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礼曲礼》:史载笔,士载言。注:笔,谓书具之属。“笔”是会意兼形声字,最早写作“聿”,读音为[yù],是“筆”(“笔”之繁体)的本字。《释名》:笔,述也。述事而书之也。《尔雅释器》:不律谓之笔。注:蜀人呼笔为不律也。《说文解书》:笔,秦谓之笔。从聿,从竹。徐锴曰:“笔尚便疌,故从聿。聿的甲骨文(如图)=(半个“竹”字,一小截竹管)+(又,抓持)。金文(如图)承续甲骨文字形。笔,从竹从聿,聿亦声,表示手持末端撮兽毛的竹管在写字。持“竹”的会意字,表示笔字本义与聿有关且表音,笔与聿并“物”韵。
笔字始见于湖北睡虎地秦墓竹简,《说文》从其结构作“从聿从竹”。隶变时,竹或作艸,这是由于古人把竹也看作艸(《说文》训竹为“冬生艸”),故竹、艸每相通用,潦草的将竹头写作“艹”,但并非主流。小篆的形体在甲骨文、金文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在笔的末端多加一横笔,同时增加了“竹”头部件,以表示笔的材质。隶书的形体结构直接来自小篆,只是将下面笔头部分平直化,从而失去了字形的象形性特征。楷书从《说文》结构作“筆”,简化字作“笔”,从竹从毛,会意字,不再是会意兼形声字。简体最早见于北齐隽敬碑和房周陀墓志,后来被确定为正字。“笔”的本义是书具。《庄子田子方》:“舐笔和墨,在外者半。”云梦秦简《日书》:“取女笔拓之,则不来矣。”引申指书写。《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笔,古代指毛笔,被列为文房四宝之首,古往今来,其作为书写工具,被广泛应用并普及。历代的文人雅客出于对毛笔的珍爱,为毛笔另起了一些别称和雅号。
(1)“管”,《笺》言曰:“彤管”,笔亦管也。
(2)“管子”,唐《开元遗事》:有一书生,进谒李林甫,称笔为“管子”。
(3)“毛颖”,宋陈渊《墨堂文集》:“我行何所挟,万里一毛颖。”
(4)“管城子”,唐韩愈《毛颖传》:“秦皇帝使(蒙恬)恬赐之汤沐,而封诸侯管城,号曰管城子。笔为蒙恬所造,故称。宋代黄庭坚《戏呈孔毅父》诗曰:“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文兄有绝交书。”
(5)“管城侯”,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有此一说。文嵩《管城侯传》:“宣传毛元锐,学文锋,封为管城侯。”
(6)“毛锥”,南宋杨万里《诚斋集》:“仰枕槽丘俯墨池,左提大剑右毛锥。”
(7)“毛锥子”,《新五代史弘肇传》:“弘肇曰:‘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若毛锥子安足用哉’?三司使王章曰:‘无毛锥子,军赋何从集乎’?毛锥子盖言笔也。”
(8)“管城子”,唐代韩愈曾写《毛颖传》,说毛笔被封在管城,叫“管城子”。后因为毛笔的代称。亦称“管城君”等。宋朝大诗人黄庭坚《戏呈孔毅父》诗中有这样两句:“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
(9)“彤管”,以管为名,毛笔的称呼也多姿多彩,如“彤管”、“管子文”、“漆管”、“素管”、“越管”等。《后汉书·皇后纪序》:“女史彤管,记功书过。”
(10)“中书君”,出自唐代韩愈:“中书君老而秃,不任吾用。”后以“中书君”为笔之别称。《毛颖传》:毛颖者,中山人也。封管城子,累拜中书令,呼为“中书君”。宋代苏东坡《自笑》诗:“多谢中书君,伴我此幽栖”,即咏此事。
(11)“龙须”,《龙须颂》:“再释其笔,曰龙须友”。笔有一副颂誉联:龙须作友,鸲眼流光。“龙须”指笔。
(12)“兔毫、麟管”,楹联:“兔毫推赵国,麟管赐张华”,这里有两个典故。上联出自王羲之的《笔经》:汉时诸郡献兔毫,惟有赵国毫中用。“下联出自东晋王嘉的《拾遗祀》:张华著《博物志》,晋武帝赐给名笔“麟角管”,作为鼓励。
(13)“鸡距、鹿毛、鼠须、麟角”,有一对联:“鸡距鹿毛花开五色,鼠须麟角笔扫千军”。上联“鸡距”、“鹿毛”均为古代名笔。前者典出白居易的《鸡距笔赋》:“不得兔毫,无以成起草之用;不名鸡距,无以表入本之功。”后者典出《唐书地理志》:蕲州蕲春郡士贡:白纾箪,鹿毛笔。下联“鼠须”、“麟角”亦俱为古名笔。《笔经》云:“世传张芝、钟繇用鼠须笔,笔锋劲强有芒。”“麟角”即为“麟角管”。
(14)“毫、毫素”,晋陆机《文赋》中云:或含毫而邀然,“唯毫素之所拟”。李善注:“毫,笔也,书谦曰素”,故亦作“毫素”。
(15)“秋毫”,苏东坡《鲜于子骏见遗吴道子画》:“觉来落笔不经意,神妙独到秋毫颠。”
(16)“健毫、圆锋”,《山堂肆考》:唐时,赶考举子将入场之际,嗜利者争卖“健毫”、“圆锋”名笔。其价高过平时十倍,“号定名笔”。
(17)“佩阿、昌化”,《致虚阁杂俎》:笔神叫做“佩阿”,又叫做“昌化”。
(18)“湖颖”,湖笔又称湖颖。湖颖,是湖笔最大的特点。所谓“颖”,就是指笔头尖端有一段整齐而透明发亮的缝颖,业内人称之为“黑子”,这是其他笔所没有的,故而称之。
(19)“羊毫、狼毫、兼毫”,湖笔的原料由羊毛、黄鼠狼尾巴或两种混合制成。羊毛笔头称羊毫,黄鼠狼笔头称狼毫,两种混合笔头称兼毫。故有人作为笔的别称。
(20)“毫锥”,唐代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策目穿如札,毫锋锐若锥”。意思是“时与微之各有纤锋细管笔,携以就试,相顾辄笑,目为毫锥。”
毛笔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光辉篇章,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方便,促进了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播。直到秦国实行“书同文,车同轨”,才将毛笔的各种名称统一称作“笔”。《辞源》记载:“恬始作笔,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而毛笔发明之前,中国的文字是用刀契刻的。从现有的考古发掘资料来看,在蒙恬以前已有毛笔。考古发现,毛笔创始于新石器时代,那时的彩陶上就留有毛笔描绘的痕迹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笔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有毛笔、铅笔、钢笔、便签笔、荧光笔、圆珠笔、勾线笔、蜡笔等,可谓琳琅满目。直到年,由中国人发明的带帽铅笔成了笔发展史中的新贡献。如今,普遍使用的是中性笔和圆珠笔,绘制艺术底稿和画图则多用铅笔。
而关于“笔”,又衍生出了很多名词:
(1)有感而写的短文叫“随笔”。宋朝洪迈《容斋随笔序》:“意之所之,随即纪录,因其后先,无复诠次,故目之曰随笔。”
(2)无拘无束地写来叫“信笔”。苏轼《答陈季常书》:“自山中归来,灯下裁答,信笔而书,纸尽乃已。”清赵翼《瓯北诗话·黄山谷诗》:“东坡随物赋形,信笔挥洒,不拘一格,故虽澜翻不穷,而不见有矜心作意之处。”
(3)旧时诉讼的状文叫“刀笔”。旧时公牍称“刀笔”。指写字的工具;借指文章。多用作贬义。
见《史记·酷吏列传》:“临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而都禁吏弗与。”
李贤注:“古者记事书於简册,谬误者以刀削而除之,故曰刀笔。”
(4)字句笔画不好的叫“败笔”。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侈靡篇>的研究》:“我并不想指责作者有这样的败笔,我倒正欢迎作者有这样的败笔。”巴金《观察人》:“有人责备我‘美化’了高老太爷,说这是我的‘败笔’。”秦牧《艺海拾贝·细节》:“赝品的《清明上河图》,里面有一只麻雀竟然跨了两行屋瓦,真品是决不致有此败笔的。”
(5)多余无用的文字叫“赘笔”。出处见明代陆深《金台纪闻》:“李少卿子阳旻自南京来,与余论《纲目》数事……又谓‘莽大夫扬雄死’,与‘晋徵士陶潜卒’,则为赘笔。”
(6)不紧扣题意的话叫“闲笔”。“闲笔”一词,最早出自于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之口,是他点评《水浒》等名著的作者用于写作方法。通常,金圣叹的“闲笔”是指小说中关于非情节因素的描写。金圣叹认为“闲笔”能“向闲处设色”,即丰富小说的审美情趣,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由此可见,“闲笔写人”也就是在非情节因素的背景中描写人物。
(7)轻松自如的文字叫“逸笔”。宋代司马光《闻范景仁迁居许昌为诗寄之》:“高谈金石谐,逸笔风雨奔。”明朝何良俊《四友斋丛说画二》:“僕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清俞蛟《梦厂杂著余秋室传》:“以逸笔写生,凡丛兰修竹,花鸟禽鱼,无不入妙。”
(8)意在言外的文字叫“曲笔”。《后汉书臧洪传》:“昔晏婴不降志於白刃,南史不曲笔以求存,故身传图象,名垂后世。”唐代刘知几《史通曲笔》:“将作者曲笔阿时,独成光武之美;諛言媚主,用雪伯升之怨也。”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斠书启祯野乘》:“《鮚埼亭集外编》记方翼明事云,秽诬不堪,为王燮曲笔增饰。”
(9)为后段埋伏线索叫“伏笔”。《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先分出个正传附传,主位宾位,伏笔应笔,虚写实写,然后纔得有个间架结构。”茅盾《无题》:“我是处处有呼应,--嗯,处处有伏笔。”
(10)“妙笔”
1.神妙之笔。
宋朝仲殊《减字木兰花》词:“谁将妙笔,写就素縑三百匹?”元朝贡奎《赠任丹碧炼师》诗:“丹葩碧树光熌烁,妙笔可作诗无声。”清代李渔《奈何天巧怖》:“只消三箇字,把我辈满肚的牢骚,发舒殆尽,就烦妙笔写起来。”
2.指书画或文字的高手。
宋代梅尧臣《观杨之美盘车图》诗:“子虔与贤皆妙笔,观玩磨灭穷岁年。”元虞集《题范德机诗后》诗:“玉堂妙笔交游尽,投老江南隔死生。”
3.犹佳作。
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王氏图画》:“卿所进墨迹并古画,复遍看览,俱是妙笔。”
(11)体现文章韵味风格的叫“文笔”。出处见东汉时期王充《论衡超奇》:“岂无忧上之吏哉?乃其中文笔不足类也。”唐带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元和已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
(12)“神笔”
1.特别精彩的文字叫“神笔”。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籍时在袁孝尼家,宿醉扶起,书札为之,无所点定,乃写付使。时人以为神笔。”
2.谓神助之笔。常用作他人书法的赞美之辞。南潮鲍照《飞白书势铭》“盈尺锦两,片字金溢。故仙芝烦弱,既匪足双;虫虎锁碎,又安能匹。君子品之,是最神笔。”
(13)自己动手写成的文章叫“亲笔”。出处见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乐府二》:“秦少游所作《千秋岁》词,予尝见诸公唱和亲笔,乃知在衡阳时作也。”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那婚约可是你的亲笔?”
(14)“代笔”,有三种意思:1.指科举时代顶替考生入场代写文章。又称枪替。
宋朝袁燮《论国家宜明政刑札子》:“场屋代笔之罚,先朝之所甚严,罪至鞭背,终身不齿。”《元史选举志一》:“诸冒名就试,别立姓名,及受财为人怀挟、代笔、传义者,并许人告。”
2.替人书写信函或其他文件。
清程趾祥《此中人语守节》:“余偶心动,遂托书函事至书舘中,嘱师代笔,戏言挑之。”
3.代作字画,亦指代作字画的人。
清朝李渔《意中缘捲帘》:“有几个尖酸少年,要看他面貌,故意造出一段流言,说他平日的画,是隔着帘子画的,有个男人在里面代笔,定要他捲一日帘子,好面试一试。”
(15)“执笔”:拿笔,指写作。特指对集体讨论的内容作文字整理并写定稿件的人。《魏书山伟传》:“二十许载,时事荡然,万不记一,后人执笔无所凭据。”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十四:“玄奘法师翻译梵本经论,时薛元超、李义府问古今译义如何。师曰:‘苻坚时量瞿译,中书侍郎赵整执笔;姚兴时鳩摩罗什译,安城侯姚嵩执笔。’”
执笔也叫“捉笔”。
《新唐书杨师道传》:“捉笔赋诗,如宿构者。”宋代张世南《<游宦纪闻>序》:“因追思捉笔纪録,不觉盈轴,以《游宦纪闻》题之。”
(16)写字时笔刚挨纸叫“着笔”,也叫“下笔、落笔”。清代侯方域《倪云林十万图记》:“或出自跋《万林秋色图》,曰:‘前晨着笔,今酉方完。’”
鲁迅《书信集致郑振铎》:“《文学》第二期稿,创作恐不能着笔。”
(17)写文章的开头时叫“起笔”。出处见《古今小说赵伯升茶肆遇仁宗》:“学生从樊楼下走过,不知楼上何人坠下此扇,偶然插於学生破蓝衫袖上。就去王丞相家作松诗,起笔因书於扇上。”
明朝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版荡凄凉》:“以纸一番,从后端起笔,书帝起居,旋书旋卷,暮付史馆。”
(18)文章最后写完时叫“收笔”。收笔是结束的文字,即“结尾”。出自清朝林纾《春觉斋论文用笔八则》“史记于收束之笔不名一格:如本文饱叙妄诞之事,及到结束必有悔悟之言;偏复掉转,还他到底妄诞,却用一冷隽之笔闲闲点醒,如《封禅书》之收笔是也。”此处的“收柬之笔”与“收笔”同意,皆指文章结尾。
(19)用笔飞快地书写叫“走笔”。出处见唐代白居易《馀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走笔往来盈卷轴,除官递互掌丝纶。”
明学者、诗人谢榛《四溟诗话》卷三:“祢正平《鹦鹉赋》走笔立成,脍炙千古。”
(20)拿起笔作文或画叫“命笔”。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养气》:“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理伏则投笔以卷怀。”《明史李东阳传》:“乃欣然命笔,移时而罢。”清代捧花生《画舫馀谭》:“诸姬皆斤斤若是,寧独非余命笔之初意,抑将陷余为薄倖人矣。”
(21)古代称稿费叫“润笔”,也叫润资。旧指给作诗文书画的人的报酬。《隋书郑译传》:“上令内史令李德林立作詔书,高熲戏谓译曰:‘笔乾。’译答曰:‘出为方岳,杖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笔。’”唐宋翰苑官草制除官公文,例奉润笔物。后泛指付给作诗文书画之人的报酬。
唐代殷文圭《贻李南平》诗:“润笔已曾经奏谢,更飞章句问张华。”
(22)“拙笔”,有三种意思:
1.劣等的毛笔。《南齐书王僧虔传》:“孝武欲擅书名,僧虔不敢显跡。大明世,常用拙笔书,以此见容。”宋朝黄伯思《东观馀论跋<瘗鹤铭>后》:“石顽难刊,且为水泐,故字无锋颖,若拙笔书。”宋代陆游《省事》诗:“兴发旧醅何害醉,诗成拙笔亦堪书。”
2.谦称自己的文章叫“拙笔”;
唐代尹程《观秋水赋》:“遂有感於《庄》篇,託微言於拙笔。”元代无名氏《碧桃花》第一折:“芜词拙笔,徒污仙眼耳。”
3.质朴的诗文。
清代金人瑞《牛叟阎子游元墓有怀故园梅花》诗之三:“束晳《补亡》真拙笔,华光画影便留痕。”
写作能力不高明的叫“秃笔”;出自唐朝杜甫《题壁上韦偃画马歌》:“戏拈秃笔扫驊骝,歘见骐驎出东壁。”
宋朝苏轼《次韵吴传正枯木歌》:“但当与作少陵诗,或自与君拈秃笔。”
(23)写作中断或停止叫“搁笔”。据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崔颢)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此即为青莲搁笔典故。宋代毕仲游《回范十七承奉书》“旧诗数百首悉焚去,搁笔不复论诗。”《红楼梦.第七六回》:“何等有景,且又新鲜,我竟要搁笔了。”林觉民《与妻书》“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24)敬称别人手迹叫“手笔”。唐代刘禹锡《上杜司徒启》:“近本州徐使君至,奉手笔一函,称谓不移,问讯加剧。”宋代王安石《与郭祥正太傅书》:“比承手笔,尤剧欣慰。”
晋朝陆云《与兄平原书》之二七:“令送君苗《登台赋》,为佳手笔。”
(25)名作家、名书画家的作品叫“大手笔”。
《晋书王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新唐书苏颋传》:“颋自景龙后,与张说以文章显,称望略等,故时号燕许大手笔。”
(26)与世诀别的文字叫“绝笔”。如:宋朝王沂孙《水龙吟》“燕宫绝笔,无人解、看花意。”宋朝刘克庄《资殿清惠陈公哀诗三首》“道山堂上分襟句,岂料今为绝笔诗。”
(27)生前的文字叫“遗笔”。明朝李诩《戒庵老人漫笔·三夸三豪》:“二公所作诗文,今犹有遗笔在,格调尚属醇古,无今人纤丽态。”清朝李调元《精忠观题鹤林墨兰》诗:“王亦生汤阴,绵(绵竹)南有遗笔。”
(28)“投笔”,谓弃文而就他业。多指弃文就武。唐朝祖咏《望蓟门》“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唐朝魏征《出关》“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29)“赐笔”
汉代应劭《汉官仪》卷上:“尚书令仆丞郎,月给赤管大笔一双。”后因以“赐笔”指受到君王宠爱恩赐。南朝梁沈约《和左丞庾杲之病》:“安用谈天辩,徒荣梦赐笔。”唐代岑参《省中即事》诗:“君王新赐笔,草奏向明光。”
另外还有:
皇帝亲写的文章叫“御笔”;
对下写信的谦称叫“草笔”;
对上写信的谦称叫“谨笔”;
受人之托的文字叫“嘱笔”;
练习性地写或画叫“练笔”;
文章有改动称之为“改笔”;
临摹名人的字帖叫“摹笔”;
精雕细刻的文字叫“工笔”;
刚开始学写或画叫“学笔”;
写作时中断或停止叫“辍笔”;
富有启迪和哲理的警句叫“警笔”;
正文结束的补充性文字叫“余笔”;
庸俗或耍小聪明的文字叫“歪笔”;
作品达到常人意想不到的境界叫“仙笔”。
看了这么多关于“笔”的词语,是不是觉得汉语的词汇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呢?确实,从有文字记载以来,汉语词汇已历经多年的发展,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前进,汉语词汇将越加完善,这也是华夏精神文明的重大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华夏精神文明的宝库,永远值得咱炎黄子孙学习并传承下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