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挥之不去的音乐记忆

一夜挥之不去的

音乐记忆

年7月初的一天,坐落于原比利时领事馆院内的郭沫若书房庭前院中,夜幕随着海面上潮湿的雾幔一起徐徐降临,由青岛市侨商总会组办的一场别具特色的音乐会,在此呈现给海外归来的游子和有缘遇见的市民,更成为“音乐之岛”一次浪漫的音乐之约。

在院内茂盛的古树下,矗立起了名“龙吟盛世-八骏室内民樂演奏音乐会”的招贴背景画。不过,真正属于这场音乐会的背景,是八大关太平角沿线海天一色的巨大天幕,台口则是每一位亲临音乐会的观众的眼睛!

音乐会前,我与今晚活动的灵魂人物方锦龙先生有了一次愉快的交谈,掬一杯青岛的红茶与先生对饮,闲聊中感悟一位中国民族音乐传承人的风雅气度,如面对于历经岁月的中式老家具前,呼吸之间似乎都是淡淡的花梨木或酸枝木的气息……

掌声中,方锦龙先生踱步上台,他集主持、独奏、指挥同为一身,开始了一场我至今十分中意的音乐分享——

开场曲目,是具有浓郁山东风格的音樂《嫚嫚,你快扭》。

之后,方锦龙先生开始一一向现场的观众介绍中国乐器和中国民乐:簧、骨笛、鼻萧……,诸多原本生疏,或不曾谋面的乐器和音乐,穿透历史来到我们的眼前!我也有了一夜挥之不去的音乐记忆!

他首先亮出的是指尖的一只竹片,竟然是我们先人始祖愉悦身心,沟通情愫的神器:簧。他说,女娲造簧,原始的簧樂音韵。古有“巧舌如簧”的说辞,簧樂有近万年。

说到“骨笛”,我了解到,中国的七级音阶有八千年的历史,有实物可证:仙鹤翅膀的骨头制成的骨笛,孔是石针钻出来的,孔洞大小不一,但是,声音十分空灵……不错,当年我在陕西省博物院曾经看到过实物,记得当时的注解就是距今八千多年前,十分震撼!

我了解到,民乐不仅可以用嘴吹,少数民族黎族还创作了用鼻子吹的樂器:鼻萧,横持演奏,十分独特。

说到“尺八”,这一唐代最为具有代表性的樂器,观众像看到失散多年的游子归来。尺八在唐代以后失传了,被日本人继承下来。只有五个孔,却可以演奏三个八度。在日本电影有侠客出现的时候,总是伴有尺八的演奏。方锦龙介绍说,在中国,一个字命名的樂器,大部分是本土产生的,两个字的乐器是外来居多。扬琴、琵琶、二胡、唢呐都是外来的。琴、筝、瑟、萧、窨、笛、钟、罄、鼓、缶,中国人的风格:大道至简。

不错,古代士大夫阶层“琴棋书画”养身术中,琴排第一位,说明在修身养性方面,音乐最有力量。琴,现在一般称“古琴”,琴面上有十三个白色的徽志,表示:12个月加一个闰月。古琴上面是圆的下面是方形的,寓意:天圆地方。古琴最代表中国的文化。

方锦龙先生演奏了魏晋时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的音乐作品《酒狂》。身临其境,可以体悟这首曲子的艺术来源于生活,拿捏出醉眼迷离的诗人的感受。一根线,不同的弹拨,既可以表现出悠闲自得,也可以表现悲愤、甚至是飘逸……就像我们的方言,赋予音樂创作不竭的源泉。

海雾弥漫了整个海湾,像是海上的诸位神仙驾云而至,现场的琴面上结了一层水雾,方锦龙先生和乐队的演奏,似乎遭遇了不曾预料的挑战,但是,大家丝毫没有消减对音乐约会的欲望。弹拨之间,我在想,音乐是属于世界的,但音乐又极具民族文化的特色。演绎同样的乐谱,西方的音樂讲究“律有数”,而东方的音樂,也许更讲究韵无穷。

中国民乐,或者称中国音乐,就如生长于这片土地上的人一样,真正的共鸣一定与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一脉相承。不是吗?八千八百多年前,中国人就创造了七级音阶,但是,我们坚称是五级音阶,即“五音”:宫、商、角、徵、羽。因为,它要对应的是我们的“五脏”:心、肝、脾、胃、肾。对应的是“五行”:金、木、水、火、土。对应的是“五窍”:鼻、目、耳、舌、口。

音樂的樂,古时就与快樂的“樂”通假。因为,樂可以给人带来“樂”,快樂的樂。樂字,加草字头,就是药,是说“樂”可以当“藥”,可以治病。《黄帝内经·素问》中“举痛论”指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百病生于气,止于音……这是音乐治病的最早论述。

我觉得,最为彰显方锦龙先生魅力的是他琵琶的演奏。

与之交谈,方锦龙先生说道:中国,有一根弦的“独弦琴”;有两根弦的“二胡”“马头琴”;有三根弦的“三弦”;有四根弦的“琵琶”“中阮”,有六根弦的“吉他”;有七根弦的“古琴”,独独没有五根线的琴。中国人特别崇尚“五”,音乐有五个音节,绘画讲墨分无五色,美食讲五味俱全,朋友聚会讲三五成群,但是,我们当今却没有五根弦的乐器。于是,方先生就致力于打造了一把这样的乐器,经过三十多年的钻研,终于创作出五根弦的琵琶,使这一迷失的中国古乐器得以重新焕发神采并重见天日。

方锦龙先生为什么这么执着的要打造中国的五弦琵琶呢?这里面有方先生的一个特殊情结:他说道,据考证,在中国古代就有五弦琵琶,它是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更在盛唐时期盛行于宫廷。后来在北宋慢慢消失了。但是,在日本却保留着五弦琵琶的技艺。原因是中国的皇帝当时将代表“九五至尊”琵琶作为国礼送给了日本皇族,成为日本当今的十大国宝之首,使这一中国的乐器得以在日本保存下来。

我们不仅可以从音乐的风格上,来认识东西方文化在古丝绸之路上融合的轨迹,更可以从乐器的形态上,认识华夏文明对古代两河流域文化的吸收与融合。比如,我们今天可以见到的所有梨形的乐器都不是我们本土的,它们产自阿拉伯两河流域。它们传到我国演变成了“三弦”,京韵大鼓是典型样式;传到西班牙的鲁特琴,它们都有血缘关系哦。

从乐器器型的演变,到演奏技法的变化,其实,都是音乐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实现并保留各个国家或民族音乐特色语言的必然选择。比如,我们近邻的印度音乐,具有鲜明的印度民族体征和民族文化的自信。不管是什么外来的乐器,像小提琴、吉他呀,印度人都实现了印度本土化。印度的两种乐器,叫“西塔尔琴”和“塔布拉鼓”,都是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结合的产物。

音乐会的后半程,方锦龙先生与青岛市本土著名的音乐团体“八骏室内民樂演奏”组合一道,联袂演绎了《梅花三弄》《十面埋伏》等鸿篇巨制的经典作品,将民乐的魅力演绎的出神入化、惊天地泣鬼神!

音乐会原本演奏的曲目即将结束时,有人告诉方锦龙先生说,现场一群来自青岛市盲校的孩子,想在现场唱一首歌曲,表达孩子们对大海、对青岛的深爱,方先生欣然同意,他亲自请出孩子们,让他们一一站定。

一曲《大海呀,故乡!》在四弦琵琶与五弦琵琶的共同演绎中,为盲童们纯美质朴的童声衬托出独有的和弦。歌声带动和感染了艺术家和现场的每一位观众——

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呀,就是我故乡,……海风吹,海浪涌,随我漂流四方!

夜幕下,海雾缭绕之间,音乐呈现的回肠荡气的张力,让我对方锦龙先生,对根植于青岛这篇土地上默默研习的青年音乐人充满敬意。

这一夜,成为我挥之不去的音乐记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semeia.com/wmhy/76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