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育始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美术教育工作者们都知道,素描是指使用单一色彩表现明度变化的绘画。是按照一定的绘制原则而有意塑造物体形态的美术活动。其中那个速写也是素描的一种变式。素描水平是反映绘画者空间造型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具体表现内容有静物、风景、人物、创意等。
在少儿美术教育领域,尤其是课外培训课程中,关于素描课的设置在各个层面上都存在一些争议的。比如,年龄的问题、题材的问题、表现的问题、工具的问题等等。由于种种原因吧,素描是美术艺考的必考科目,所以,在众多家长们的心目中自然也就成了“专业”的代名词。实际上,俺在与之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这些监护人的意见也都七上八下的,大都在似懂非懂间徘徊。
好吧,回到最基本的问题上来。小朋友学美术到底在什么年龄阶段可以接触这个无聊但确实有存在价值的东东呢?这就好比肯什么、麦什么等快餐,有人说是垃圾食品,但确实有小朋友喜欢这种就餐方式,所以大家也都自然光顾不以为然。但是,没有长期食之的,为什么?过路饭嘛!
小学美术教育中,有没有过路课呢?就拿手工制作等综合实践课程来说,低龄儿童无论用什么样的材料来动手创意,基本的平面思路是无法突破的,这是认知的规律,谁都无法改变。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手臂小肌肉群的逐渐发达,头脑中有些小风暴急需表达的时候,一些小技法是必不可少的,老师们的作用在这个时候就凸显出来了,教还是不教的转换也在于此,机会稍纵即逝。
一些浮雕的、半立体的或立体的作品或许能满足这部分稍大一些孩子们的表现欲望。孩子的空间感需要塑造,这其实是生活现象也是孩子本身的生活需要。盘外招需要引进一些所谓的专业理论,如素描里面的多个面。如果一上来就“三大面五调子”当然是走极端。如何把握“度的分寸”,如何化成“童的语言”,是一个巧活。
那么,小学阶段的课外培训,素描课能不能上?究竟怎么上?俺有自己的看法:
1、真正的“素描课”初中以后接触比较好,小学生如果需要里面的某些内容,需要转换名称、手段、方式。
2、第一面的印象很重要,最初的学习尽量用“温柔”作为开场白。改成儿童铅笔画如何呢?其实,对于小朋友来讲,只要是按照他们自由的方式去表现,按照他们童真的认知去评价,内容、题材、形式还重要吗?
3、工具的重要性。传统素描用各种型号的铅笔居多,明暗层次丰富,表现细腻。这些恰恰是初学者的短处所在,用单一的颜料试试?用好看的彩色铅笔或者粗狂的碳素铅笔试试?也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扬长避短是小学生学习单色画的必杀技。
4、小学阶段,无论学习素描里面的任何一项专业知识,都要与孩子当时的认知水平紧密结合。需要什么挖掘什么,做到这个东西确实对孩子目前综合能力的提升有所帮助,能为今后美术学习的延续打下基础,如立体多个面的感悟(在课外培训学画三年以上的孩子中普遍需要,也是手工综合实践的需要)。教学过程中避免“囫囵吞枣”,切勿拔苗助长拿所谓的专业课唬人。
5、素描教学中,凡是不符合少儿思维规律的内容尽量不要拿到课堂上来,摆脱那些个枯燥理论的影子,与孩子们的生活实践真实观察相匹配。即便是能用的那些个零零碎碎也需要再加工再整理,过路后不回头,做到“过河拆桥”。
附:“十一”期间放假及上课安排的通知
丽媛老师富有个性,骨子里带着股不服输的气质。其麾下小战士个个斗志昂扬与众不同。模拟油画作品中,居然有用画刀表现的,劈头盖脸入木三分,下手狠导致画面惊艳,算你厉害!
丰华艺校很奇怪,在与孩儿们打交道的过程中,男老师比女老师还显温的柔。哈哈!亚龙老师难怪有几个小精灵不怕你。胆子肥在绘画中也时有体现,无拘无束自由飞扬。不过,大部分作品中规中矩,认真细腻,有王老师的风格和影子。
在中国绘画史上,“没骨”一词最初见于宋代。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曾记载徐熙的后代作花卉不用墨笔,直以彩色图之,谓“没骨图”。苏辙也说:“徐熙画花落笔纵横,其子崇嗣变格,以五色染就,不见笔迹,谓之没骨”。
所谓“没骨”法,即是不同于勾线染色的工笔“勾染法”,不用墨勾线而以色彩点、染而成,这种技法丰富了工笔花卉画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力。
下面是高年级同学的“没骨花卉”作品,笔法细腻,层次分明,功夫十分了得!
梅花香自苦寒来!
国画写意“梅花”小品欣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