、蕨菜花、辣子花、谷穗花、马花、鸟花等等。

流行于清水江沿岸的彩锦,最具代表的是“红围腰”。是苗族女子着盛装时围在下装百褶裙前面的一块长约七八十厘米、宽约三十五厘米的长方形织片。红围腰两边还要镶长条形的花卉绣片,下端有流苏吊穗,在百褶裙的衬托下非常醒目。红围腰是苗锦织物中的一颗明珠,彩锦之王。红围腰的织绣以青色或白色棉线作经,用五彩丝线做纬,并以纬起花的一种挑经织纬填充加彩的手工织造工艺。锦面中间以龙纹(牛龙纹)图案作主体。龙是苗族向往光明,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苗龙造型别致、工艺精湛,龙纹四周是如鸟似凤的锦鸡图案。锦鸡是苗家爱情幸福的象征。苗族姑娘在七八岁左右就开始学织花,到了十二三岁开始学挑织,等到十五六岁才基本学会红围腰的织造。姑娘们胸有成竹,不用图纸,直接织造,天然成趣。红围腰是苗家姑娘显示手艺寻偶择配寄托终身和憧憬未来的珍贵织物。苗家姑娘织就锦面,龙盘凤绕,满目生辉,绚丽多彩,有若织女再生,令人叹服。

在苗族的生活中,刺绣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苗家姑娘在出嫁前,还有秘绣,就是秘密地绣着只有自己才明白的未来用品。秘绣是成年而未嫁的女子们不能忽视的活计,这关系到以后对自己是否聪明贤惠的评价。成年而未嫁的女子们知道,在家的时候有父母庇护,可以从容愉快地生活。出嫁后,一切都会变,不仅操持家务,还在上坡干活,一天忙忙碌碌,哪儿还有时间挑花刺绣呢?现在她们在娘家作姑娘时,就要为婚后生活作一些必要的准备:给未来的孩子绣花帽、绣背带、花鞋、花衣及包被。

姑娘们在绣秘绣时一般都用纸或布遮严实,不许人看到,尤其不好意思让父亲或兄长看见。有时候母亲或嫂子发现了,也要先答应为姑娘保密才能去看绣了什么。其实呢,由于苗族传统和礼貌的约束,母亲或嫂子也只是会意的一笑,从不声张。

姑娘们在绣秘绣时,多数是自己一个人绣。也有三、五个好友一起绣。到了出嫁前夕,秘绣就宣告结束了。手脚麻利的人,小花帽制作了十五六个,小花衣也有二三十件,小花鞋也有一二十双呢,足够吃满月酒的时一个后生抬一桃的了。手脚慢的小花帽也有五六顶,小花衣也有七八件,小花鞋备了五六双。秘绣结束后,要封存起来交给母亲保管。没有母亲的,交给嫂子,如果连嫂子也没有,那就交给叔妈伯妈保管。出嫁时,这些东西并不跟着新娘一起到新郎家。要想看到这些秘绣,早则一两年,晚则三四年。为什么呢?这要等到新婚夫妻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吃满月酒的时候,新媳妇娘家才把所有的秘绣抬着送到亲家去。要到那个时候婆家人及其他人才会看到新媳妇的手艺。新郎也不例外。舅爷家(新媳妇娘家,苗族有一句话说是天上雷公,地上舅公,舅爷的地位是比较高的。)接到姑妈家(新媳妇婆家)办满月酒的音讯,要准备大量的礼物,还要安排专人把新媳妇在家当姑娘时的秘绣抬到姑妈家去。一般一个舅爷要送两挑米,一两只母鸡和五十个蛋;舅妈要送两套童装。家境好的舅爷还要看姑妈家有几个大爷叔伯,就送几只鸡。礼品备齐后,舅妈们就在外婆的带领下,喜气洋洋地直奔姑妈家而去。舅爷或表哥们作为劳力也随同前往。吃满月酒的队伍浩浩荡荡,礼品丰盛,笑语连天,路人一看就知道。

客人来了,主人要派人到寨外迎接。年轻的媳妇们先把礼品接走,让客人轻松进寨。作为劳力的舅爷和表哥们就可以回家了。

进到主人家后,新媳妇在当姑娘时所制作的秘绣才会露出庐山真面目。宾客一起欣赏年轻妈妈的作品,赞叹其高超的手艺。那个年轻的爸爸也是第一次见到妻子的作品,夹着人群中伸长脖子一饱眼福。宾客们不停的夸奖年轻妈妈的聪明贤慧。

到了第三天,是吃满月酒的高潮。主人家要给客人打花猫(打花脸),外婆是主要的攻击对象,舅妈们也不会被放过。娘家人也会对婆家人发起反击,这个活动认为脸画得越花,小孩子才会越乖。

蜡染也是苗族一项传统技艺,丹寨县的苗族蜡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丹寨的蜡染风格粗犷有力,活泼奔放,极富幻想色彩。居住在丹寨县的苗家人,属于“高山苗人”,所以他们的蜡染图案都以花草树木鸟为主。这些图案并非写实的素描,而是以极大的幻想夸张变化。如蜡染上的鸟,是鱼的身子,蝴蝶的翅膀,花草的尾巴。它们有血有肉,或鸣或跳,或纵身水底,或飞翔于天,是那样的自由,那样的活泼。这些美妙的艺术形象,除了表现苗家女的手艺高超外,更是寄托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由幸福的追求。丹寨蜡染比较完整地继承了古老的技艺,古老、浪漫,不受格局的限制,尤其是能够把先民的生活方式和祭祀活动统一地表现在同一个画面。如把人、兽、蝴蝶、龙、鱼、飞鸟等融为一体。构图别致、韵味古雅、格调明快,尤其以古香古色的原始风味而独具一格。所以有“贵州蜡染数苗族,苗族蜡染数丹寨。”之称。其实还应该加上一句“中国蜡染数贵州”。

蜡染的主要工具有铜刀(笔)、瓷碗、染缸。主要材料是白布(除了自织的土布外,纯的棉、麻布料都可以。有一种带竹节纹路的麻布,用来作蜡染加工的材料,很有一番独特的韵味。给人不同于传统蜡染的美的享受。)、黄蜡、蓝靛。制作蜡染时,用一根竹筷绑夹住一块直径大约为三厘米的半圆铜片,就是做成了蜡染用的铜刀又叫铜笔。用铜笔醮上已经融化好的黄蜡液,在白布上画图案。蜡染都是人工做出来的,图案的质量好坏,是由蜡染技师决定的。待到黄蜡冷却后,将其浸泡在蓝靛缸里三至五天,然后取出放在专用的锅里。煮,把黄蜡煮化,晾干后就得到了蜡染。每一件蜡染都是艺术品。蜡染就是做在白布上的画。

心灵手巧的苗族小姑娘能用自己的手指甲在土布上画出图案,然后用蜡刀醮蜡点画,都不用作草稿的。凭着自己的想像完全能够点出高水平的蜡花。进入新时代后,除了发展传统的蜡染图案外,蜡染这个苗族古老工艺也在创新。椰树、沙滩、菠萝以及新的卡通人物也成了蜡染创新的图案。

蜡染发展到现在,不仅仅在白布上作画。也可以在成衣上做画。只要你的衣服是棉麻材质的,底色是白色的都可以做画。还可以向蜡染师傅定制你所想要的图案。蜡染的成品有蜡染床单、被套、手袋、背包、围巾、枕套、桌布等等。

随着丹寨蜡染的发展,给人们更大的选择。

丹寨的蜡染在构图上不追求机械的对称,而是以整体均衡、饱满、活泼为目标。表现出来就是清新、开朗、活泼、热烈,满而不乱,充满幻想,耐人寻味之感。

在丹寨除了使用蓝靛外,还在某些图案的重点部位使用杨梅汁、黄栀子汁染上红色和黄色,有的还要加上刺绣配合构图,使得整体图案即艳丽又不失古朴之感。

苗族服饰的制作不仅仅是生活的必需,而且已深深地融入了本民族的文化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semeia.com/wmxj/59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