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记一次西涌东涌海岸线穿越

刚迈入11月,早晚天气微凉。

早就听说过东西涌穿越,但是一直没有去过,或许是被他们说的危险所吓退,又或许是被他们描述的刺激所吸引。恰逢好友从北京过来看我,加上已经没有7、8月份那咄咄逼人的炎热,最重要是很久没有运动,我决定去穿越那条据说深圳最美,有沙滩、岛屿、礁石、海蚀岩、洞、柱等地貌,野趣和挑战并存的海岸线。

4日上午10点14分,在西涌南门头完成登记,进入穿越线入口。整个东西涌穿越路线总长约6公里,一般情况下耗时约4~5小时。天气多云,微风,海面能见度一般。要说这天气带来的好处,那就是没有炎热,降低途中的水分需求。

可能是因为涨潮,进入穿越入口不久,面临第一关就需要攀岩通过一段被海水覆盖的礁石。着实被来了一个下马威,前路漫漫肯定还有很多难关。幸好岩石上有辅助通过的绳子和铁马丁,这样既提升了体验感,且增加了安全感。

▲遇到一个穿越者,他一开始还在犹豫,但是看到我们先过去之后,也鼓起了勇气。

由于途中会遇到比较多的攀岩和翻越,且海边岩石常年经受风蚀和水蚀,大多带有不规则棱角,礁石就更不用说了。导致很容易擦破和划伤皮肤,尤其手指,所以最好准备一双专业的手套。

接着,沿着海岸边散落的岩石行走。山上植物多为草本和灌木,依然呈现一片翠绿景象,只有那禾本科植物才大多枯黄。远见怪石沿着山势延伸到海边,景色颇为壮观。海浪比较大,引得我们直呼景色很美!

▲海边的岩石,颜色、形状各异,踩在干燥的石头上是安全的,靠近水被浪打湿的,就往往很滑。

▲不知道这个洞是海水侵蚀形成的,还是人为的。

在海岸线上徒步,频繁遇见的植物并不是棕榈科(只在某处山上遇到一棵很小的棕榈科某种树)。按照热带的地理定义,这里属于北回归线以南,但没有见到有椰子树(其实我也没看过深圳的椰子树上有椰子)。

▲这种植物是露兜树(露兜树科),叶子狭长带刺,果实像菠萝,所以也叫野菠萝。适应在海边砂地生长,具有观赏价值。

▲这马缨丹(马鞭草科),也叫五色梅。

▲禾本科的虎尾草,山上也有。分布范围极广,遍布于全国各省区,两半球热带至温带均有分布。这棵是在海边岩石堆里拍的,种子似乎已经成熟了,它是一年生植物。

▲厚藤(旋花科),别名沙藤。广泛分布于热带沿海地区,海滨常见,多生长在沙滩及路边向阳处。

浪真的很大,有几次在靠近水边的礁石上想找点东西,都被突如其来的浪花打湿,还伴有一阵响声,你会担心自己被它卷走。虽然知道危险和害怕,但就喜欢靠的近些,感受似乎也就更真实直接,越大的浪越好看,也越吸引人看。

▲当潮水遇见礁石,擦出洁白的浪花。

前面是悬崖峭壁,继续沿着海边走是过不去的,故开辟有一段山路。紧紧抓着绳索,沿着陡峭的小径攀登,到达一处顶端。见风景如此惬意,又不见烈日,遂决定在此小憩一会。至此,全程已经完成约1/3,用时约2小时。

▲这是山上眼前的景色,近处一丛开始枯黄的茅草在海风吹拂下摆动着,远处是无敌海景了。

▲不小心往身后的山顶望去,愕然发现两个蘑菇型建筑,原来两个小时的跋涉并没有走出天文台范围。

▲这个角度是站在山上往东涌方向看到的景象,在之前,一路上只看见四五个同行者,以为今天人少。这个角度才发现,原来几乎所有穿越者都是从东涌往西涌走。我们显然是逆行者。

休息时遇到一群从大连过来实习的学生,相互聊了一些话题。期间在山上发现了几种植物,一不小心休息了近40分钟。

▲(⊙o⊙)…,这个不认识,发现它的果实挺精致。

▲(⊙o⊙)…,这个认识,但是叫不出它的学名。它的果实是可以吃的,但是这张图拍到的,

显然已经干瘪了。

▲(⊙o⊙)…,这个还是不认识,纯粹觉得它的花好看(植物学没有好好学的后果,我发誓,我下次一定带个植物学家)。

▲这个是菊科的花,但是不确定具体哪个种,暂且称它为小野菊应该不会错。旁边一朵花的花瓣已经凋落,成熟的种子正在等待起风,好带它们去远处旅行。

终于要下山,继续完成未完的路途。虽然知道前路遥远且有困难,但心里也是充满期望。顺利下山后,到了一处开阔的海边岩石、礁石区。见过了一些花花草草,现在去找找海螺、牡蛎和螃蟹吧。

▲像这样的的海螺是比较常见的。听说这里还有一种叫寄居蟹,它是螃蟹,但寄宿在海螺的壳里,外形介于螺和蟹之间。但是这次没有发现,为满足大家好奇心,特地在网上找了一张照片。

▲寄居蟹。寄居蟹常寄居于死亡的软体动物壳中,以保护其柔软的腹部。著名的椰子蟹即属此类。(此图来源于网络)

▲不认识这些软体动物的名称,海螺和牡蛎就喜欢附着在这些石头上生长。若你要想去捡拾它们,没有工具还是比较艰难的。如果你连这张图都接受不了,那么请你慎重考虑要不要看下图。

▲这简直就是治疗密集恐惧症患者的福音。有强迫症吗?那就一起治!

▲接受不了上面那些图片的,就来看看可爱的螃蟹吧。至于它在哪里,我也是找了半天,

是不会轻易告诉你的。

人渐渐多了起来,现在都能随便看到十几二十人成群结队的,而在一片海岸边望去,视野中粗略数也有两三百人。只不过,他们只是同路,不同方向。逆行,会经常被被旁人悄悄讨论,怎么还有从西涌方向过来的?也多次被问起,高兴地告诉他们我们已经走了多久,也会一两次回问他们。还有一个影响就是,当一条长长的队伍正在从岩石下上来,你要下去,只有这一条路,一根绳索,只能等啊等。

▲虽然看着危险,只要抓紧绳索就很安全。真正的危险是那些看似安全的地方,例如半山腰那些一脚踩下去就散落下来的石头(要知道山下就是礁石以及浪花),以及...

此时,已完成将近一半路程。为了加快前进速度,避开这些长长的队伍。我们观察了前面几条路,一条是继续沿着海边走,但是会遇到很多穿越者。第二条是上山的路,也有长长的队伍在有序下山。还有一条隐隐约约的路,一看就知道平时很少人光顾,此时也没见到有人在上面走。不由得动了主意,看到三个貌似刚刚从那下来的同龄人,问了此路是否可行,被告知可行。于是,我们选择了第三条路。

一开始还好,当上山到一半时,突然发现没有路了。我估计是没有明确问清楚他们走的是不是这一条,因为附近还有一条人多的,他们可能没仔细听我们的问题,心里顿时觉得很懊悔。但是也不愿意放弃,去那两条要等待的线路,就硬着头皮也要往上爬。

▲没有路,只好自己开路,拨开灌木、草丛,一步步抓着植物往上爬。石头是不敢随便去踩的,因为不结实,一踩就会滑落,只好紧紧抓住一些灌木,甚至是草本植物。

好不容易爬上一处可以歇息的地方,感觉像是找到了一条路。尽管休息的地方很窄,也很危险,前面一米处长着草和灌木的下方就是悬崖。但是因为实在口渴,还是决定在此歇会再赶路。

▲感觉已经完成2/3路程了,但是远眺依然望不见东涌海滩。

沿着刚才发现的那条路,又往上走了一小段,终于发现下山的路了。同学走在前面,他是个细心的人,告诉我某处有一个蚁窝。看过BBC系列,对这种森林里面的蚂蚁怀有恐惧感。果不其然,第一次见到这样形态的蚁窝,再仔细看看那些体型硕大的黄色的蚂蚁,又只有一条道,不得不从它旁边经过,不可避免会触碰到挂着蚁窝的那根枝条,令人非常担心。再次提醒,不要轻易走不寻常路。

▲下山路中偶遇蚁窝,点击图片放大可看到蚂蚁。

▲看到一种菊科植物。

下了山后,又走了一段。发现了一个“醒目”的指示牌,提示我们不能再继续沿着海边走了。只好再次上山,然而,我们明白,这样有明确指示的山路肯定会好走。

▲回望西涌方向。

▲看这个标志就能想象前方的状况了,那肯定是乖乖按着指示走啊。

▲铁链很结实,抓着它一会就上去了。

不一会儿,就很顺利攀上去了。首先看到的是一个指示牌,提示到东涌还有米。不过可以料想,这米都是很好走的路。此时,心情是舒畅的。

▲看了这个才知道,这条线路有6公里长。此时已是下午2点36分。

▲又看到露兜树,下方还有很多蕨类植物。

终于看到东涌了。

▲山上眺望东涌。

很多人着迷登山,一些人登的是有形的山,另一些人在登无形的山。

赞赏

长按







































哪家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
哈尔滨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xtieguanyinc.com/wmxj/7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