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有治好的办法吗 http://m.39.net/pf/a_6706972.html
华夏文化是神传文化,华夏文明之所以长期繁荣世代传承,这主要得益于传统文化所蕴涵的崇高智慧,儒释道精神蕴涵其中,敬天顺天之传统,追求“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是中国古人对宇宙和人的相互关系的一个最根本的看法,是以“天人合一”为理论基础的。
古人认为天人可以相互感应,天象和人事变更直接对应,天是主宰人、社会命运及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皇天无親,惟德是辅”,人的善恶行为能够被天所感应到,即“天之照人,与镜无异”,“为善,天地知之;为恶,天地亦知之”。天人关系本质上是神人关系。
“天人感应”溯源
儒释道三家宗旨无不是教人向善,按照宇宙规律去做。
儒家讲“人心不仁,天心不佑”;道家讲“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因果报应”思想更是佛家主要理论之一。
对于遭遇灾难,不管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的理论,都是一致的,都认为是“天人感应”,是人心不好,因果之报,改变人心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修德向善才能感动天地,消除灾难。
传统文化重视个人修养,要求凡遇事要向内找,能使人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通过完善个人以达“天人合一”,乐道顺天,不忧不惧,安身立命。
古人认为天是宇宙万物的最高主宰,人应按天的意志来行动,人要与世界万物和谐相处,认为自然界的灾异和祥瑞是上天表示对人的谴责和嘉奖的兆示。
上古时的河出图,洛出书,凤鸟至,都是古人认为天下要大治的预兆,“天垂象,圣人则之。庖牺氏之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易书》),指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氏顺天呈象而化育天下,开启了华夏民族本源文化的肇端。
三皇治世,五帝定伦,大道昌明,万邦协和,天降祥瑞频现。
如唐尧时的“一日十瑞”:“宫中刍化为木、凤凰止于庭、神龙见于宫沼、历草生楷、宫禽五色、鸟化白神、木生莲、箑莆生厨、景星耀于天、甘露降于地”,正是“尧为仁君,一日十瑞”(《述异志》)。
夏商周时强调天命观,认为上天至公无私,赏善罚恶,报应昭然。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惟德动天,即惟有德之人,可以上动天心,天虽高远,德无远不到。
如《诗经?小雅?天保》中说:“永言保之,思皇多祜。”意思是天佑有德,永言庇护,恩赐福禄数不清。《诗经?大雅?皇矣》中说:“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意思是上帝威明的监察天下,掌控四方,保佑人民的安定。上天直接干预和决定着社会现象,自然界的异常现象是由于人的不良行为引起的。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描写出西周末时发生地震及同一时期发生的日蚀等多种其它反常的自然现象,解释为朝廷“不用其良”(没有任用贤能)、坏人专权等失政行为的结果,是对时王和权臣敲响警钟。
《尚书?洪范》对天人感应進行系统性整理并形成了“天人感应”的概念,明确指出“感应”的方式是“天”监察人的行为,然后通过一系列自然现象来表达自己的意志,与人事行为是否端正直接感应。
《吕氏春秋?明理》则分门别类地把灾异分为风雨、寒暑、阴阳、四时、人、禽兽、草木、五谷、云、日月、星气等许多方面,每个感应之中又区分出许多种复杂情况。
春秋时盛行的占星术,可依据天体的运行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
“天人感应”学说及相关论述
孔子作《春秋》言灾异述天道。
《春秋》为儒家《五经》之一,被后人称为“礼义之大宗”。《春秋》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六年间的历史大事,涉及多国。
内容包括天文气象、政治经济、社会生产与生活等诸方面,是当时有准确时间、地点、人物的原始记录。其中记载了“日蚀三十六、更多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