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小寒rdquo节气避寒

“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

故云,月半则大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节气来历

小寒,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标志着季冬时节的正式开始。当太阳到达黄经°(小寒)时,对于神州大地而言,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到来了。

我国民间谚语有云:“小寒大寒,冻成冰团”,南方一些地区出现湿冷的阴雨天气,又加之近来流感横行,健康专家因而建议,人们小寒时节养生在注意防寒保暖的同时,还要密切防范流感的侵袭。

节气物候

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

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

“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节气习俗

1、探梅

此时腊梅已开,红梅含苞待放,挑选有梅花的绝佳风景地,细细赏玩,鼻中有孤雅幽香,神智也会为之清爽振奋。

2、冰戏

  我国北方各省,人冬之后天寒地诉,冰期十分长久,动辄从十一月起,直到次年四月。春冬之间,河面结冰厚实,冰上行走皆用爬犁。爬犁或由马拉,或由狗牵,或由乘坐的人手持木杆如撑船般划动,推动前行。冰面特厚的地区,大多设有冰床,供行人玩耍,也有穿冰鞋在冰面竞走的,古代称为冰戏。《宋史》有:“故事斋宿,幸后苑,作冰戏。”《钦定日下旧闻考》中记载有:“西华门之西为西苑,榜曰西苑门,入门为太液池,冬月则陈冰嬉,习劳行赏。”《倚晴阁杂抄》中关于北平旧时风俗,写有:“明时,积水潭尝有好事者,联十余床,携都篮酒具,铺截锐其上,轰饮冰凌中,亦足乐也。”

3、腊祭

  “小寒”是腊月的节气,由于古人会在十二月份举行合祀众神的腊祭,因此把腊祭所在的十二月叫腊月。腊的木义是“接”,取新旧交接之意。腊祭为我国古代祭祀习俗之一,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汉应劭《风俗通义》云:“腊者,猎也,言田猎取兽以祀其祖先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   “腊祭”含意取其有三,一是表示不忘记自己及其家族的本源,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与怀念。二是祭百神,感谢他们一年来为农业所作出的贡献。三是人们终岁劳苦,此时农事己息,借此游乐一番。自周代以后,“腊祭”之俗历代沿习,从天子、诸侯到平民百姓,人人都不例外。

4、吃腊八粥

  小寒节气中另有一项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腊八粥”。古籍记载,腊八粥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等作点染,这些食品均为甘温之品,有调脾胃、补中益气、补气养血、驱寒强身、生津止渴的功效。

5、吃黄芽菜

  据《津门杂记》记载,天津地区旧时有小寒吃黄芽菜的习俗。黄芽菜使天津特产,用白菜芽制作而成。冬至后将白菜割去茎叶,只留菜心,离地二寸左右,以粪肥覆盖,勿透气,半月后取食,脆嫩无比,弥补冬日蔬菜的匮乏。而现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各种蔬肉食,四季都有,不再像过去那样为冬日蔬菜的稀缺而担忧。

6、画图数九

  小寒节气最初起源于黄河流域,据说早年黄河流域的农家每逢小寒,家家时兴用“九九消寒图”来避寒养生。九九消寒图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均为繁体字,九字每字九划共九九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画顺序填充一个笔画,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

7、吃糯米饭

  广东民谚“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小寒、大寒早上吃糯米饭驱寒是传统习俗。民间传统认为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觉暖和,利于驱寒。中医理论认为糯米有补中益气之功效,在寒冷的季节吃糯米饭最适宜。

节气养生

1月5号是小寒节气,中国人讲究“因时而动,顺时而行”,从今天开始,天气将会变得更加寒冷,面对如此极寒的天气,日常饮食起居要非常注意防寒,养生以补肾为主。中医上素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也就是说冬季时节养阴养肾、防寒平阳是关键。

小寒坐功

运:主太阳终气。时:配足太阴脾湿土。坐功:每日子丑时,正坐,一手按足,一手上托,挽首互换,极力三五度,吐纳叩齿漱咽。可治:荣卫气蕴,食即呕,胃脘痛,腹胀,哕,疟,食发中满,食减善噫,身体皆重,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五泄注下五色,大小便不通,面黄口干,怠惰嗜卧,心下痞,苦善饥善味,不嗜食。

应避寒养肾

小寒后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阶段,公众要注意防寒保暖,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受寒就可使人抵抗力下降,肺、心、肾等脏器的功能紊乱,引起感冒、支气管炎、关节痛、咳嗽、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等病或加重已有病情,甚至引发肺炎、心绞痛、心梗、脑中风等疾病。

此节气尤其要注意保护肾脏,原因在于寒气当令,人体阳气收藏,气血趋向于里,皮肤致密,水湿不能从体表外泄,而经肾、膀胱的气化,少部分变为津液而散布周身,大部分下注膀胱成为尿液,加重了肾脏的负担。故而到三九隆冬,肾炎、肾盂肾炎、遗尿、尿失禁、水肿等病易复发或加重,避寒养肾就尤为重要。

小寒起居

多睡调情志

小寒应“早卧晚起,必待阳光”,22点左右睡觉,7点左右起床。民谚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到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充分说明了冬季锻炼的重要性。但不宜太早起床锻炼,也不能挥汗如雨地过度锻炼,严冬“搓手”是个不错的选择。

小寒的情志应是“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这指的是,心志、情绪应该伏匿,不应该张扬,这样才有利于养藏。倘若能减少私心、欲望,从实际情况出发,则可减轻不必要的思想负担,使人变得心地坦然。此外,亦可采取疏泄法,就是把积聚、抑郁在心中的不良情绪,适当宣泄。

珍惜每一个冬日暖阳,来个光养生

冬季天气寒冷,人体容易产生情绪抑郁、懒散昏睡、昏昏沉沉的情况,而且很多人年年冬天都这样。

对待这种冬季特有的抑郁情况,我们可以抓住成都珍贵的每一个冬日暖阳,让阳光帮人心情得到舒展。这就是冬季阳光的“光养生”,早晨10:00到下午2:00之间的阳光最好,每次可以晒20—30分钟。

补心肺理肾

小寒、大寒时节,因处隆冬,是“补心助肺、调理肾脏”的最佳时节。

补气主要针对气虚体质,如动后冒虚汗、精神疲乏,妇人子宫脱垂等,宜用红参、红枣、白术、北芪、淮山和五味子等。

补血主要针对血虚体质,如头昏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黄、嘴唇苍白、妇女月经量少且色淡等,应用当归、熟地、白芍、阿胶和首乌等。

补阴针对阴虚体质,如夜间盗汗午后低热、两颊潮红、手足心热、妇女白带增多等体征,宜用冬虫夏草、沙参、天冬、鳖甲、龟板、白木耳等。

补阳针对阳虚体质,如手足冰凉、怕冷、腰酸、性机能低下等体征,可选用鹿茸、杜仲、肉苁蓉、巴戟等。

节气食谱

推荐3款补气补血滋阴的粥吧

1、“炖一碗适合自己体质的腊八粥”

说起腊八粥,很多人对腊八粥的印象就是“乱炖八样”。但其实熬粥的原材料可不能随意放,因为不同性别、年龄、体质的人所需的营养成分也不同。今天蔚蔚就和大家分享五种不同体质的腊八粥配方吧!

▼补阴型腊八粥

适用于:口舌干燥,眼睛干涩,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形体消瘦,五心烦热,盗汗等人群。

腊八粥原料:枸杞、玉竹、沙参、麦冬、洋参、鸭肉、糯米、百合、木耳丁、雪梨。

▼补血型腊八粥

适用于:面色苍白、心悸;头昏、失眠多梦、记忆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皮肤、黏膜颜色变淡,消化功能减弱,大便规律和性状改变的人群。

腊八粥原料:红枣、桂圆、胡萝卜、桑葚、花生、赤小豆、枸杞、玫瑰、糯米、黑豆、薏米、葡萄干(选黑色)。

▼补气型腊八粥

适用于:形体消瘦或偏胖,面色苍白,气短懒言,体倦乏力,脉虚弱的人群。

腊八粥原料:黄芪(煮水入锅)、红枣、莲子、芡实、山药、核桃、枸杞、栗子、小米、大米。

▼健脾型腊八粥

适用于: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人群。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致。

腊八粥原料:山药、莲子、芡实、薏米、白扁豆、陈皮、鸡内金(打成粉)、大米、小米、猴头菇。

▼湿热痰湿型适合的腊八粥

适用于:身体困重倦怠,容易心烦急躁,舌质偏红,身体肥胖,肚子大腹部胀满,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经常出汗、气色不好、皮肤油腻易长痘,口苦口干唾液黏稠者。

腊八粥原料:绿豆、雪梨、百合、桔梗、麦冬、薏米、萝卜、莲藕、莲子、茯苓、葛根(打成粉)。

2、生姜大枣粥

材料:

生姜、大枣、大米、红糖。

做法:

将米放入锅中,简单干炒一下,再放入水,用勺子将米搅拌均匀后,放入大枣和生姜片,文火慢煮,直到粥煮熟,放入少许红糖。

功效:

姜对散寒有效;红糖具有祛风散寒、解毒的功效。大枣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是营养价值极高的果品。

3、黑芝麻核桃粥

材料:

大米、糯米、核桃仁、黑芝麻、冰糖。

做法:

大米和糯米用清水浸泡10分钟;锅中水烧开放入大米和糯米;大火煮开加盖小火炖煮;核桃芝麻炒香;然后用蒜臼捣碎;米粥煮至粘稠加入冰糖,煮至冰糖融化;再放入黑芝麻和核桃仁;搅拌均匀煮上2分钟关火。

功效:

此粥具有健脑、补肾之功效,适用于肾虚多梦、腰痛等病症

小寒节气灸

xiaohanjieqijiu

“寒”为冬季的主气,小寒又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寒主收引凝滞。所以小寒养生基本的原则仍是:“养肾防寒”。老祖宗早就说过:“寒为阴邪,易伤阳气”。由于人身阳气根源于肾,所以寒邪最易中伤肾阳。此时艾灸,可以达到扶正驱寒,温补元阳的效果。

艾灸养阳养肾

中医上有一年四季中“春应肝,夏应心,长夏应脾,秋应肺,冬应肾”的原则,所以冬季最应该养肾,而且也是养肾的最好时机。而此时节气艾灸会比平时效果好几倍!

艾灸取穴:涌泉,关元,气海,肾俞,命门。

功效:扶正驱寒,温补元阳

时间:1月4日/周一-1月6日/周三

蔚蔚温馨提示:

为了保证您更舒服地感受节气灸,

敬请提前预约。

告诉你的家人,请不要乱吃药乱治疗!

今天不养生,明天花钱养医生

承传中医养生精髓,还原人类健康本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semeia.com/wmxj/61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