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余字、5张配图,预计需要分钟阅读时间
今天来研究一个严肃又活波的主题,那些被日本人扶持的各种伪军的服装。老规矩,请自带批判眼光看待。
二战中,在轴心国的占领区多多少少都产生了傀儡政权和仆从军队,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可能当属弗莱索夫的“俄罗斯解放军”(ROA),人数达55万人,在战争末期的还攻克了无人防守的布拉格,让捷克市民误以为是苏军提前到了。
在亚洲战场上也没少出各种投降派,由于中国抗战时间最长,国土范围最大,情况最复杂,伪军的种类和数量也最多。以下将按照时间顺序来简介。
一、高砂义勇队(台湾)
年,根据《马关条约》的条款,日本接收台湾,驱逐清廷派出的官员,先后派出19任台湾总督,实施了长达50年的奴化教育和殖民统治。
图1.描绘马关条约谈判场景的日本画作
刚开始,当地治安由日本军队和警察负责,后来逐渐吸收台湾人加入警察。由于台湾本土高山族原住民一直有尚武之风,最终于年爆发了“雾社事件”,赛德克人攻入警局,杀死名日本人。后在日本军队和敌对族群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余人战死或自杀,年还爆发第二次雾社事件,事件被拍成了电影《赛德克·巴莱》,作为台湾人抗日的证明。
图.发起“雾社事件”的莫那·鲁道,真人(左)和剧照(右)
不过,经历此次事件后,参加了反抗的六个社自杀和被屠杀的原住民高达80%,一蹶不振,剩下的几个社则成了亲日派,原住民强劲的山林作战能力,令日本人印象深刻。日讨伐部队长官服部兵次郎大佐的相关文书写道:
“他们(原住民)的凶暴固然可恨,但若加以驯化善导,或许在紧急时,他们能在我军领导下,成为军队的一部份……”
年,台湾总督府宣布将原住民“蕃人”改称“高砂族”,并开始征召高砂族兵员。这些年轻人出生在日据时代,接受的是日语教育,跟朝鲜人一样,成为仅次于鬼子的“二鬼子”。
图3.“雾社事件”后,剩下的“蕃人”反而成为踊跃加入日军的一个群体,图为欢送场面
二战期间,加入日军的“二鬼子”达万人之多,其中派往岛外的共有7批约人,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全部都是自愿应聘。
年3月3日,第一支名高砂族人组成的“高砂挺身报国队”从高雄出发远征菲律宾,因为“表现出色”,被第14军军长本间亚晴授予“高砂义勇队”之称。
“高砂义勇队”的军服与日军完全一致,只有随身携带民族特色的番刀才有些许差异。3年后以高砂族组成的“黛挺身队”投入菲律宾战场,几乎全军覆没。
图4.以日军身份训练中的高砂族人,腰间的番刀是主要特征
这些人中最出名的一员,当属年才投降的真正“最后一兵”:中村辉夫,其中文名为李光辉,本名叫做史尼育唔(Suniuo),隶属于原住民兵团——高砂义勇队。
3年,中村辉夫作为第四批(6月)或第五批(7月)征召者入伍,被派往荷属东印度驻防,并在摩罗泰岛一直生存到年1月9日才被发现,此时已经离开台湾岛长达31年。
此人满打满算也只是在美军登陆的两个月内算是在一线作战,绝大多数时间都在跟丛林打仗。被带回台湾后,只过了四年就因肺癌死亡,终年60岁,其身板经历跟年出林子的小野田宽郎少尉没法比。
图5.回到台湾与亲人相见的中村辉夫,这表情似乎说明了一切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在日军占领的时候,也是由港人组成的"香港宪兵队"来维护当地治安。
二、满洲国军(伪满洲国)
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扶植末代皇帝溥仪在吉林长春建立“满洲国”,年3月8日,溥仪就任“执政”,后4年3月又改为“满洲帝国”,溥仪任“皇帝”。当然,这个伪政权只有日本扶持下的一堆傀儡国家“相互承认”。
图6.中立者为溥仪,注意五芒星颜色排列的不同,以及仿昭武式日军军服的风格
“伪满洲国军”是组建最早的伪军,几乎在伪满成立的同时,就开始颁令建立武装力量,主力由原东北军的部队改编而来,初期名义上的司令是马占山,后为张景惠。
日本人对伪满军队的投资不算小,除了独立建制的陆军(以独立旅为主要单位),还有一些技术兵种部队,包括自动车队(不是自行车队),装备少量装甲车辆。
图7.伪满洲国和伪蒙军的军服、军旗
伪满州国军飞行队,下辖3个飞行队,但飞行队长和飞行员多数是日本人。其中第飞行队曾在4年1月7日和1日,两度升空拦截轰炸奉天兵工厂的美B-9“超级空中堡垒”战略轰炸机。以原东北海军为基础成立的伪满洲国海军也有舰艇6艘,兵员和编制逐渐略有扩大。
图8.拦截B-9的日本飞机
伪满洲国军曾参加过诺门坎战役、张鼓峰冲突、多次对东北的抗日组织进行“扫荡”,奉天防空作战,甚至在4年抽调1.6万名精锐,组成“铁石部队”入关“扫荡”。到日本投降时,基本上也都选边投降。伪满军队的兵员本来就有相当部分来自东北军旧部,后来也接受了长期专业的训练,在各地的伪军中战斗力最强、待遇最好,编制也随日军,军装跟日军大同小异,没有太大区别。图9.民国初立时强调“五族共和”的海报
但是,伪满军头顶的五芒星采用的是“黄红蓝白黑”五色,顺序上跟北洋军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有一点差别,话说这五色代表“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脑回路还是袁大头的创举,以冲淡“驱除鞑虏”的早期片面口号的影响,强调民族团结共建。把代表满族的黄色调整到五芒星最上方,意在强调满族在伪满洲国的首要地位。
图10.伪满洲国的军官服和士兵服
图11.伪满军、伪蒙军和伪满浅野旅的士兵画作
图1.值得注意的是,伪满军服一直为仿昭五式的立领军服
不过,然并卵。这些垃圾最终都进了垃圾桶。
三、华北治安军(华北绥靖军、皇协军)
老电影里最经常出现的一句告警的对白就是:“一百多鬼子,二百多伪军”,以此说明对手的规模。当年没觉得有啥不对劲,都是敌人嘛。不过细细一想,凭啥伪军就比鬼子多?
图13.老电影《地道战》中,汤司令率领的伪军经常配合日军作战,结合作战地点,可以推断这支伪军应该就是“华北治安军”这个可以从“七七事变”后讲起,由于日军大举入侵华北,战场拉长,为了节约野战部队用于前线,华北日军与华东、华南的同类一样,很快就开始物色傀儡代理人。华北治安军,又名华北绥靖军(俗称“皇协军”),就是全面抗战期间,由日军华北方面军扶植的一支中国武装。早在8年8月,所谓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治安总长齐燮元,就仿照广州长洲岛的黄埔军校,在北平通县、清河等地建立了包括军官、士官、军医、警察在内的训练机构“陆军军官学校”,意在培育亲信和骨干力量。招募人员是具备高中文凭、文化素质较高的青年,到抗战结束时,这些机构为华北治安军提供了名初级军官。图14.汉奸齐燮元,身着其自己引进的西式军服戎装照
0年1月14日,“华北治安军”在北平正式成立,司令由曾留学于陆军士官学校的原北洋军阀齐燮元担任,主要指挥人员就出自齐燮元的通县军校,兵员来自原华北剿共军以及在日军占领区招募的人员。全军初期编制3个集团10余人,实际人数0余人。图15.华北治安军的成军仪式,左为齐燮元
3月30日,汪精卫在南京设立临时政府,“华北治安军”改名为“华北绥靖军”,名义上归属汪精卫政府管辖。但是,华北治安军的实权始终掌握在各级日军顾问手中,而且多次配合日军下乡“扫荡”,正应了许多老电影里的魔咒——伪军总比鬼子多。图16.华北治安军的军服还原,注意士兵的冬夏季军服领口的差异
齐燮元在这支伪军中最大的创举,就是本文标题所称的“心思都花在穿戴上了”。兴许是为了吸引年轻人的加入,他让在意大利都灵的军官学校留学的儿子齐鸿迈送来西式军服和装备的第一手资料,再根据中国人的体态特征进行设计,最终在9年颁布了华北治安军的军服款式。图17.老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里的关敬陶正是出自清河军官学院
这套军服最大的特点就是大量采用了外翻式的V形领口,配以西式领带,领章的佩戴位置比较外扩且显眼。但是,在华北寒冷干燥的冬季,不穿大衣打毛巾应该是扛不住的。士兵服的夏装也是V型领口加领结,冬装换成仿中山装式的上衣。图18.治安军第1集团司令部门口的卫兵,此时身着冬装
治安军的帽徽同样借用了北洋军的“红黄蓝白黑”五色,顺序也恢复为红色在正上方。这点小细节很可能许多人都没有注意到,比如在老电影《地道战》的彩色重绘剧照里,汤司令的帽徽顺序就是乱的,其军服明显是国军的中山装,这要到3年后华北伪军才逐渐换装,且是跟帽徽同步更换。而年的老鬼子山田身着昭五式军服没有问题,因为日军军官的军服是自费采购的,可以混穿。图19.《地道战》的彩绘剧照,汤司令点头哈腰在听从山田老鬼子的指示0年底,治安军扩军至5万余人,开始配合日军发动对中国各敌后区域的扫荡作战。到年,华北治安军一度发展到1个集团,9万余战斗人员,战斗区域也扩大至包括山西、山东南部的全部华北地区。3年,曾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第四期的杜锡钧接替齐燮元任总司令,5年月,门致中接任总司令。至抗战胜利时,华北治安军共编有13个集团,兵力5.5万人。5年9月,华北治安军余部全部投靠国民党,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九路军。图0.华北治安军的军官服和士兵服,作战时士兵往往也会摘除领章
汪伪政权建立后,华北治安军最开始只是更换了帽徽和军衔领章,3年后才陆续更换为汪伪军服。许多老电影里描绘的场景都是跟八路军作战的华北日伪军,所以西式军服的来历就不言而喻了,而从发明人的角度来看,这套军服的原型显然应该来自意大利陆军。
图1.二战中的意大利陆军,注意V型外翻领军服
图.治安军的征兵海报
图3.治安军在阅兵式中,注意士兵也着夏季军服
图4.治安军军官和日军军官的合影
图5.《民兵葛二蛋》中的治安军军官和士兵,注意领带和领结都是神还原
图6.真实的训练中的华北治安军照片
四、南京绥靖军(绥靖军)
正如上文所述,除了华北地区,华东也出现了被日军扶植的伪政权,8年3月,日军选中曾在北洋政府任职的梁鸿志,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维新政府”,下辖苏、浙、皖3个“省政府”和南京、上海个“特别市政府”。梁鸿志一伙以“维新政府”的名义组建军队,自称“维新绥靖军”,0年后,由于更大的汉奸汪精卫被扶持起来,伪“维新政府”和“维新绥靖军”遂被汪伪国民政府吞并。图7.伪“维新绥靖军”的军官服和士兵服
与华北治安军相比较,维新绥靖军由于存在时间太短,活动范围也有限,故其军服的存在感非常低。除了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51号兵站》等少数影视剧略有表现外,而且军服还可能错穿了日军的。
图8.这是一张常见的照片,注意手持MP18冲锋枪和德式、日式钢盔,从其军官戴日式略帽,以及领章的对角单金线,判断是维新绥靖军的精锐
实际上,对于南京梁鸿志伪政权的武装力量来说,“绥靖军”的名称远比“皇协军”更为广泛。这一时期的绥靖军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使用了梅花状的五色帽徽,五色的排列顺序与北洋时期相同。
图9.时任伪维新政府绥靖部长的任援道,可见其中式军服和日式略帽的混搭
并且,维新军佩戴的日式略帽有别于其他伪军的大檐帽,乍看上去跟鬼子别无二致,所以这套军服当真是丑了天际。
五、“和平建国军”
7年1月13日,就在南京陷落的第二天,日本人在北平扶持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8年3月,日军又在南京扶持成立了“中华民国维新政府”,这两个伪政权名义上的头目分别是王克敏和梁鸿志,分量都不够重,即使在当时的国人心目中也属无感,日本人急需更重量级的人物充当脸面。
黄埔开班式上的留影,注意红圈内的校长所着军服和帽徽明显不同于周围北洋风格的粤系军阀日式立领竖肩章的军服,军服差异是民国两段时期的一个标志
结果,堪称国民党元老级的汪精卫自动送上门去。0年3月30日,以汪逆担任领袖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南京粉墨登场,同日,前述南北两处以及包括“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在内的临时傀儡政权自动降级为地方委员会,名义上接受汪伪政权的“统一领导”。
图1.“和平建国军”的军官服和士兵服
当然,各地的伪军实际上仍然听命于当地的日本驻军。不过形式上的东西还是要搞一搞。汪伪政权将之前的“维新绥靖军”改编为名字更加佛系的“和平建国军”,废除了五色梅花帽徽以及斜条纹样式的领章,军衔也改为与校长的国民革命军类似的式样。
图.汪逆兆铭身着戎装照,以及士兵和军服服饰,武器方面更加混搭
更重要的是,为了显示与校长同为继承开国元勋的衣钵者,汪伪的和平军也用起“青天白日十二芒”的标记,而废弃了北洋时代的残物“五色五芒星”。为了显示与校长的与众不同,和平军的青天白日徽章周围带有红色的外圈。
和平建国军的军服,可以理解为吃国军库存。没有华北治安军那些花里胡哨的欧洲V型外翻领,也跟伪满州国军的仿昭五式军服有很大差异,跟校长的国民革命军比较接近。
图3.这是一张著名的照片,日本扶持下的各种汉奸、缅奸、印奸的合照,左二为伪满首相张景惠(着日式军服),左三为汪兆铭,右一为鲍斯,中立者为东条英机
图4.这张照片中的汪逆兆铭手持军刀的形象,就之前军服绘画的原型
汪伪政权既然名义上代理全部关内日占区的傀儡统治,自然纸面上的军力也最为强大。至日本投降时,汪伪政府已经拥有7个集团军和一些绥靖部队。汪伪政府的海军仅有陈旧小炮舰3艘,空军只有数架教练机,所有的伪军统计起来,对外号称兵力百万,实际上大约只有八十万人。当日本投降的那一刻到来时,大部分伪军早已经各自找了出路。
六、印度国民军
跟汪伪政权类似,日本人也迫切需要建立对印度次大陆的伪政权。有所不同的是,日军暂时没有占领任何一块印度领土,所以任何一位印度伪政权的傀儡都只能算是“遥领”印度国土。图5.莫汉·辛格与日本军官热烈握手,弹冠相庆
兴许是吸取在中国各地到处扶持伪政权的“经验教训”,当日军攻占大英帝国在远东最重要的战略要地——新加坡后,几乎立即就开始了培植伪军的大事业。年月17日,新加坡陷落仅两天后,来自旁遮普团的莫汉·辛格就在法兰公园(FarrarPark)的大型集会上,当着4.5万名印度战俘被宣布为“解放印度”的新军的指挥官,在日本人的蛊惑下,两万民锡克教徒随后宣布加入,成为这支印度伪军的首批组成人员。
图6.和日本人合作的印度士兵,有可能是战俘营管教
为了恶心英国人,这批印度伪军随即被安排去日本人控制下的英澳军战俘营执勤,而且这些先前的白人军官和士兵必须向印度守卫敬礼,种种举动成功地挑拨了一部分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
但在整个年,同样由于缺乏有分量的招牌,这支印度国民军也没有什么发展,就连最早加入的军官莫汉·辛格也在11月发起了一次叛乱,随后被日本人流放到乌敏岛去了,这批“版本v1.0”的国民军也被解散。
图7.鲍斯(左二)在伊-9号上与日本艇员的合影
3年月-3月,通过德国U-号潜艇和日本伊-9号两艘潜艇的接力,终于将印度版的汪精卫——钱德拉·鲍斯接回亚洲。6月7日,鲍斯抵达东京,受到日本人的“热烈欢迎”。10月1日,鲍斯在新加坡宣布成立“自由印度临时政府”,开始了其又一段“传奇生涯”。
图8.印度国民军使用的一些肩章、臂章和徽章
早期的印度国民军基本上利用了英国人留给印度人的军服,但在左臂上缝有圆形的白底臂章,臂章的外缘是橙、白、绿三道圈,这是印度版的三色旗,分别代表勇敢、纯洁和信心,据说这面旗是年由旅欧的印度人首先提出来的,那么参照欧洲各国那一大堆花花绿绿的三色旗,就不难理解这“照猫画虎”的招术了。
臂章的内部有三个元素,包括上方的棕色八角星,这是INA独有的标记,中间是印度三色旗和日章旗的交叉,下方有INA字样。
图9.印度国民军第一版和第二版的军服,他们大量使用了库存的英制军服
钱德拉·鲍斯重建的Ver.0版印度国民军跟之前稍微有点差异,他们使用了锡质的徽章,徽章中心为印度次大陆的轮廓线,上方是I.N.A.(IndianNationalArmy,印度国民军)缩写,下方三个单词可能是标语口号一类的东东。
图10.钱德拉·鲍斯正在检阅他的国民军“詹西女王团”
4年,鲍斯征召女兵加入所谓的詹西女王团,这是二战中除苏军外唯一的一支直接参加前线作战的女性部队。为了照顾女性的体力,“詹西女王团”装备的是缴获自荷属东印度仓库中的6.5毫米曼利夏M式卡宾枪,长度和重量上都由于英联邦军队的7.7毫米李·恩菲尔德式步枪(俗称“英77”)。
图11.第二版印度国民军使用的锡质徽章,中心为印度次大陆的轮廓
4年3月,印度国民军出动3个师跟随牟田口廉也中将的第15军入侵印度东部的重镇英帕尔,挑起了印缅战线日军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地面攻势。日军的策略跟两年前占领缅甸时一样,试图以轻装步兵的穿插达到出奇致胜的目标,但最大的差异不仅仅是当面英印军实力的增强,还包括航空兵的碾压,日本陆航无法控制英帕尔的天空,使得第15军既无法获得补给,更无从隐蔽接敌。
图1.印度国民军的军旗和日章旗共同飘扬,注意INA的太阳轮是八个轴的
图13.鲍斯率领的国民军正在进入印度科希玛,边界碑上写的是“你是一个印度人吗”,落款日期是4年3月18日
图14.搭乘卡车进军印度的国民军士兵
图15.正在英帕尔作战的印度国民军
5年8月,在钱德拉·鲍斯摔死在台湾后,印度国民军向在新加坡和泰国登陆的英军投降。
值得一提的是,跟中国人对待伪军的态度截然不同,很多印度人视这支印度国民军和鲍斯为又一种争取印度独立的先行者,在东京、新加坡和印度都有纪念鲍斯的雕像或碑刻,还拍摄了几部以鲍斯和国民军为正面形象的电影或电视剧,比如00年上映的《被遗忘的军队》(TheForgottenArmy)正是最近出品的一部,想要了解印度国民军或印度人对这支军队的认知,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