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精读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

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健康中国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导读:中国传统色在近几年变成了热烈讨论的话题。从年的热播剧《延禧攻略》开始,社会就在不断提高中国传统色彩的审美的意识。每一个传统色的名词,都隐含着几千年来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翻开此书,一起来感受“祖先的高级感”!

书籍简介

《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由文化学者,文创投资人郭浩和故宫文创设计师李建明共同编著。两位作者查找中日色彩相关文献近部,严谨考据种中国传统色名;根据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在几十万件故宫文物中选取应时应节的96件,从文物中提取传统色。色名与色值两相对应,互为考证,最终完成这本以时间为轴,以文物为依托,展现中国传统色色彩体系的著作。《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全书采用铜版纸,色彩丰富明亮。书末附有色值目录和参考文献,供读者快速翻阅和进一步研究。开本设计,可完全平摊,方便阅读欣赏。翻开本书,读者将欣赏到二十四个节气,七十二个物候,九十六件手绘故宫文物和三百八十四种中国传统色。《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书中按季节与物候呈现颜色。先是把该季节相关的颜色有个总括式介绍。再针对每个物候,从起、承、转、合四种颜色的角度解读。一个物候、几缕色彩,便将老百姓的生活与大自然联系在了一起,而且用一种极具诗意的方式。七十二候,是我国古代用来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补充。它是根据黄河流域的地理、气候和自然界的一些景象编写而成。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

内容简介

作者郭浩将写本书的心路历程,从五个角度进行分享:颜色词:具象与意象;正间色:传统与传承;汉字:色彩与审美;日本:礼失求诸野;故宫:文创的机缘。这五个角度充分阐述色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厚的底蕴和发展,也解释了本书诞生的缘由。

具象与意象

中国传统色,说色,其实是说颜色的名称,或者颜色词。这些表示颜色的名词,构成我们语言和意识中的色彩世界。千百年来,我们不但传承建筑、器物、服饰、绘画等物质的颜色载体,也传承语言和意识的颜色载体。无论物质,还是语言和意识,都是中国文化的沉淀和精髓,让它们活下去是文化传承的要义。色,或者作为语言组成部分得颜色词,不是凭空而来的。任何一个颜色词都是“象”的表达,初始局限在具象,随后扩展到意象。古人眼见得具象,称作“色”;具象经过人的意识加以运用,称作“色”。电视剧《延禧宫略》布景电视剧《延禧宫略》布景

传统与传承

说传统,怎么也离不开“五正色五间色”。研究正间色的专著,作者首推大陆学者彭德的《中华五色》和陈彦青的《观念之色》,它们逻辑清晰、形神兼备、图文并茂地梳理了中国古代的正间色颜色系统,是不可多得的传统色研究大作。通过挖掘、梳理古代文献,从汉字的优美和雅致中,找到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的平衡,发掘为当今所接受的更多颜色词,整理一本承接传统和现代的中国色谱,是作者尝试达成的创作目标。《中华五色》彭德著江苏美术出版社《观念之色》陈彦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

万紫千红总是春

中国古代的颜色系统秉承天人合一的理念,五正色、五间色形成基本的颜色系统,对应天时地理。明代杨慎讲“五行之理,有相生者,有相克者。相生者为正色,相克者为间色”。五正色是青、赤、黄、白、黑,五间色是绿、红、流黄、碧、紫。春天草木青青,为万物复苏之兆,“木色青,故青者东方也”。立春立春起于“黄白游”,这个颜色契合中国人的人生愿景,黄山白岳是神仙梦,黄金白银是富贵梦,都是好梦。承之“松花”,拂取的松花如婴儿肌肤般新鲜。转而“缃叶”,缃是很重要的基本传统色,初生桑叶是欣欣向荣的颜色。合乎“苍黄”,既是间色,也是变色,我们今天说的“仓皇”出自此处,事情在生长变化,不确定性的跃动是这个颜色的特质。立春淡黄釉瓶(清·雍正)雨水雨水起于“盈盈”,一片桃花映水,辛弃疾说姑娘”笑语盈盈暗香去”,也是上元节会情郎的桃花运使然。承之“水红”,花映水红,颜色的具象和雨水的节气完美搭配,水为财,红为发。转而“苏梅”,东坡心中的梅花色,他亲自解读为“小红桃杏色”,美人微醉,诗兴大发,良辰美景。合乎“紫茎屏风”,张翰因为四年紫色根茎,紫色叶背的莼菜羹,放弃了做官的机会。这个颜色或许就代表了人生的“小确幸”。雨水镶宝石碧玺花簪(清·乾隆)惊蛰惊蛰起于“赤提”,离意农事的精耕细作,种子生长在红土沃的环境,想必后面是收景象。承之“朱草”风和麒麟出场的背景颜色,大平祥瑞,且合于神仙梦。转而“猜茷”,红色大旗在风中猎猎招展的样子,其高引领的预示不言而喻。合乎“顺圣”北宋神宗朝色,或者说“潮色”,圣上的潮流色鲜赤近紫,正如其庙号“神宗”,神乎其神,莫能其言。惊蛰雍正款胭脂水粉彩花蝶小碗(清·雍正)春分春分起于“皦玉”,这不是一块玉,而是明明白白一颗心,《诗经》讲“穀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日”——“活着不能在一室,死后同埋一穴,我说的话你不信,就让白晃晃的太阳做证”。承之“吉量”,来自《山海经》里文马吉量的毛色,骑吉量可以寿千年,这是寿比南山不老松的颜色。转而“韶粉”,妆色画色,都是超越现实的努力,我们毕生都在为涂抹人生美好生活而努力。合乎“霜地”,百般描述都不如李白一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是思念的颜色。春分清明清明起于“紫蒲”,张籍讲“紫蒲生湿岸,青鸭戏新波”,让人萌生回到流水人家、夕烟田间的冲动,这是生灵脉脉有情的色彩。承之“赪紫”,生机更上一层,斑驳绚烂,仿佛春天奏鸣曲已经进入小步舞曲的乐章,这是生命傲然绽放的色彩。转而“齐紫”,齐王好紫衣,国中无异色,颜色贵乎材质,更贵乎心理,这是权贵色的经典故事。合乎“凝夜紫”,这是生命呜咽悲歌的色彩。清明窑变釉弦纹瓶(清·雍正)

第二章

木啭黄鹂阴阴夏

《宋书》讲“夏道将兴,草木畅茂,青龙止于郊,祝融之神,降于崇山”。夏日炎炎,大地草木的生命达于顶点,“木生火,其色赤,故赤者南方也”,青色让位给赤色,东方让位给南方,夏天抢镜的是炎炎烈日,心里私藏的颜色却是阴阴夏木加上一抹黄鹂。立夏立夏起于“青粲”,一缸新米,淡绿莹莹,清香沁润。承之“翠缥”,青云与翠烟,缥缈不定,得来是人间不值得的物哀与幽玄。转而“人籁”,唯有竹声称人籁,人籁总输天与地,远离机巧的人心可以是这个颜色。合乎“水龙吟”,龙吟水啸的意境,青峰入水,翠龙出潭,仿佛神龙见首不见尾。立夏芒种芒种起于“筠雾”,竹皮色,薄若雾,故有此颜色名,或日竹间之雾色,雾白侵竹绿,仙气十足。承之“瓷秘”,绿云翠峰之色,御窑供奉之品,秘而不宣,难得这“相隔千年宛如初见”的美色殊胜。转而“琬琰”,这是帝侯所用玉质礼器之色,既珍且贵,又是一个皇家颜色。合乎“青圭”,以玉做六器,礼天地四方,青圭礼东方,其色属东方,其形象征春物初生。芒种象牙雕草虫白菜(清)大暑大暑起于“夕岚”,落日山间雾气的颜色,夕阳西下,意兴阑珊。承之“雌霓”,这是彩虹中暗影一边的颜色,更妩媚。转而“绛纱”。合乎“茹蔥”,茹蕙就是茜草,《诗经》里茜草是说一不二的爱情色。大暑

第三章

玉露金风报素秋

凉风乍起,白露降落。秋天又名素秋,素就是白,玉露金风是夸赞秋天的丰盈。秋天的收获与贮藏后落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第一个崇尚白色的朝代是商,《史记》讲周武王去讨伐商纣的途中,白色的鱼自动跳进船里,预示着武王胜券在握。立秋立秋起于“窃蓝”,上古首次给出浅蓝的传统色场景是催促秋收的农桑候鸟颜色。承之“监德”,是东方晨星的色泽。转而“苍苍”,海天一色,我们曾感动于《海阔天空》,感动于“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合乎“群青”,与青金石有关的颜色都透着一股贵气和洋气。立秋万历款蓝釉白花三足炉(明·万历)秋分秋分起于“卵色”,实为蛋青色,从卵白釉的颜色考据,偏浅绿色,而月白、天青更偏浅蓝色,只能说它们和卵色的颜色意象一致。承之“葭葵”。转而“冰台”,艾蒿之未秀,少艾之色。合乎“青古”,从佛山金箔相关著作里考证的颜色,名为青古,用于装饰青叶之象。秋分霜降霜降起于“银朱”,和铅黄一样,也是中国画传统颜料色,银是形容色值亮度高的传统色词汇,翠也有这个功能,譬如翠蓝。承之“胭脂虫”,和密陀僧一样,也是由域外传入中国的,时间上稍晚,明代时从美洲传入。转而“朱樱”,是熟透的樱桃色。合乎“爵头”,赤多黑少的雀头颜色,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时行加冠礼,礼仪第一回合的冠是这种颜色。霜降

第四章

黄醅绿醑迎冬熟

冬天是阳光最少的季节,天地暗哑。这个季节的颜色似乎最为单调,其实单调的是门外,进门来却是五色氤氲,“黄醅绿醑迎冬熟,绛帐红炉逐夜开”。酒未滤清故黄,这是醅;去糟取清则绿,这是醑。古之好酒多为绿色,所以才有灯红酒绿之说。立冬立冬起于“半见”,这次全面整理失落的中国传统色,作者怀着对美学的敬意打捞出“半见”这个色名,从史游《急就篇》记录下它到如今已经将近两千年了,它的若隐若现依然楚楚动人。承之“女贞黄”,明代的色彩接近当代审美,天缥、退红、天水碧、女贞黄之类,如果形而上去分析,这是平民化的美学进击时代。转而“绢纨”,绢是很令人困惑的基本传统色,它是未漂白的生丝黄色,未练染的生丝白色称为“缟”。合乎“姜黄”。立冬冬至冬至起于“银红”,前面说过,银是形容色值亮的传统色说法。承之“莲红”,茧丝有黄白之分,宋应星特别嘱咐,染莲花、桃红、银红、水红这些娇嫩的颜色时应选用白丝,切不可选用黄茧丝。转而“紫梅”,一剪寒梅,再度春风。合乎“紫矿”,老茯神是寄生在松树上的真菌,紫矿是寄生在麒麟竭树上的紫胶虫,造化钟神秀,颜色出万象。冬至画珐琅梅花图鼻烟壶(清·康熙)结语:如果你也同样被这些美丽的名字所打动,那么欢迎你来到了一个中国传统色的世界。所谓的中国传统色,其实是古人定义颜色的方式,更是中华民族看待这个万千世界的方式。在这些美丽的颜色背后,蕴藏了东方审美和古老的智慧。可以说《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填补了中国传统色彩领域部分研究的空白,使中国传统色彩变得系统起来。对国人乃至后人来说也是一次恢宏的“美育”。THEENDBYDO原创设计编辑部正在火速整理设计干货,请帅气美丽可爱的你们耐心等待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semeia.com/wmpf/57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