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印象配餐”
共赏四时同品百味
SPRING
清明节气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SPRING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日,在历史发展中寒食节的冷食习俗移植到了清明节。用思念与味蕾碰撞,以食物激发出的灵感,无不在此一年中最佳的食疗养生好时机,呈上一份“寒食”盛宴,下面就由小编带大家走进美味的“寒食”世界。
01
青团
春寒桐花绽
择艾作青团
青团是江南人家在清明节吃的一道传统点心,据考证青团之称大约始于唐代,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或者莲蓉,上锅蒸熟,豆沙馅心甜而不腻,带有清淡艾草香气,香糯可口。
02
寒食粥
骑台落日餐秋菊
寒食江南馔餳粥
寒食粥,源于春秋晋文公重耳追祭功臣介子推焚身之日的寒食节。寒食粥品类繁多,较常食用的有杨花粥、梅花粥、杏酪、冬凌、桃花粥、乾粥、大麦粥等。
通常取杏仁10克、旋覆花10克、款冬花10克、粳米50克。前三味药加水适量,煎后去渣取汁,用药汁煮米为粥,空腹食用,具有平喘止咳之功效。
外出踏青,“动”宜适度
清明养生重点在养阳,关键是“动”,切忌“静”,不可闭门不出,更不可坐卧太久。人们应穿着宽松衣服多到空气清新之处慢走、打拳、做操,吐故纳新。但是老人春练不要太早,应在太阳升起后,外出踏青时,“动”宜适度。
03
五色糯米饭
黑红黄紫白家家糯米香
五色糯米饭是布依族、壮族等许多民族的传统风味小吃。因糯米饭一般呈黑、红、黄、白、紫5种色彩而得名,制作五色糯米饭比较讲究技巧。
黑色糯米饭,即用枫叶及其嫩茎之皮,放在臼中捣烂,稍微风干后浸入一定量的水中,浸泡一天一夜后,把叶渣捞出滤净,即取得黑染料液。黑染料汁要放入锅中煮至五、六十度,再把糯米浸入其中。
黄色糯米饭,将黄花汁(密蒙花,壮语叫“花迈”)煮沸,或将栀子捣碎放入水中浸泡,即得到黄澄色的染料液,也可用黄羌捣烂后与糯米拌均用力搓,可得黄色的糯米(可直接蒸,不用浸泡)。
红色糯米饭和紫色糯米饭,是用同一品种而叶状不同的红蓝草(壮语叫gogyaemq)经水煮而成。叶片稍长,颜色稍深,煮出来的颜色较浓,泡出来的米即成紫色;叶片较圆,颜色较浅,煮出来的颜色较淡,泡出来的米即成鲜红色。
提取四种液汁出来后,把米放入其中浸泡,等其上色后放入蒸笼中蒸约一个钟头,便可蒸出黑、红、黄、紫、白(糯米本色)五种颜色的糯米饭。
这样做出来的五色糯米饭色泽鲜艳、五彩缤纷、晶莹透亮,再加上它的滋润柔软、味道鲜美、醇正平和且有微甘,真是吃起来令人回味无穷。
04
馓子
纤手搓成玉数寻
碧油煎出嫩黄深
春秋战国时期寒食节要禁火三天,于是人们便提前炸好一些环状面食,作为寒食节期间的快餐。
现代社会中,馓子已渐渐褪去“应急”的色彩,变成了佐餐小食。滕州馓子、衡水馓子、济宁馓子、淮安茶馓、西宁馓子等等,馓子遍布大江南北。尤其是在西北地区,在每年传统的“古尔邦节”等特殊日子里面,大家都会制作馓子,用来招待亲朋好友、馈赠邻里。
馓子是以白面为原料,稍加盐或糖以及其他调味品的油炸食品。和面时要用比较大的劲道,最好能再加一些鸡蛋或者植物油,可以使馓子更香脆。把和好的面擀成面饼,再把面饼搓成细条(越细说明手艺越好),一圈圈放入油中炸制而成,酥脆可口,连北宋文学家苏轼都曾为“她”写诗: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佳人缠臂金。
又是一年清明季
在外拼搏的游子回乡
相约家人一起
去祭奠家族已逝的先辈
吃上一口心心念念的家乡味
知
食
知天下山水
食世间百味
《知·食》
研发中心出品
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
如有异议请联系删除
供稿
耿士霞
图片
许娜
编辑
许娜
审核
倪广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