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棹庐主别样的西游你瞧,这一副打扮

公益中国爱心救助定点医院 http://www.ltjzw.com/yyry/m/1779.html

你瞧,这一副打扮

壳中的西行路(之二)

文︱归棹庐主

上回庐主讲到,在西域诸国,不但各国的皇城里有许多中华的建筑,就是在普通百姓的生活里,也都有中华特有的建筑样式。

  比如,黎山老母所点化的那个庄院里,有一座“门楼”(第二十三回)。独角兕大王点化的庄院,“门外八字粉墙,有一座倒垂莲升斗门楼”(第五十回)。陷空山的无底洞里,既有“牌楼”,也有“门楼”(第八十二回)。天竺国铜台府的寇员外家,也建有一座“虎坐门楼”(第九十六回)。

  那么,这些个“门楼”和“牌楼”,又都是什么建筑样式呢?

  所谓“门楼”,即“门上起楼,像城堞有楼以壮观也”(明朝计成《园冶》),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具有较高艺术特色的建筑结构。在天津地区,通常把那种过道式的门楼称作为“虎座门楼”,与“八字门楼”一样,都是天津地区古建筑门楼的主要形式。

  而“二滴水的门楼”,则是指二重檐的门楼。明朝时的蓬莱城门楼,就是三重檐的三滴水门楼。

  所谓“牌楼”,是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之一,具有表彰、纪念、装饰、标识或导向等功用,现在在许多古建筑群中,还可以看到它的身影,比如南京秦淮河夫子庙的牌楼。

  所以,由此看来,这西域诸国,真可谓是“海外宫楼如上邦,人间歌舞若前唐”(第三十九回),一派的中华风貌。

  二、你作诗,我占卜

  写诗作画,占卜问卦,是古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可是,在取经路上,我们却常常可以见到那些西域人士,竟然对此也颇为痴迷,而且丝毫没有语言文字上的任何违忤。

  比如,那个年轻的乌鸡国太子,对唐诗可以说是烂熟于心,那唐人的诗句是张口就来。

  小说第三十七回,当乌鸡国太子在孙悟空变化的兔子引导下,来到宝林寺的时候,就说道:“我知之矣。向年间曾记得我父王在金銮殿上差官赍些金帛与这和尚修理佛殿佛象,不期今日到此。正是‘因过道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我且进去走走。”

  乌鸡国太子在这里所说的“因过道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句,就语出唐朝诗人李涉的《题鹤林寺僧舍》。

  而且,更加让人惊奇的是,这个乌鸡国太子竟然还精通占卜之术。当他见到孙悟空变化的立帝货时,就问道:“立帝货,这老和尚说你能知未来过去吉凶,你却有龟作卜?有蓍作筮?凭书句断人祸福?”

  孙悟空道:“我一毫不用,只是全凭三寸舌,万事尽皆知。”

  乌鸡国太子道:“这厮又是胡说。自古以来,《周易》之书,极其玄妙,断尽天下吉凶,使人知所趋避;故龟所以卜,蓍所以筮。听汝之言,凭据何理?妄言祸福,扇惑人心!”

  比如,天竺国的国王十分喜欢中华诗词,不但在华夷阁的四面金屏上,都写满了当朝翰林名士题咏四季的诗句,而且还让唐僧依韵再各和一首。

  当唐僧吟出一句“日暖冰消大地钧”的诗句时,国王当即大喜,立马就吩咐侍卫官道:“取文房四宝,请驸马和完录下,俟朕缓缓味之。”

  各位看官,您看在这天竺国里,书写的工具竟然也是“文房四宝”,这可真是开了眼界了。

  而当唐僧把那四首诗都和完之后,国王又称赞道:“好个‘袖手高歌倚翠栏’!”于是,就命教坊司以新诗奏乐,尽日方散(第九十四回)。

  比如,小说第二十二回,唐僧师徒来到了流沙河边,只见一道大水狂澜,浑波涌浪,一望无边。

  只见那河岸边立着一块石碑,碑上刻着“流沙河”三个篆字,腹上有小小的四行真字,写道:

  “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

  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

  各位看官请看,这流沙河碑上所刻的,不但有“流沙河”这三个篆字,而且还有一首用楷书写就的地道的五言绝句。

  至于唐僧在木仙庵与那几个树精、杏仙谈诗论道,那真是“满座清虚雅致,全无半点尘埃”,可以算得上是一场“半枕松风茶未熟,吟怀潇洒满腔春”的品诗会了(第六十四回)。

  三、你瞧,这一副打扮

  小说中有许多对西域人士和仙佛妖怪的外貌描写,但是不管怎么看,那作者笔下所写的分明就是中华人物的那一身打扮。

  比如,小说第二十三回,唐僧师徒过了流沙河,来到了黎山老母等人所点化的一座庄院门前。

  那孙悟空正在庄院门口打探,忽听得门内有脚步之声,走出一个半老不老的妇人来。

  那个妇人是一副怎样的打扮呢?

  小说写道,“穿一件织金官绿紵丝袄,上罩着浅红比甲;系一条结彩鹅黄锦绣裙,下映着高底花鞋。”

  小说第六十四回,唐僧在木仙庵里见到了那个美丽的杏仙。

  小说写道:“那仙女拈着一枝杏花,笑吟吟进门相见。那仙女怎生模样?……下衬一条五色梅浅红裙子,上穿一件烟里火比甲轻衣。……妖娆娇似天台女,不亚当年俏妲姬。”

  小说第八十二回,孙悟空变作了一只苍蝇,前去陷空山的无底洞里打探情况。

  只见那金鼻白毛老鼠精高高地坐在草亭内,模样打扮得越发俊俏了。只见:

  “发盘云髻似堆鸦,身着绿绒花比甲。

  一对金莲刚半折,十指如同春笋发。”

  在这里,小说都写到了这三个女子所穿的一种叫做“比甲”的衣服。

  所谓“比甲”,其实是一种无袖无领、对襟两侧开叉、长及膝下的马甲,流行于元、明两朝。

  根据《元史》的记载,这种衣服的样式还是由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后察必设计的。

  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指出,“比甲”是明代“妇女衣着中不可少之物”(上海书店出版社)。

  小说第三十七回,乌鸡国国王的灵魂来见唐僧,只见他“头戴一顶冲天冠,腰束一条碧玉带,身穿一领飞龙舞凤赭黄袍,足踏一双云头绣口无忧履,手执一柄列斗罗星白玉珪。面如东岳长生帝,形似文昌开化君。”

  所以,唐僧见了之后才会大惊失色,急躬身高叫道:“是那一朝陛下?请坐。”

  这乌鸡国国王,完全是一副我们在戏曲里常见的帝王的扮相。

  小说第四十六回,唐僧在车迟国与鹿力大仙赌隔板猜枚,皇后在柜子里放了一套宫衣,乃是“山河社稷袄,乾坤地理裙”。孙悟空暗施法术,就把这套宫衣变作了一件“破烂流丢一口钟”,结果唐僧是大获全胜。

  这“山河社稷袄,乾坤地理裙”,其实就是皇后的服饰,代表着皇权对国家社稷的责任和统治。

  而“一口钟”,则是斗篷状的衣服样式,据说是从民间的蓑衣演变过来的。

  小说第三十六回,写宝林寺的僧人摆班出门迎接唐僧师徒时,就写到了“一口钟”:“有的披了袈裟;有的着了褊衫;无的穿着个一口钟直裰;十分穷的,没有长衣服,就把腰裙接起两条披在身上。”

  可是,在86版的电视剧《西游记》里,那个导演竟然把这件叫“一口钟”的衣服,换成了一口破烂的铜钟,结果闹了个大笑话。虽然后来改了过来,但还是成就了一个贻笑大方的茶余故事。

  小说第五十四回,唐僧师徒来到了西梁女国,在一位女官的引领下,走进了迎阳驿。

  唐僧师徒刚在正厅里坐下,那个女官就叫看茶,只见“那手下人尽是三绺梳头、两截穿衣之类”的妇女,满脸都带着笑。

  “三绺梳头、两截穿衣”,正是典型的汉族妇女的打扮。元朝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谁想寇承御是个三绺梳头两截穿衣女流之辈,倒有这片忠心。”

  小说第五十五回,孙悟空为了营救唐僧,就化作一只小蜜蜂,飞入了毒敌山的琵琶洞。“只见正当中花亭子上端坐着一个女怪,左右列几个彩衣绣服,丫髻两揫的女童,都欢天喜地,正不知讲论甚么。”

  “丫髻”,在古代的时候,凡是未成年或成年但未婚嫁的女子,多将头发集束于顶,编结成两个髻。其形状是左右各一,就好像与树枝丫杈相似。所以,就把这种发型,叫做“丫髻”。

  “两揫”,是指将头发分两边收拢、集束的意思。

  “彩衣绣服,丫髻两揫”,就是古时候汉族少女的典型打扮。

  小说第七十三回,孙悟空为解黄花观妖道多目怪的毒药,就来到紫云山千花洞,来请毗蓝婆菩萨出手相助。

  那么,这个毗蓝婆菩萨又是一副怎样的打扮呢?小说写道:

  “头戴五花纳锦帽,身穿一领织金袍。

  脚踏云尖凤头履,腰系攒丝双穗绦。”

  “凤头履”,也作“凤头鞋”,是汉族传统的手工艺品。因为鞋头是以凤纹为饰的,所以,就叫“凤头履”了。

  宋朝苏轼《东坡集·谢人惠云巾方舄》诗之二中,有“妙手不劳盘作凤”句,东坡自注曰:“晋永嘉中有凤头鞋。”

  小说第八十二回,猪八戒去陷空山无底洞打探唐僧的踪迹,遇见了两个正在井上打水的女妖怪。

  那么,这两个女妖怪,又是一副怎样的打扮呢?且听下回分解。

图片取自网络

刊头书法:大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semeia.com/wmzp/69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