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考点突破及相应20

考点突破

文本呈现阅读诗歌,完成问题。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考点一:描绘画面设问: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颔联展示的画面。解析:第一步,找景。抓住诗句中的意象,即“山”“平野”“江”“荒流”四种意象。第二步,绘景。描绘时,注意理解“山”与“平野”,以及“江”与“荒流”间的关系。答案:(示例)远远望去,绵延起伏的群山随着一望无际的平原渐渐消失,江水浩荡,在广阔无垠的大荒原上流淌。两步骤解答描绘画面题第一步,找景。寻找诗句中出现的主要意象,思考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第二步,绘景。展开想象,抓住画面、情景的特点,用鲜明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诗句展现出来的情景、画面。考点二:理解炼字设问:这首诗颔联中,“随”“人”二字炼得好,请作点赏析。解析:解题时要先把握诗句的意思,要把“随”和人”化静为动、以动写静,以游动的视角把景物写得富有灵动性的效果表述出来。答案:诗人乘船前行,群山渐渐远去,用“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长江滚滚远去,用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人荒漠,流入大海,气势磅礴。解答炼字题的关键点(1)要留心该字在句中是否活用,理解其在句中的意思。(2)体会该字在诗(词)中创设的意境和塑造的形象。(3)分析该字传达的情感。(4)组织答案时,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强调其妙处一个“x”字,使……(立足于字的表达效果),突出了……(立足于整句或整首诗词的表达效果),表达了…(立足于情感表达)。考点三:鉴赏诗句设问:赏析这首诗颈联的妙处。解析:第一步,定手法。前一句将“明月”写成“明镜”,后句将“云霞”写成“海市蜃楼”,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二步,通句意。这两句是的意思是: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第三步,析效果。以水中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明月比作天镜,将云霞比作海市蜃楼,描绘出眼前看到的绮丽景象。诗句理解与鉴赏的三步骤步骤方法要点操作技巧第一步定手法确定诗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步通句意解释有关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疏通诗句大意,说明诗句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第三步析效果从景和情的角度分析运用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考点四:体悟情感设问: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析: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怜”字写出了诗人的恋恋不舍之情,“送”字直接点题。这两句的意思为: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这两句运用拟人手法,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答案: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由外到内体悟诗歌主旨与情感类别方法要点操作技巧外知人论世联系诗人的生平经历、创作风格、时代背景来体悟外部信息联系诗歌标题、小序、注释等外部信息来体悟内主要意象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分析意象所蕴含的情感关键词句抓住诗眼、词眼等关键词句,分析其内涵,从而把握诗歌的主旨与情感对点演练(原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描绘画面)描述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呈现的画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理解炼字)“阴阳割昏晓”一句中的“割”字炼得极好,历来被人称道。请赏析“割”字的好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鉴赏诗句)下列各项中,对本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全诗紧扣“望”字,从朝至暮,由近及远,句句写向岳而望,热情讴歌泰山的秀美景色和雄伟气势。B.首联以设问统领下文,以一望无际的青翠之色烘托泰山的高耸入云、绵延不尽。C.颈联写细望所见,对仗工整。写出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广阔,也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D.尾联似写登山,实为明志,点明全诗主旨,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4.(体悟情感)通读全诗,概括诗人表达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对点演练1.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答题时,可以抓住诗歌中的景物,如“曾云”“归鸟”;再扣住重点词语,如“荡胸”的意思是“心胸震荡”,“决眦”的意思是“张大眼睛”。在此基础上,描绘出诗句的画面。2.描绘了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的两种不同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割”是指切断,划分开来,诗人在诗句中采用了夸张的手法,意思是说泰山将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这里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3.A诗中先写泰山的景色,再写“一览众山小”的景象,应该是由远及近”4.诗人通过描写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攀登顶峰,俯瞰一切的雄心壮志。答题时,先概括描述诗歌的画面,在此基础上,扣住关键句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理解其思想内涵由登绝顶联想到人生志向。

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

分类汇编之古诗词阅读

(二)阅读《己亥杂诗(其五)》,完成9-10题。(共5分)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9.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的前两句,诗人写到了①的自然之景,抒发了②之情。(2分)

10.孟浩然《春晓》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与本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都写到了落花。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落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

答:_

二(二)

9.①白日西斜,广阔天涯②离愁的无限感慨与豪放洒脱

10.龚诗中“落花”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非没有感情,而是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

孟诗中“落花”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落花的惋惜之情和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愁。

(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4~5题。(6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诗开篇写杨花落尽、子规哀啼,渲染暮春冷落、凄凉的气氛

B.乙诗“沙似雪”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月下大漠苍茫的景象。

C.“夜郎西”“回乐烽”既表明地点,也能引发对特定情景的联想。

D.两首诗都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

甲诗“杨花落尽”是视觉,“子规啼”是听觉,无嗅觉。

乙诗“沙似雪”“月如霜”有视觉,“吹芦管”是听觉,无嗅觉。

D

5.这两首诗都写到“月”,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诗想象奇特,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乙诗描写“月”,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

评分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四、古诗词赏析(10分)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主要写的是王维出使边塞途中的所见所感。

B.诗通过“归雁”、“大溴”、“孤烟”“长河”、“落日”、“候骑”等自然景物,向我们展示了边塞的神奇壮丽。

C.词境界阔大,气魄宏伟,刚健峭拔,苍凉悲壮。所以王国维称之有李太白“西凤残照,汉家陵阙”之风。

D.词的上阕写景,围绕“异”字,分别从雁无留意,边声四起,孤城闭三个方面勾勒出西北边境肃杀凄凉的秋景,暗含着军事态势的严重。

22.在诗词大会上,有道文字线索题的答案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比赛中,主持人已给出了A、B、C三条线索,请你再编写一条D线索,让答题者最终锁定答案。(3分)

A.该诗人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尤长五言。

B.世人将李白、杜甫与他并称为“天才、地才、人才”。他精通诗、书、画、音乐等,有“诗佛”之称。

C.此诗是诗人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途中所作。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诗和词都借用了“勒石燕然”的典故抒发感情,有什么异同?(4分)

四、古诗词赏析(10分)

21.B(3分)

22.示例①:这两句诗运用对偶手法,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奇观”,其中“圆”、“直”两字极富神韵。示例②:营造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氨围,表达了诗人对大漠奇特壮丽风光的赞美。(只要能够体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线索的答案即可得分)(3分)

23.相同点:都表现了边关战事吃紧。都含蓄地表达出慷慨雄壮的思想感情。(答对一点即可得分)

不同点:①诗作者借此典故,将镇守边关的节度使崔希逸比之为窦宪,有称颂其战功之意。②词作者借此典故,写了将士们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4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5分)

卜算子·席间再作

葛立方

袅袅水芝①红,脉脉蒹葭浦②。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③。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④举。

①水芝:荷花的别称。②蒹葭浦:一般的、寻常的水滨。③盈盈女:姿容美好的女子,此处指荷花。④流霞:神话中的仙酒,此处指美酒。

21.根据词意,完成填空。(2分)

紧承“盈盈女”,下阙以“”喻荷花,与上阙“”一句照应。

22.对词中叠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句“袅袅”兼写外貌与精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荷花的柔丽妩媚、婉转多姿。

B.词人笔下的风不是狂风,而是“淅淅”的风,充分衬托出荷花的生动情态。

C.词中以“淡淡”状“烟”,营造朦胧的、似轻纱般的意境,衬托荷的姿态优美。

D.饮酒赏荷本是赏心悦目之事,但从“草草”“细细”来看,作者其实在借酒消愁。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5分)

21.(2分)红衣袅袅之芝红

22.(3分)D

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5分)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词的题目是“秋思”,词中哪些景物点明了季节?(2分)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3分)

12.(1)“衡阳雁去”“霜满地”

(2)饮一杯浊酒遥寄万里思乡之情,功名未立,没有理由盘算还乡日期。此句用典,表达词人的思乡,却因未建功立业不甘还乡的矛盾之情。

解析:先翻译句子再分析词人情感。

7.阅读古诗,完成问题。

喜雨

(唐)白居易

西北油然云势浓,须臾滂沛雨飘空。

顿疏万物焦枯意,定看秋郊稼穑丰。

(1)这首诗言简义丰,请仔细体会下,字里行间倾注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说说三、四句开头两字"顿""定"在突出标题"喜"字上的作用。

(1)为这场及时雨带来庄稼丰收而高兴,表现出一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semeia.com/wmpf/59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