缑城文化宁海有什么非遗文化你知道嘛

宁波,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也是现今“一带一路”的起点之一,可谓是一座文化古城。

而宁海,作为宁波的一部分,也自然拥有丰富的文化宝藏,值得每一个人深入了解。

丝路华章

01

印度造像艺术:

佛像起源于印度,印度是多宗教国家,公元前六世纪,于印度迦毗罗卫国,诞生佛教。

由于佛陀对生死轮回的觉悟,在印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足迹遍及恒河流域。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四世纪孔雀王朝、贵霜王朝时代,受波斯、希腊文化的影响,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佛陀造像遍及整个印度。

造像通常有袒肩式与通肩式两种,眉间有白毫,头后有光环,头顶有肉髻,发作波浪形,坐姿有跏趺坐、半跏趺坐与善跌坐,菩萨颈悬璎珞、胸挂宝饰、足穿朱履,还饰有臂镯、腕轮、脚环等,加上印度本土对佛陀认识的32种妙相、80种好,形成了神形严伟、妙相庄曼和超凡脱俗的佛陀形像,成为世界上独具一帜的艺术瑰宝。

名称:佛陀座像

材质:石

地域:印度

年代:公元2-3世纪

汉地佛教起源:

汉明帝遣郎中蔡惜、秦景等出使天竺求佛取经,到达大月氏(印度贵霜王朝),遇见高僧竺法兰与迦叶摩腾。

在蔡惜的虔诚的要求下,他们取得了四十二卷佛经和释迦如来佛像,于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回洛阳鸿胪寺(白马寺)。

据《魏书.释老志》记载:“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谓之浮图,或云佛图。”

由其可知,佛教寺名之初,是用衙署“寺”(官舍)而得名,寺中有塔像,成为各地建佛寺最早的标准模式。

东汉末年(年左右),徐州牧陶谦、郡人窄融等人,大起浮屠寺。上累金盤,下为重楼,作黄金塗像,衣以锦彩。这是历史上最早佛像贴金描彩的文字记叙《后汉书?陶谦传》。

造像艺术基本模仿印度风格。

雪,在下着,飘飘扬扬地从天上落下,落到屋顶上,落到地上,很轻盈,如小猫的脚步一般。雪中,有几块晶莹的冰块,在闪闪发光。树,被雪穿上了衣服。

汉传佛教造像艺术:

“一部佛国史,百座艺术官。”

博大精深的佛教遗像艺术是世界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东汉时期,佛教随着丝绸之路从印度传入中国,与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相融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造像风格,从此在华夏大地广泛而持久地传播。

北藏的秀骨清像、北齐的曹衣出水、唐代的稳健丰满、宋代的通俗可亲、明代的体态丰腴、清代的朴达批重,使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彩。

明代正德九年

罗汉

由于佛教造像所蕴涵的历史、艺术价值以及本身的神圣性,对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明代

土地菩萨

佛像技法:

褒衣博带:

褒衣博带是中原华夏民族一种传统儒服的称谓。褒、博,都是宽大繁复的意思。着宽袍、系阔带。

唐训诂学家颜师古注:“褒,大裾也。言着褒大之衣、广博之带也。”“褒衣”可理解为宽襟或大袖之衣,“博带”是用于束腰的大带。

后人对魏、晋二朝时期造像风格称之谓“褒衣博带、秀骨清像”。

秀骨清像:

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称南朝画家陆探微说:“陆公参灵酌妙,动与神会。笔迹劲利,如锥刀焉,秀骨清像(相),似觉生动。”

“秀骨清像”,其实是佛教传入东土以后造像在模仿印度形像的基础上融入了汉人的体征,突现了汉文化造像风格和特征,展现魏晋时代六朝士大夫的风范。

陆探微、顾恺之,二人画风皆为笔迹周密的“密体”,在造像史上并称“顾家样、陆家样”。陆探微、顾恺之与张僧繇并称“六朝三杰”。

吴带当风:

佛教造像艺术到了唐代完全脱离中亚之风貌,体现出大唐盛世汉民族之风范,出现了以吴道子为代表,肥美与飘逸的佛画与造像风格。

吴道子,又名道玄(约--年),河南阴瞿(今河南禹县)人。所画人物颇有特色,创造了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善于轻垂顿挫,似有节奏的“兰叶描”,或称“莼菜条”式的技法,改变东晋以来顾恺之的那种粗细一律的“铁线描”。笔势圆转,衣服飘举,盈盈若舞,被誉称“吴带当风”。在造像艺术史上称之谓“吴家样”。

吴道子的画风,张旭的草书,裴旻的剑术,被誉为盛唐“三绝”。

清刀木雕

02

清刀木雕技艺以宁波、台州地区为中心,主要分布在浙东地区,辐射到福建、江西等地。

清刀木雕在宁波、台州地区的传承历史达千年之久。西晋太康,宁海雕刻造像应运而生,历经上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在唐宋时期木雕造像已经开始繁盛。南宋后期,随着大批南迁人士倡导佛教文化,清刀木雕造像技艺日臻成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成为我国民间手工技艺中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的历史文化遗产。

清刀木雕技艺于年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刀木雕的基本特征:

1.以天然的木材为原料。

雕刻完成后的作品不作打磨和任何的修饰,首选色泽白纯、纹理细腻、质地坚韧、无节疤、无色变的高档树材。

2.构思缜密,人物形象丰满。

雕刻的造像有不同的寓意,性格各异,相貌不同,衣着不同,动静姿态及表情都千差万别,雕刻成的造像肌体柔软圆润,“肌肤凝脂,手指如兰”。

3.清刀木雕的雕刻技艺精湛。

清刀木雕做的是减法,匠人在创作雕造过程中,刀法一定要熟练,做到心中有物,下凿才能准确无误。

4.清刀木雕有自己的传承方式。

其主要方式是“口传身授,心手相应”,以“传男不传女,师傅带徒弟或父亲传儿子”的方式传承下来。

清刀木雕的工艺流程:

清刀木雕有清刀、清刀淡彩、清刀截金和清刀淡彩截金法几种工艺。

1.取材:

在设计好被雕对象后,首先进行材质取舍,根据被雕对象按材质大小,取无节、无边皮、色泽纹理统一的木材。

2.拼接:

用准备好的鱼肚胶或骨胶,把选好的材料进行拼粘,然后在内侧卯上“元宝”榫。

3.打粗坯:

根据设计图稿的需求,用锯、斧子、雕凿打造出被雕对象大致轮廓。

4.挖内心:

在粗坯造型的基础上,分前后或左右两半,挖去内部多余部分,保留相对壁的厚度,然后再进行拼合。

5.打细坯:

在完成前几道工序后,再进行对象的细节打造,刻划细部特征。

6.修光:

修光是清刀木雕的最后一道工序,用薄刃条刀细心地雕刻出人物的衣纹、服饰质地感,手指、臂的柔软和力度。然后进行人物脸部表情细节刻划,塑造人物的精神面貌。

梁祝化蝶

弥勒佛像

泥金彩漆

03

泥金彩漆简介:

泥金彩漆是一种技艺术语。如福建的推光漆器,北京、扬州的剔红漆器,山西和四川描金漆器等等,是由家具器物的表面髹饰工艺而来。

泥金彩漆是宁波地区漆器家具髹漆工艺术语的称呼。

泥——是泥金彩漆器物表面的重要装饰材料。

在明黄成《髹漆录》中称之谓“隐起”。漆泥配方独特,奥妙无穷,以师徒口传密授,不得外传。

金——指黄金箔、金粉。有金泥、屑、麸、薄、片、线等。

用金箔研细而成称金泥。用金和金丸挫粉而成,称之“屑";小如麦麸状的金箔片称为“麸”;用金加工成金丝称为“线”等等。用金箔在器物装饰表面,完成后有富丽堂皇的效果。《髹漆录》称之谓“日辉”,意思是用金箔髹饰的器具其辉可以使各色柔和而不乱。

彩——指色彩。

《考工记》谓“五彩”: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泥金彩漆器物图案髹饰中主要有颜色铺设和镶贴螺钿、云母,使泥金彩漆器物色彩绚丽,寄托着历代能工巧匠的美好憧憬。

漆——是家具表面的涂装物,起保护家具器物经久耐用的作用。

这里的“漆”是指泥金彩漆器物表面髹漆材料,称“中国大漆”,又称“国漆",俗称“生漆”。其中掺和一定比例的熟桐油,称之谓“熟漆”,调和一定比例的朱砂成为朱漆(亦称之中国红)。

泥金彩漆主要具备“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四善之德,内蕴七千年深厚文化,至今仍然朱颜不改、熠熠生辉。

泥金彩漆工艺流程:

泥金彩漆制作工艺流程繁多,它从木作与箍桶作等匠作原胎上进行修饰,从器物的胚胎到完成需二十余道工序。

1.髹白胎:

将白胎在髹朱漆前砂纸打磨,再进行褙麻布、刮漆灰、打磨,少则三灰三磨,多则五灰五磨。

2.髹漆:

用过滤后的上等纯生漆加熟桐油,调均后加朱砂粉进行碾磨,待完全均匀后再反复过滤,然后将朱漆髹器物上。

3.描稿:

描稿亦称图案设计。根据器物的实用功能来设计画面,再在画稿反面揩上太白粉,然后描到器物表面上,亦称过稿。

4.捣泥:

将漆与泥拌均后进行捣、揉、捏、搓等工序,捣成的漆泥捏而不粘,揉而不散为上成。它主要成分有纯生漆、熟桶油、粘土、蛎灰、瓦灰等。

5.关窗:

关窗又称关框,把漆泥搓成粗细不等线条,根据图样堆塑轮廓边线。

6.堆泥:

亦称堆漆或堆塑,根据设计稿要求从内到外,从简至繁,技法有薄堆、浅浮雕和高浮堆几种。

7.上彩:

采用天然矿物质颜料,一般可分为:天铺蓝,地铺青,水铺绿,石铺黄,底为朱,合为五色。

8.铺贴螺钿:

待底色5~6成干后,将螺钿(甸)或云母洒落在地底上,也可用竹管进行吹洒,用软布、薄棉或用拇指、食指轻轻按压,干燥后清理干净。

9.贴金:

在堆塑的表面髹金底漆,放入暗室待干到88%~92%之间再贴金,贴金要掌握“四慢四快”,干燥后扫净或用水清洗。

10.泥金:

把金箔放入盛温开水的溶皿中,用拇指或食指慢慢的进行研磨,直至金箔成金泥状,加入适当明光漆,放入暗室待干,然后用玛瑙棒或象牙棒研压。

11.髹面漆:

用上等的纯生漆加熟桐油,按天气的温度与温度进行调配,髹完后的作品放入暗室,待干燥后的作品清晰明亮、光彩夺目、经久耐腐。

常见日用漆器:

历代日用漆器——盘

盘,通称桶盘、果盘,或祭盘,是日常生活中常见器物,它可分为高足盘和低足盘两大类。形状有圆型、六角型、八角型、腰果型、葵花型、梅花型、桃型、海棠型等,功能有实用与礼器兼用,平常家中放瓜子、糖果、水果用来招待害人,遇到结婚、喜得贵子、祝寿、上梁等,盛糖果、慢头等礼物;遇上清明、月半、过年,用此盘进行祭天、祭地、紫祖,称祭盘,在浙东地区比较盛行。

盘在泥金彩漆技艺制作过程中,通常以“沉花”为主,“浮花”兼用。民国时期,也有用水墨画工艺表现事法。

历代日用漆器——提篮

提篮,在家具中是较为精致的器物,器型有圆形、椭圆形、六角型、八角型,可分为一层、两层、三层不等。材质有木胎、竹胎、竹木混编胎。它的实用功能有以下几种:常用的盛点心菜肴称提篮。走亲访友、过年送礼的送礼提篮。口径大而有三层的婚俗送礼之用的称担篮。上坟祭祖、朝山拜佛的称拜佛篮。

提篮在髹漆技艺上有朱漆素地,朱、黑双地。在装饰工艺上有“平花”“沉花”“浮花",或采用朱金木雕工艺。

历代日用漆器——箱

箱是嫁妆里比较重要的大件家具,内藏被褥衣物、金银细软等贴身私密物品,所以籍的多少是区分嫁妆的档次,一般是四箱两橱,富裕家庭的有八箱四橱或十二箱四橱。

箱的形势可分为开门箱和平板箱两大类,材质有木、皮、竹、藤。箱的名称有衣箱、首饰箱、礼柬箱、幢箱,还有马桶箱等。

箱的髹漆工艺有朱、黑素地,“沉花”“浮花”技艺为主,偶尔也有朱金漆木雕之类的其他工艺。

历代日用漆器——内房家具

“床,安身之坐者。”是供人坐、卧之器物,在婚嫁习俗中男方必备之物,是结婚中重中之重的器具。对一个家庭来说,床不仅仅是一件卧具,更重要是传宗接代的载体。床可分踏步床、架子床、小姐床、凉床、罗汉床等。床从木作开始到髹漆完成,少则一年,多则三年以上,故有“千工床”之称。“备妆需化三斗银,一床能用千人功。”修饰工艺有泥金彩漆、朱金木雕与镶嵌多种工艺组成。

左右滑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semeia.com/wmpf/64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