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朐微刊杨道明端午节

?《临朐》微刊征稿启事及稿酬方案

?年度原创文集?年度原创文集

?年度原创文集

?年度原创文集

端午节

作者

杨道明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五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即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寅,二月卯,三月辰,四月巳,五月为午,“五”与“午”相通,所以端五节又称端午节。

相传端午节是伍子胥、屈原、曹娥三人的逝世纪念日。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在五月初五投胥江自溺,含冤而死,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

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于每年端午投五色丝粽于江中,以驱蛟龙。

东汉曹娥在14岁时,听说父亲溺于曹娥江中,便沿江数日号哭,又昼夜在江边来回寻找十几天,于五月初五投江寻父尸,三日后两具尸首(曹娥揹着父亲)共出江面,世称孝女。

三位忠、孝之人,都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江自溺,古人认为这天是个晦日。又因为端午是夏季的开始,天气燥热,蛇蝎蚊虫繁殖,瘟疫流行,人易生病,所以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个恶日,毒日。人们为了在这天祈求平安,禳解灾异,在后来不断的纪念活动中,形成了划龙舟、饮雄黄酒、吃粽子、挂艾叶、悬昌蒲、佩香囊、拴五色丝线、躲午等习俗。描写端午的诗句很多,但还是以唐玄宗李隆基的《端午》诗为佳:“端午临仲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隔山不同风,隔河不同俗”,今把我们汶水营里的端午节习俗作简要介绍。

包粽子

包粽子用粽叶,主要是沟湾河塘里的芦苇叶,也有的用菠萝叶,扎绳用桑条枝皮或野麦子秸等。粽叶、扎绳要煮熟泡透柔软好用。所用粮食一般是黍子、糯米、大米、小米、小豆、绿豆、花生米等,但不管掺什么,都少不了红枣。所包内容要淘洗干净泡透,边捞边包。

吃粽子

一般在端午的前一天晚上将粽子包好,在夜间用文火煮熟,早晨食用。这时家长还特意把睡觉的孩子们叫醒,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冒着热气、发着香味的枣粽。枣粽,不仅有香甜味,而且谐音“早中”,意在上学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全家人都吃粽,“吃了粽,不生病。”

看闺女

凡从本家嫁出去的姑娘,包括自己的女儿、姪女、自己姐姐妺妹、上辈姑母或是老姑母,都是要看的对象。端午前带着煮熟的粽子去出门,送粽子就是送健康,表心意,隔山隔水粽(总)是情。

戴荷包,拴红色丝线

荷包一般用各种碎花布缝制,内装艾叶、藁本、薄荷等草本香料,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如梅花、菊花、苹果、桃子、元宝等状,再以五色线作穗头。小孩戴在脖子上,荷包可略大;大人系在胸前钮扣上,荷包可小一点。端午前做好,端午早上佩戴,荷包香气扑鼻,以蠲除毒气。这天还要给幼儿在手脖、脚脖上拴上红丝线,就可以避开五毒伤害和瘟疫染身。拴上的红丝钱不要轻易去掉,要在下大雨发水时,剪下来扔在水里,让丝线随水冲去,意即化龙而去,冲走病毒和瘟疫,保幼儿安康。

插艾蒿、悬菖蒲

在端午节这天没出太阳之前到野外采拔艾蒿、菖蒲,插在门楣两边或置于门框两边。门竖艾旗驱百病,庭悬蒲剑斩千邪。艾蒿是重要的药用植物:艾叶芳香化浊,杀菌消毒;艾绒是灸穴治病的重要药材,可祛毒除瘟。菖蒲能提神通窍,健胃消滞,驱瘟防病;叶片似剑象征宝剑,插在门口可以避邪驱瘴,邪魔鬼祟避而远之,保家人安宁健康。

薅百把草

在端午节这天早上早起,到野外找水草丰盛、种类较多的地方,不要回头,不要说话,连续薅一百把野草,在没出太阳之前带回家,放在通风处阴干保存。在初伏、中伏、末伏时用百把草再加上五样条子(五种树枝子)各烧水浸泡一次,泡至发汗,可以治手脚麻木,全身疼痛。有顺口溜:百把草,用水熬,也烫腿来也烫腰,烫腿腿不疼,烫腰腰不酸,全身烫一遍,浑身都舒坦。“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此方很准,乃民间验方。

端午节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作斗争的节日。年新冠肺炎在全球暴发的时候过端午节尤有现实意义。让我们尊重习俗,传承习俗,过好端午节,增进亲情,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愿大人孩子都身体无恙,安安康康!

图片/网络

杨道明,年10月24日生于临朐县蒋峪镇刘家营村。年7月从临朐三中毕业后参加教育工作。先后在本村、大关、蒲沟等初中任教。任教期间曾被评为临朐县优秀教师和潍坊市优秀教师。年10月退休。退休后在家乡发挥余热,笔耕不辍,无偿奉献。年写了《刘家营村·志》,被县档案室收藏。年遵镇、村领导旨意,办了村历史文化展馆。

感谢赏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semeia.com/wmpf/62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