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未见过如此好书之人

中科白癜风医院践行公益事业 http://m.39.net/baidianfeng/a_6213655.html

▲万卷——名人信札、古籍善本专场

艺术自媒体/同古堂、撰稿人/林妹妹、图/中贸圣佳拍卖

「名人书札,古籍善本」惟有读书,不负春光

文人好古,读先贤书。

无论是津沽梁启超之“饮冰室”、吴门文徵明之“停云馆”,亦或是京师纪昀之“阅微草堂”、江宁袁枚之“小仓山房”等,既出鸿儒硕士,自是书香满斋室。

又雪夜闭门,躲进小楼成一统。读圣贤之言,阅名流著述,发思古之幽情,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也。

文人藏书亦蔚为壮观,旧有藏书楼,如归安陆氏“皕宋楼”、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钱塘丁氏“八千卷楼”、宁波范氏“天一阁”以及湖州刘氏“嘉业堂”等,皆藏书万卷,宋、元两代精椠不乏。

万卷——名人信札、古籍善本专场

近则有黄侃,人谓之“书淫”,其不以为讽,诗云“十载仅收三万卷,何年方免借书痴”。梁实秋亦有书癖,某年其因忘晒书,大饱蟲鱼,为之扼腕痛惜,篆印“饱蟲楼”以自警。另有鲁迅、郁达夫等,也得藏书之趣,更未尝一日辍书。

无怪乎元人翁森《四时读书乐》中,即因“惟书有色,艳于西子,惟文有华,秀于百卉”,赋诗云“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万卷——名人信札、古籍善本专场

▼万卷——名人信札、古籍善本专场▼

中贸圣佳春拍

袁枚曾言“苦无买书钱,梦中犹买归”,以随园先生之富,仍有此叹,可见流传稀少“善本”之不易得,更遑论珍本与孤本乎。然文人好书,往往有“一掷千金”之慷慨或勇气,即是窘困,典衣鬻物者,亦有之。

如明人胡应麟,即视书如妻,每每遇“佳籍”,必倾囊相购。亦或赴京赶考的曾国藩,也曾因囊中羞涩,以四季衣裘典当,于书肆中换购一部《二十三史》。又如朱自清,典衣置买新版韦伯斯特大字典,此皆“风雅”所致。

更有甚者,如清代藏书家唐尧臣,篆“借书不孝”印,告诫子孙,藏书传家。“铁琴铜剑楼主”瞿绍基则以“先朝有诏,不便出兑”,拒绝光绪帝交换所藏古籍之情。

诸如此类极多,不一而足。然其间读书之乐,访书之艰,文人自甘清苦,怡然自得也。有鉴于此,中贸圣佳春拍“万卷——名人信札、古籍善本专场”,又集千余件佳制,为近年少有大体量古籍专场拍卖,以解文士渴思。

万卷——名人信札、古籍善本专场

此专场中,囊括信札、稿抄校本、明版、套印本、唐写经、宋元刻本、明清内府、三代精刻、民国影刻、中医古籍、方志舆图等几乎古籍全部门类。若有所获,则书斋之乐,可得手不释卷,往来友朋,也无白丁矣。

信札尺牍

专场中,信札板块以“三泽先生上款”、“尺牍轩藏明清及近代名人书札”、“同一藏家专题”为主,收罗了明清、民国及近现代名流多人,如董其昌、刘墉、张廷济、包世臣、奚冈、罗振玉、吴大澂、陈寅恪、陈垣、冯友兰、黄侃、梁漱溟、张宗昌、阎锡山、郑孝胥等,涉及政军界行文、学者切磋、诗文唱和等多种内容。

包世臣、奚冈、洪亮吉、吴让之、吴锡麒等人信札册

清写本

1册12开纸本册页

钤印:次彭过眼,永年武延绪藏过,延绪,曾在武次彭处,永年武延绪,所好斋真赏,永年延绪私印

此为包世臣、奚冈、洪亮吉、吴让之、吴锡麟等人信札、诗稿、题跋合册。册中计洪亮吉跋语一开两页,吴让之七通十四页,吴锡麒一通四页,奚冈三通三页,包世臣一通一页。

钤印“次彭过眼,永年武延绪藏过,延绪,曾在武次彭处,永年武延绪,所好斋真赏,永年延绪私印”,知此尝为武延绪收藏。

武延绪(-年),字次彭,号彝年,直隶广平府永年县人。光绪十八年()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年四月,散馆,着以知县即用。有政声。善书法。宣统元年署归州知州。辛亥鼎革,归里侍母,精书法,擅考据,著《所好斋札记》及《所好斋集》。

洪亮吉跋语

洪亮吉(—),初名洪莲,字君直,小字稚存,别号北江、更生居士,江苏阳湖(今江苏常州市)人,祖籍安徽歙县。清代大臣、经学家、文学家,毗陵七子之一。乾隆五十五年(),高中榜眼,授翰林院编修。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得罪权贵,免死戍守伊犁。次年,释还家中,著书立说。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

其中,洪吉亮跋语,言及“此座主惺园先生所自书墨义也”以及款识“跋此又不禁汗颜也,洪亮吉识”,知此为其跋语。永年武氏得此墨迹后,遂与吴让之、包世臣、奚冈等人书札,装为一册。

“惺园先生”即名臣王杰。其为乾隆二十六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五部侍郎,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三充会试总裁,太子太傅。

跋中洪亮吉亦提及,王杰担任浙江学政时,其参王杰幕,此间其“论事拙直,忤先生者屡矣,先生不之怪也。每主春官试,辄影于暗中得之”。可知王杰对其甚为赏识,不以为忤,反而屡屡于卷中搜求其卷。“丁未己酉闱中,得孙兵修渊如、阮巡接伯元卷,皆意以为余”,则是王杰不料却误将孙星衍、阮元考卷当成洪氏,发榜之后,其深以为憾,欤息累日。

跋中洪亮吉念及王杰旧日之知遇之恩,展读自书“墨义”册,不免感慨系之。

而吴让之、奚冈、包世臣等,皆金石学名家,为人所熟知。其中,吴让之札,上款人“琴川先生”即黄泾祥,字琴川,江西乐安人。官至知府职。太平天国时客居泰州。与吴让之、赵瑜、吴廷飏、姚正镛等交流,时相唱和。著有《还桂山房诗钞》、《珍珠曲》等。

其一,“弟之治家,力小任重。兹求者,小婿唐本俭必须一捐局簿书之事,俾得枝栖自给,则弟肩稍轻,且求以速得为妙,恐人浮于事之时,则难滥厕矣”,即吴让之求助友人黄泾祥为其婿唐本俭尽快捐官入仕,为其婿谋求簿书之事,使其自给,亦可减轻自身家事之累。

其二,“奉题琴川先生《珍珠曲》后调寄《陂塘藕》”,黄泾祥《珍珠曲》未见著录,已无存书。于康发祥《伯山诗钞·真珠曲黄王琴川属赋》、张联桂《延秋吟馆诗钞·题黄琴川太守泾祥珍珠曲后》二诗中知有此著。吴让之此札可做补充。

吴让之致黄泾祥札(一、二)

其三,“惟公车北上,定在灯期,未审能过扬一把晤否?南宫高捷会日云遥……日望爱我者过我也……目劣不能一一”,此札除寻常存问之语,友朋温情跃然于纸,切盼与故交杯酒论诗外,亦言及其科考“会日云遥”等。

青年时期因从事科考,每三年两考,吴让之都要往返于仪征、泰州。

吴让之致黄泾祥札(三)

其四,故友王小莲“两次奉谒,均未得瞻雅范为怅,兹复虔谒,幸有以教之”,吴让之之友王小莲欲求见黄琴川,吴氏遂代小莲说项,望黄琴川俯允。

吴让之致黄泾祥札(四)

其五,吴让之作书寄予友朋,“两月所积,皆未得按时而达”,深表歉意,为通信畅通,其建议黄氏“或竟寄扬州岑仲陶兄,即得到弟处”,此足见,吴让之与甘泉著名藏书家岑镕交谊之深。

吴让之致黄泾祥札(五)

其六,吴让之致黄琴川《萧山道中》诗札,后附五绝一首乞正。

吴让之致黄泾祥札(六)

其七,“阁下得藉燕舫竞归福地,感泐无涯”、“日来河水稍深,又得风便,可共喜也”,则是吴让之遥祝黄氏顺风,期待相聚等,亦可知彼此交谊匪浅。

吴让之致黄泾祥札(七)

奚冈致友梅八兄三札,皆感铭友人之语,其一“上绫二端,望交茮雪,并乞转致为我一切铭感”,“菽雪”为奚冈友人裘菽雪,与“西泠八家”皆过从甚密,频有诗酒往还,奚冈、陈豫钟、陈鸿寿等人皆为其作书治印。

奚冈致友梅八兄札(一、二、三)

包世臣致吴让之札,则云“有小小笔墨奉烦,大约须半日许,早临为幸。”吴让之为包世臣入室弟子,日常或有书画酬赠,代笔之事,弟子当服其劳也。

包世臣致吴让之札

吴锡麟跋语,也应是得观王杰自书“墨义”册所作。如跋中亦提及“学使惺园先生”等。吴锡麟(-),字上麒,号竹泉,浙江嘉兴人。著有《自怡集》、《岭南诗钞》、《有正味斋骈文》。乾隆三十年举人,官遂安教谕,改广东盐大使。善墨菜,亦能画梅。

是册,为清中晚期,精研金石学或经学、史学、文学等名士尺牍、跋语合辑,囊括彼时文人交谊及诗稿唱和等,又可考与藏书家往来,补佚琴川先生《珍珠曲》文献价值等,亦得武延绪收藏,甚为难得。

孙家鼐、邵章、郭则沄、丁其慰、袁克恒、颜惠庆、孙多钰、潘承业、徐宗浩等致周学熙夫妇荣寿册等七种

民国间写本/清刻本

7册纸本折装/线装

此标的包含周学熙夫妇荣寿册等七种:

1、周学熙光绪癸巳()恩科顺天乡试朱卷,1册;

2、甲戌()周学熙暨德配刘夫人七旬双寿贺启并和诗四首,丁其慰撰,1册,八开,十六面;

3、甲申()周学熙暨德配刘夫人八旬双寿寿序,潘承业撰并书,徐宗浩等人同贺,1册,四开,八面;

4、甲申()周学熙暨德配刘夫人八十双寿寿启,袁克恒撰、颜惠庆书,孙多钰等人同贺,1册,十六面,三十二开;5、皇清诰授光禄大夫两广总督兵部尚书周玉山元配吴夫人墓表,孙家鼐撰,1册,二十一面,周学熙为吴夫人第四子,夫人以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巳时殁,享年七十三岁,墓表末署“宣统元年()九月日立”,此册为吴夫人墓表墨迹,工楷缮写;6、陈一甫六旬荣庆寿序,1册,袁大化撰、周学熙书,龚心湛等同贺,面板镌“己巳年春王月敬制/福寿康宁/旅津安徽同乡恭祝”,己巳,民国十八年()。上款人陈一甫(-),名惟壬,以字行,号恕斋居士,安徽石埭县人,长期追随周学熙襄办实业;7、周学熙暨德配刘夫人八秩双寿寿序,郭则沄撰、邵章书,颜惠庆等同贺,1册,十二开,二十四面。

周学熙(—),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实业家。字缉之,别号止庵。安徽至德(今东至)人。其父周馥曾任山东巡抚、两江总督、两广总督等职。举人。袁世凯幕僚。清末民初实业家,政治家。其主持北洋实业,是袁世凯推行新政的得力人物。

是标的囊括多位清末民初政坛名家墨迹,如孙家鼐、邵章、郭则沄、颜惠庆等,袁克恒为袁世凯六子,徐宗浩为近现代著名书画家、收藏家,不一而足。

明刻本

明刻本,以嘉万时期为代表的精品之作,历来受藏书家珍视。此专场内,即收明版百余种,包括白棉纸、闵凌刻等名贵品类。

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唐)韩愈撰

明嘉靖间徐氏东雅堂刻本

2夹16册?白棉纸?线装

钤印:吴郡杨仪梦羽收藏图书之记,杨氏梦羽,华阴世家,臣叶庆和,叔达,叔达过眼,达夫一字叔达,达甫书印,叶禾,达夫,和父,臣和私印,武林叶氏家藏书画印,荪宜馆藏书印,周廷华印,清霄,冠千,读书最乐

著录:

1.《中国古籍善本总目》集部唐五代别集类P.《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第号

此书为明嘉靖间长洲徐氏东雅堂据宋咸淳廖莹中世彩堂刻本覆刻本,行款、版式悉依世彩堂本之旧,卷末牌记亦仿“世彩廖氏刻梓家塾”,或篆或隶,或为正书,其形状亦仿之,附遗文一卷,朱子校昌黎先生集传一卷。

书中有题记四段,书首目录末第一段题记考证明代嘉靖、万历年间藏书家杨仪生平,“吴郡杨仪梦羽收藏图书之记”、“杨氏梦羽”、“华阴世家”,皆其藏印。

此题记末云:“同治甲寅八月晦日,武林叶庆垣达夫识。原名庆和。”

罗振玉《藏书目录题识》著录“存心堂遗集十二卷附录一卷”:“卷端有‘荪宜馆藏书印’,末有‘乡后学叶庆垣叔达校正珍藏,丙寅孟冬,覆校一过’朱书款二行。”书中“臣叶庆和”、“叔达”、“叔达过眼”、“达夫一字叔达”、“达甫书印”、“叶禾”、“达夫”、“和父”、“臣和私印”、“武林叶氏家藏书画印”、“荪宜馆藏书印”,皆叶庆垣鉴藏印。

此帙凡两夹,下函夹板上题“凡二函,函八册/东雅堂初印昌黎集下函八册/瓦斋校藏”,瓦斋,亦即叶庆垣,叶氏能治印,有《瓦斋印谱存稿》行世。

“周廷华印”,《可读庐印存》首有“光绪强圉作噩之岁壮月归安邱含章序周廷华书”序,光绪强圉作噩,即光绪丁酉二十三年()。吴昌硕《重游泮水图》有周廷华观款“己未夏四月周廷华拜稿”。民国《乐山县志》卷二《山川》云:“马湖桥,城西六里,旧名驻骢桥,光绪末知县周廷华书旧名刻石。”

又有“清霄”、“冠千”二印,杨廷福,杨同甫编《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下)》:“周清霄,吴江人,字冠千,号漱霞。”

此书曾经明杨仪、清人叶庆垣、周廷华、周清霄等人递藏,藏印累累,班班可考。

河东先生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龙城集二卷附录二卷集传一卷(唐)柳宗元撰

明嘉靖间郭氏济美堂刻本

20册?白棉纸?线装

钤印:桧山后学黄是是之章,乐己

著录:

1.《中国古籍善本总目》集部唐五代别集类P

2.《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第号

此书为明嘉靖间郭氏济美堂据宋廖莹中世彩堂本覆刻,与东雅堂覆刻廖莹中本《昌黎集》并称为“明版双璧”,半叶九行,十七字,小字双行同,四周双边,版心下刻“济美堂”并刻工姓名等,每集末有“东吴郭云鹏校寿梓”木记,字体篆、隶、楷不一。

书中卷端藏印经朱砂涂抹掩盖,复以黄色篆文填改,然“河东先生集附录目录”下钤二印尚依稀可辨,一为鼎形朱文印“乐己”,一为“桧山后学黄是之章”,桧山,今属韩国全罗南道。桧山黄氏,为当地望族,桧山黄氏遗墟碑存焉,此书尝为东国诗礼簪缨巨族仕家旧藏,历经数百年,尤为完帙,实属不易。

南华经十六卷(晋)郭象注

明刻四色套印本

1函8册?白棉纸?线装

钤印:陇西李氏秀植轩珍藏,半塘老人,王序宾访碑读画藏书记,王鹏运访碑读画藏书印,鹏运

著录:

1.《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子部道家类P

2.《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第号

3.《明代闵凌刻套印本图录》P96

此书为中国版刻史名作,正文墨印,林鬳斋口义紫笔,刘须溪点校黛笔,王凤洲评点附陈明卿批注朱笔,四色套印,朱墨斑斓,展卷生辉。

明代四色套印本,惟此《南华经》与《世说新语》二种,《世说》稍常见,《南华经》则传本不多。此本旧装十册无缺,白绵纸精印,粉腊笺面,湖蓝色绫制包角,装帧典雅。又据册内钤印,知为晚清词学大家王鹏运插架旧物,更为本书添色。

管子二十四卷(明)凌汝亨辑评

明万历四十八年()凌汝亨朱墨套印本

1函10册?白绵纸?线装

著录:

1.《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子部法家P

2.《明代闵凌刻套印本图录》P48

3.《中国善本书提要》P

此书半页九行,十九字,白口,四周单边,无行格,卷首有赵用贤明万历四十八年()序,眉端镌诸家评语,每卷末有朱大复朱色总评,行间刻句读、圈点,开本敞阔,套印精准,朱墨灿然,为吴兴淩氏套印本之佳品。

此书虽只朱墨二色,然在凌刻诸本中殊为少见,民国时宋哲元曾据以影印。又据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赵用贤序后题‘西吴施扆宾书,时庚申中秋日也’,然则是书刻成于泰昌元年”,目为泰昌刻本亦无不可。

大明正德乙亥重刊改并五音集韵十五卷(金)韩道昭撰

明正德十一年()刻本

1函5册?白棉纸?包背装

著录:1.《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经部小学类P。

2.《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第号

此书半页十行,行十八字,小字双行三十二字,上粗黑口,下白口,三鱼尾,间有双鱼尾,四周双边。卷末有刻书牌记一行“大明正德乙亥春日重刊五音集韵至丙子孟秋吉日完”。

此书开本极阔,为古籍中罕见的超大开本。又三鱼尾间或双鱼尾,及上栏粗黑口,下栏白口的格式,于历代版刻中亦甚少见。市面所见明版多嘉万以后刻本,正德及之前刻本传世少见,似此卷尾有明确刻书牌记者更尠。

最为难得者,此本完整保留了原明代绫面书衣及原包背装,堪称奇珍。

张陆二先生批评战国策抄四卷(明)阮宗孔删注

明万历七年()钱普刻本

1函4册?白棉纸?线装

钤印:田涛印记,王焕镳印,驾吾

著录:《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史部史抄P。

此书为明阮宗孔据张居正、陆深所评《战国策》删注,初刻见万历六年王篆刻本,此本为锡山钱普据王本重刻,书前有王篆序,末卷后有钱谱跋文一篇,记叙成书始末。

据《中国古籍善本总目》,此书传本有三,此钱刻最为难得,仅湖南省图书馆一家公藏。此本四卷全帙,前后序跋俱存,又白棉纸精印,是难得的明版精品。据钤印,知为著名藏书家田涛先生旧藏。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明)释宝成编

明成化二十二年()内府刻本

存1函3册?白棉纸?线装

《释氏源流》成书在明永乐间,主要叙述释迦如来生平故事,以及佛教在印度和中国的传播,相当于一部图说佛教简史,在明代影响广泛。此书初刻在洪熙元年,后世屡有翻刻。

此成化本改变之前“上图下文”的格局,首次刻成“左图右文”的样式,开本阔大,版画极精,郑振铎称“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四代的木刻画,传世者不多”。此本存图八十三幅,卷三尾附音释,并墨笔尾题施印人名。此成化本国图有藏残本,印入《中国古代版画丛刊》,较少见。

三苏先生文粹七十卷(宋)苏洵等撰

明嘉靖仿宋刻本

1函10册?白绵纸?线装

钤印:郁华阁藏书记,圣清宗室盛昱伯曦之印,宗室文愨公家世藏,不在朝廷又无经学,千金享之,太平苏氏

著录:

1.《中国古籍善本总目》集部家集P;

2.《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第号;

3.《中国善本书提要》集部总集类P;

4.《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卷十六集部总集类P。

半页十四行,行二十六字,白口,左右双边,卷前附标目,正文七十卷全。卷端无编辑者姓名,《四库》列入明人编辑诗文总集,瞿氏有《铁琴铜剑楼书目》著录宋本,傅增湘《增补郘亭书目》亦称“明有数刊皆翻宋本”,盖是《四库》之误。

《中国古籍善本总目》著录有明版数种,此本小字刻印精整,薄皮纸印,旧装未衬,粉蜡笺面,绫制包角,书品极佳。又据钤印,知为清宗室盛昱、太平苏继卿递藏。

草书圣化二卷(明)虞潢编著并书

明写本

1函2册?皮纸?线装

钤印:虞/潢、志在书田、胸无尘垢、西湖、虞伯子,红药山房,董文灿鉴藏无上妙品、文灿印长寿年宜子孙、洪洞董氏金石书画记子子孙孙其永保之、家在洪厓古洞间

据印推知,此书由虞潢编写成书后,自秘宅中。至清康熙年间,始归马氏红药山房收藏,其后辗转入藏洪洞董氏。其中钤盖的红药山房,乃清代前期著名藏书家马思赞的藏书印。

此明写本收录历代法书名家所缮草书,乃草书之典籍,为历代草书中集大成者,在书法史研究中是不可或缺之书,文献价值甚高。又全书正文缮写的小楷字及草书,一丝不苟,字字朱玉。当以艺术品视之,艺术价值亦甚高。此外,乃名家旧藏,以孤本传世,硕果仅存,其文物价值可知。

稿抄校本

稿抄校本内所收录者,如清人恽宝惠过录何义门批汲古阁本《三国志》、民国叶恭绰满批《梦窗词选笺释》、清光绪十七年许鼐龢绘《兰蕙同心录》稿本等,亦是难得。

恽宝惠过录何义门批三国志六十五卷(晋)裴松之注

明汲古阁刻本

12册?竹纸?线装

此部汲古阁本《三国志》十二册全,竹纸原装未衬,序首下有“按此本乃过录何义门评语,宝惠借读并记”题记一行,内文通篇朱墨二色,过录《何义门读书记》中所涉《三国志》语,并有所增益。

恽宝惠(-),常州人,恽毓鼎长子,清末授陆军部主事、秘书科长,北洋政府时任国务院秘书长、蒙藏院副总裁,后任职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纂《毗陵恽氏家乘》等。

中国韵文学史稿本杨廷福撰

民国三十三年()杨廷福稿本

1夹16册?纸本?线装

此书写于“老胡开文益记制”红格、“起首老胡开文制”绿格两种稿纸上,书中朱笔句读、勾抹涂乙、校改增删甚多。签条题书名、小字侧注各册内容,涵盖历代各体韵文。

末题“中华民国卅三年岁次甲申仲春月鄞县杨廷福序于北碚复旦大学”,日寇猖獗,神州陆沉,杨氏随复旦大学内迁至重庆北碚。

此书架构恢宏,章节眉目清晰,且作于家国危难,迁播乱离之际,用力甚勤,允称巨制。扉页粘沈尹默、王蘧常题签,更为此书增色,夹板摹刻沈氏题签,并填绿。

杨廷福(-),上海人,字士则,号蓼庵,长于中国法律史、隋唐史研究,著有《唐律初探》等。

吟草删余不分卷(清)王介臣撰

清稿本

1册?竹纸?毛装

是书收录王介臣所作各体诗文,包括《题胡川阴骘文印章》、《同巷夜绩》、《夜课闻鸡》、《题黄子寿编修白茆拾石图》等数十首篇。此稿首载清同治十二年兰陵后学董威撰于晚晴轩序。

《吟草删余》乃仅存之孤本,具有重要文物价值。所载诗文之内容,多为亲历所见所感之时事,尤其记述贵州咸同年间的少数民族起义事,可补史书之阙如,具有重要文献价值。

此书稿,系介臣用端楷缮写而成,字体俊秀,一丝不苟,且有郑珍批跋、莫友芝、莫庭芝等批跋手迹,具有重要艺术价值。

王介臣,字个峰,清咸同时浙江山阴人。诸生。后随父入黔,遂居贵阳。介臣好刻先代遗书,在黔校刻典籍多种,如刻印明张岱著述,海内推为善本。

钱牧斋初学集诗注十六卷(清)钱谦益撰

清初抄本?

1函8册?竹纸?线装?

钤印:吴、说剑楼藏、吴葭枝藏、武昌柯逢时收藏图记

钱谦益《初学集》初刊于明崇祯间,后由其族人钱曾为其诗集作注,积三十余年之功始成。诗注中最为人推许的,当为注中所记明末清初的史实,多出自牧斋之手笔或口述,可备一朝典故,历来备受学者重视。

康熙四十四年()朱素培、凌凤翔首次将诗注校订刊为二十卷(下称“朱本”),流传颇广,然对于书中违碍之处,或删或改,未能忠实体现原注者的初衷,以至于后世学者产生误解,如陈寅恪诟病通行刻本的批注简率,责钱曾“殊负牧斋”。

曾注释的一些早期钞本引起了学者的格外重视,这些抄本有些直接得自钱曾原稿,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邓之诚在《清诗纪事初编》中提到:“曾注未尽刻,今尚有原稿流传也。”

今知有周法高影印的傅斯年图书馆藏本《足本钱曾牧斋诗注》、苏州图书馆藏《牧斋初学集诗注》(存卷一至卷十四,何焯旧藏),以及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等藏旧钞本,其注释条目相比朱本多出四千余条。

此拍品为柯逢时旧藏清初钞本,内“玄”字有避讳有不避讳,“胤”“弘”等字均不避讳。与刻本相较,笺注内容增至一倍有余,与傅斯年图书馆藏本、苏州图书馆藏本或出同源。

此本原为柯逢时旧藏,后为吴稼农所得,吴氏又以《四部丛刊》本校之。前有吴稼农及其季弟吴曼公手书题跋一纸,吴曼公认为当时原本或即为十六卷,然较二十卷刊本笺注增至一倍有余。

内府刻书

内府刻书不惜工本,纸墨、装帧俱是精品,而且初印本民间难得,尤其清三代开化纸本,更为其中珍品。

御选古文渊鉴六十四卷(清)徐乾学等辑注

清康熙二十四年()内府刻四色套印本

4函28册?白纸?线装

钤印:修竹庐,笠帆,江上数峰青

首有康熙二十四年序。次接目录,次正文。十行二十字,上下黑口,四周单边。无行格,眉端镌评写刻,行间刻句读。套色精准艳丽,赏心悦目。开本阔大,为清内府刊书之上乘之作。

棋盘装《盛京舆图》

清乾隆四十三年()内府刻本

1册?楠木板?棋盘装

著录:

1.《清代内府刻书图录·总目录》P30

2.《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善本特藏编5》武英殿刻本—书

3.《清代内府刻书研究》P

参阅:1.《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善本特藏编5》武英殿刻本—书

清代内府非常重视舆图的绘制,《清史稿》曰“国家抚有疆宇,谓之版图,版言乎其有民,图言乎其有地”。清康熙、乾隆间进数次进行地图测绘,先后刻成康熙《皇舆全览图》、雍正《皇舆十排全图》、乾隆《皇舆全图》等,内府舆图的绘刻采用了当时最精准的桑森正弦曲线投影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完整、精确地中国地图,成为后世编图的重要依据。

李兆洛《皇朝一统舆地全图》、胡林翼《皇朝中外一统舆图》等均从此出。《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处标注战迹舆图》,一称《盛京舆图》,装订为源、远、流、长四函,分存北京、盛京宫中。

据《故宫物品点查报告》东暖阁部分记录“《盛京舆图》四函,刻本,满汉文,有锦套,原排‘源远流长’四字,‘源’字六册,‘远’、‘流’、‘长’各七册。”

此种精度极高的测绘地图多被朝廷视为珍宝,藏于内府,秘不示人,因而传世少见,查考公藏,如今仅见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寥寥几处。此本为原乾隆宫装,据题签知为‘长’字第六册,虽只一册,却也是拍卖以来首次出现的内府秘珍。

明内府诰命

明永乐内府写本

1张?手绘金龙笺?

释文:“敕高僧领占扎等,今赐尔等茶,已敕户部于所司支给尔等。就彼领之故,敕领占扎三名,每名五百斤,领占扎、乐竹宛节、歪子児巴。管着児监藏三百五十斤,扎巴藏卜等三十三名每名二百斤。……永乐十年四月二十五日。”

(请横屏观看)

敕谕内容为明朝政府赏赐西藏高僧一行茶叶,由汉藏两种文字书写。体现了明早期西藏地方与明朝中央政府交流之状。

明代,官方设置了茶马司以及制定茶法。官方鼓励西藏与中原茶马互市,并课以一定税收。除商人从事贸易外,入朝藏僧贡马易茶,也是西藏地方同内地贸易交流的重要渠道。据史料载,西藏朝贡使团以及明朝入藏使团,交流频繁,少则数十人,多则千人。

据《中国西藏基本情况丛书—西藏历史》记载,洪武十二年()二月丙寅,“乌思藏指挥同知监藏巴藏卜、宣慰司官朵儿只令真、前都元帅索南藏卜、赏巴前司徒罗古监藏、仰思多万户公哥帕遣镇抚汝奴藏卜、僧哈麻刺来朝,贡兜罗帽、铁骊绵等物。”

永乐十一年(),成祖封僧人领真巴儿吉监藏为阐教王,赐以印诰、彩币,命其管理止贡地方。

依据本敕与历史记载相对照,藏文与汉文的互译为音译,同一名字的音译会略有不同,此敕中所提及的几位受赏者极有可能就是历史中所记载的扎巴藏卜、罗葛落监藏或其后人。

现存最早的敕谕是永乐八年皇帝赐给剌麻失家摄聂敕谕,以汉藏两种文字书写,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此件永乐十年敕谕存首尾完整一卷,是目前存世第二件永乐年敕谕,也是赏赐边疆僧人年份最早的敕谕,对研究僧官制度以及明朝时期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关系意义重大。

清代精刻

三代写刻精良者,披览悦目,皆稀见。三代以降,精写刻仍层出不穷,亦是难得。

圣谕像解二十卷(清)梁延年编

清康熙二十年()承宣堂原刻本

1函10册?开化纸?线装

著录:

1.《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子部杂家P。

2.《清代版本图录》卷一P45。

此书为清早期版画之精工者,首康熙二十年辛酉梁延年序,内收版画二百六十幅,刻绘精雅,线条细腻,实承明末徽派版画之遗风,纸墨明湛,品相亦佳。

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称:“承宣堂刻的《圣论像解》卷帙甚巨,其人物形象十分典雅,大似丁南羽作的《养正图解》”。

郭味蕖《中国版画史略》亦称:“梁氏辑刻的这部《圣论像解》,圆版至为繁富,诸凡人物面貌神情,相当生动。他如斜檐飞翬,山石竹树,布局运刀,极具匠心。图版绘工和刊工的名字虽然没有保留下来,但从刀锋婉丽和贯串一气来看,必出徽派名手”。

东里生烬余集三卷(清)汪家禧撰

清嘉庆二十五年()爱日轩刻本

1册?竹纸?线装

钤印:王氏二十八宿砚斋藏书之印,欣夫,殷泉,百一山房藏金石图书记,京城马氏听境斋藏,马英杰

此书为清代学者汪家禧遗著,卷三末有“嘉庆庚辰夏开雕于武林”篆书牌记,左下镌“武林爱日轩陆贞一仿宋书并董刊”刊书条记一行,后附《王木斋遗文》,手书上版,刊刻精美。

据藏印,此书曾为王荫嘉、王欣夫昆仲旧藏,王荫嘉(-),原名大森,号苍虬、殷泉,浙江秀水人,王祖询之子,王大隆之兄,藏书家、泉学研究大家,上海泉币学社主要发起人之一。王大隆(-),字欣夫,著名藏书家,曾任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教授,著有《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等。

恭送介春节相述职入觐诗不分卷(清)梁廷枏等撰

清道光刻本

1函1册白纸线装

此册为清道光二十八年()二月,清宗室耆英自两广总督任上,回京述职前刻成。书成刻板颇似明代“书帕本”旧例,但内容、刻印、装帧远胜之,查无公藏,或是孤本。

耆英在粤五年之间(-),深得粤东士绅爱戴,许祥光、陈其锟、蔡锦泉、李应田、潘仕炳、梁廷枬等51人纷纷为其和诗赠序饯行。诸人各体诗序凡53篇,书内篇什大抵列叙耆英在任期间所行德政及外交活动之事。

此书中除诸人自作诗文外,还有两首集句诗文,颇为别致,一为黄锡书《恭送宫保节相述职入觐谨集焦氏易林语》,一为许祥光《介春节相述职入觐赋诗留别,因集唐人句奉和敬步元韵》,因难见巧,愈险愈奇。

此书半叶八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同,版心下粗黑口,通篇写刻,精刻精印,纸墨润洁,规制谨严,开本敞阔,披览悦目,精美程度,不亚于内府刻书。且道光二十八年()粤东名公士绅唱和赠别耆英之作,尽萃是编,中英鸦片战争之后,耆英担任两广总督期间,于粤东所行德政、涉外事务,亦可从此册中窥得,是以,不可仅以诗文之书目之,史料价值亦复不小。

谨遵圣谕辟邪全图(清)周振汉绘

清光绪十七年()汉口刊套色印本

1册?白纸?线装

“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列强签订条约,丧权辱国,引起全国人民的愤慨。因基督教的传入与外来势力的入侵结合在一起,故激起了中国民众的抵制,周振汉刊印的反天主教漫画《谨遵圣谕辟邪全图》即为当时的代表作之一。

此画刊一出版,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各国传教士则纷纷表达不满,要求清政府惩处周振汉,销毁书版。在列强的强硬施压下周振汉遭到监禁,画刊被收缴,书版被禁毁。

据统计,存世的《谨遵圣谕辟邪全图》仅大英博物馆、牛津大学东方研究院等为数不多的几家海外博物馆、图书馆有藏,国内则湖南图书馆仅存有23图残本。

此拍品不仅32图首尾俱全,而且所附英文说明亦不缺,实为稀少与珍贵。根据本书内封页所贴信件来看,此书原为汉口代表团团长JohnArchibald题赠给Graphic编辑的,信中提出他对清政府以及一些外交事宜的看法。

周振汉(?-),字铁真,湖南宁乡人。曾任职左宗棠湘军帮办营务,后升任陕西候补道。早年深受反洋教思想影响,后目睹西方宗教传播入华越来越盛,于是刊印画刊《谨遵圣谕辟邪全图》,煽动民众反对西方传教,并成为数年后义和团运动中仇恨洋教的重要宣传品。”

古文苑九卷

清嘉庆十四年()兰陵孙氏重刻宋淳熙本

1函2册?竹纸?线装

钤印:曾伴松江痴阿九,陈履曾印,履曾印,嶷九,吴江凌氏藏书,凌淦字丽生一字砺生,粟庐主人

此书为清嘉庆间兰陵孙星衍据顾千里所得陆贻典影宋钞九卷本重刻成此本,校勘精审,为清中叶仿宋本名品。首有嘉庆十四年顾广圻“重刊宋九卷本古文苑序”,末有淳熙六年韩元吉记,附顾广圻书一通,末镌“江宁刘文楷/刘文模锓”一行,字体仿宋,大字精刊。

此书所录自周至南朝齐二百六十余文,皆史传与《文选》所不载,“唐以前散佚之文,间赖是书以传”。南宋淳熙间,韩元吉厘为九卷本,收文、赋、诗、歌、曲、勅、启、状、书、颂、述、赘、铭、箴、杂文、叙、记、碑、诔各体,凡赋五十七首、诗五十八首、文百五篇。书中钤“粟庐主人”,或为俞粟庐旧藏。

中医古籍

中医古籍类目涉及材质上乘、刻印和钞录精良的明清两代以及公藏稀见的医书版本百余种。

医方选要十卷

明嘉靖二十四年()礼部费宷刊本

2函10册?白绵纸?线装

是书为明代医家周文采“弘治乙卯秋七月既望敬蒙王殿下令旨命臣文彩集录医方”而成。全书收方千余付,按内、五官、外、伤、妇、儿科之序,以病统方,先论后方。医方层次分明,使临证医生施治有理可据,遣方用药有法可循。再加之所选多为历代名医常用良方,亦兼有作者己验之方,故实为荟萃诸家所长之方书,至今仍是中医临床工作者的重要参考书。

书首收弘治乙卯年兴王所撰序言,嘉靖二十三年通政使司右通政臣顾可学、嘉靖二十四年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臣费宷等所撰疏,书末亦收编者周采文所作序。半叶10行,行21字,四周双边,上下大黑口,双鱼尾。全为十卷,卷二为补抄。

周文采,明代医学家。世业医,幼承家业。弘治年间(-)任明宪宗第四子兴献王之侍医。

治方四卷

清中期内府抄本

4册?开化纸?线装

出版:《故宫珍本丛刊》(海南出版社年)

是书以开化纸抄录,纸白墨浓,楷法工稳,装帧考究,黄绫书衣、包角、绫制签条墨笔题书名、卷次,另粘方形签条题各卷方剂门类,《故宫珍本丛刊》曾出版,内容与此一致,拍品或为出版底本。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钱超尘先生在《故宫珍本丛刊医家类精选整理本序》中称:“再如《内府药方》,乃皇室秘籍,世无传本,作者无考,凡分四卷十五门,收方首,皆为丸散膏丹之类。每方皆有剂量及炮制法与加减法,当为宫廷常用之方。原书楷体,书法秀丽,犹见当年珍重之意。”

此拍品与《故宫珍本丛刊·内府药方》同出一脉,非但版式完全一致,且楷法谨严工丽之处,犹有过之。此书自清宫流出后,散落民间,又几经人事变迁,尚一仍宫装旧貌,原装原签,蓝绫包角,纸墨如新,实属罕见。

针灸大成十卷(明)杨继洲撰

明万历二十九年()赵文炳刻本

1函10册?白棉纸?线装

钤印:小李山房图籍

著录:《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子部医家类P。

半叶十行,二十二字,白口,四周双边,《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子部医家类著录,书中附版画多幅,标明穴位名称位置,并全身图和局部图等。

此书为中医重要理论著作,讲述针灸治疗原理和方法,论列历代针灸手法,集明代以前针灸文献之精华,又为作者尽其家学所著,乃古代针灸学经典。

赵文炳刻本是《针灸大成》初刻,此本白棉纸印,较为难得。书中所钤“小李山房图籍”为清乾嘉间藏书家李宏信鉴藏印。李宏信,字柯溪,江苏常熟人,曾为官云南有“小李山房”藏书,编《小李山房书目》。

方志舆图

方志舆图涉及传世稀少的明刻河海水道志、规制极高清刻的敕修名胜专志,以及形制硕大、装帧奇巧的巨幅精密测绘舆图等。

筹海图编十三卷(明)郑若曾撰

明天启间刻本

1函8册白绵纸线装

著录:《中国古籍善本总目》P

此书为明胡宗宪总督浙江军务时,为防御倭寇,聘请郑若曾等人收集海防有关资料编辑而成的一部沿海军事图籍,书中“沿海山沙图”,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内容详备而又完整的海防军事地形图。

首列沿海和日本地图、日本事略,继以分省御倭事宜并列年表、寇踪图谱,再次记述重大战役与遇难者事迹,而终以经略。对于用兵、城守、剿抚、互市等,均有详细记载。附有沿海布防形势及战船、武器等详图。此书卷一之《福建沿海山水沙图》明确将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编入福建海防管辖范围。是证明钓鱼岛属于中国的早期实物证据。

西湖志四十八卷(清)李卫等奉敕编

清雍正十三年()两浙盐驿道精刻本

4函24册?竹纸?线装

钤印:任从三尺雪难压寸灵,道在心悟

此书为清初名刻,版刻舒雅,图绘清丽,为雍正版刻经典。

首李卫、程元章、王纮、郝玉麟、顾济美、张若震、吴进义序七则。次纂修职名,题衔者有李卫、程元章、王纮、张若震、杭世骏、沈德潜、吴焯、张云锦、赵一清等四十七人。再次凡例十八条。其后目录。正文九行廿一字,白口单鱼尾,四周双边,此书原装厚册,纸质细洁,墨色清朗,且图文交相辉映,目之所及,皆可搜奇揽胜。

舆地图

清咸丰十年()降娄海东重刻本

6张

此本为清咸丰庚申降娄海东重刊本。有主图六屏,合成东西两半球,图居中央,展现五大洲、四大洋、小西洋地理概况,标注地名以千计数。海洋陆地间刻详注满篇,洋洋洒洒。球形图四周释文、图说,多为介绍地形特点、珍稀土产,兼述海中奇兽、陆地飞禽等。另设六块上下对称文字说明,分别记述“气行”、“风”、“雨云”、“海水之动”、“海之潮汐”、“或问潮汐之为”等地理知识。

右起第一屏下方记“治理历法极西南怀仁立法”,左起第一屏下镌“咸丰庚申降娄海东重刊”。南怀仁在总结前人测绘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发前人之所未见,创新绘制而成的“坤舆全图”,勘测科学精密。

佛经

西夏文佛说父母恩重经

蒙古大朝国丙午年()刻本(南宋淳祐六年)

1张?纸本?折装

此页为西夏文《佛说父母恩重经》文末一段,其后主体部分为发愿文。四折,大字行十三字,小字行十五字。落款处刻“大朝国丙午年正月初五日施。发愿者乞僧慧照寂利。安府寺寺人刻成。”落款处所镌“大朝国”,为元朝建立前成吉思汗创立的“蒙古汗国”。大朝国丙午年,即为年,时蒙古汗国贵由汗在位。而此时的西夏国(-)已经灭亡二十年。

主体部分为此经发愿文,内容与发愿者乞僧慧照寂利刊刻原由。《父母恩重经》是中国人编制的一部伪经,唐以后在民间流传很广,但从未正式编入过大藏经。根据资料,12世纪中期,此经被西夏高僧鲜卑宝源译为西夏文,译成时适逢夏仁宗即位大兴佛事而进献,后为仁宗撷取为“御译”,广传河西地区。

此页经折装装帧,上下双栏,存五折,每折五行,行十三字。本拍品集成发愿文、发愿人、刊刻处等更多方面的内容,具有更大史料研究价值。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于年黑水城发掘的五件西夏文《佛说父母恩重经》来看,无论是抄本还是刻本,蝴蝶装、卷装甚至经折装,内容无丝毫偏差。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三附忏法传音释

北宋刻本

1册?黄麻纸?

经文四十九折,忏法传六折,释音五折,总六十折。

《慈悲道场忏法》又名《梁皇忏法》,相传为南朝梁诸僧所著,据《释氏稽古略》记载:“梁帝(指梁武帝)初为雍州刺史时,夫人郗氏性酷妒,既亡,至是化为巨蟒入后宫,通梦于帝求拯拔,帝阅佛经,为制《慈悲道场忏法》十卷,请僧忏礼。夫人化为天人,空中谢帝而去。其《忏法》行于世,曰《梁皇忏》。”但一般认为,南朝齐竟陵王肖子良曾撰《净住子》二十卷,梁时诸名僧删编为十卷,内分四十品,后因传误很多,元代妙觉智等重新校订审核,即现在的流通本。

《慈悲道场忏法》卷三,四十九折,每折五行,行十三、十四字不等。存经文“(令诸)众生即得解脱,改往修来不复为恶”至“化我等辈,令得(解脱)”,板内计有施经题记“张贵为亡父母,张用成答四恩三有,宝村院主僧智全,简兴孙士成各为父母,王顺元为亡父母,刘氏程氏赵氏王氏,雷遇为亡众灵,郝兴与为亡父母,僧善深为师长父母,王氏男德彦,赵深与见存母魏氏同施”十一条,诸人姓名多已无考。

其中“宝村院主僧智全”名见于北宋嘉祐八年()刻《兖州兴隆塔地宫安葬舍利记事碑》,又见北宋修《济南开元寺修杂宝经藏地宫记碑》,河南安阳今存金代大定十八年()智全弟子所立石塔,故推断智全活动时间当在北宋中晚期。

又据《郡斋读书志》“《通玄秘要悟真篇》,右皇朝张用成撰。用成,字平叔,天台人。熙宁(-)中,隋陆师闵入蜀,授道于隐者,因成律诗八十一首。”此张用成未知是否与施经题记中张用成为同一人。

首附《慈悲道场忏法传》六折,每折五行,行十二、十三字不等,存经文“(无所逃)遁,不得已蹶然而起……”至尾“达诸耳目矣”,首残尾全,卷首缺文约七十字(约一折),第二折版心下有题记一行“王□亡□父母”,又末附《梁武忏音释》五个折页,有大题“梁武忏音释一部/汾州西河县讲唯识等论僧智清集”,山西汾州东岩寺今存北宋大中祥符中(-)智清所修生塔。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一

北宋刻本

1册83个折页?黄麻纸?

此《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一,八十三折,每板板口有施经题记,计“王□父施,刘士隐施,为亡父母,□士成为亡父母,刘新为四恩三有施,杨清为父母,杨□为四恩三有亡父母,刘氏郭氏□氏,啖村王□施,屈氏为家翁父母施,王存为亡父母施,张安为见存母亡父施,田□为四恩三有施,王师道为亡父母施”十四条,另有一条不辨,卷末有“环州厚家曲吕渊雕”一行,环州即今甘肃环县,地名与刻工“厚家曲吕渊”俱已无考。

此与Lot,墨色陈厚,字体古拙,板式、纸墨俱同,应是同经所出。其板式为每板四个折页另半折,纸张粘接处多在第四折后第五半折,间有经文覆盖在两纸粘接之处,纸幅稍短于经板,似是未脱卷子本影响,又或此经原装即为卷子本。

妙法莲花经二十七、二十八品

七世纪写本

1轴附盒?染黄纸?

全卷六纸粘成,五张整纸,纸幅52×25.5厘米,第六纸尾残。首有品题“妙法莲华经妙庄严王本事品第廿七”,第四纸有品题“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第廿八”,第六纸存经文七行,经文至“辛阿毗吉利地帝”止。

此经楷法纯熟,一承隋法,行笔一丝不苟,点划精致,结体稳妥,是唐早期书法精品。又经文内布朱丝格,与常见的乌丝格不同,在早期写经中十分罕见。

贤劫千佛名经

7世纪写本

1卷带盒?染黄纸?

全卷六米余长,十五纸粘成,单纸长四十二厘米,宽二十五点五厘米,每纸录经文二十行,行十七字。首残尾全,经文始“大光佛,宝明佛”,有尾题“贤劫千佛名”,乌丝格。

此经书写快捷利落,节奏鲜明,字体部分横划硬直,未脱隋楷法距,风度爽峻,是唐中早期书风。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百四十八

8世纪写本

1册?染黄纸?卷轴装改折装

首尾一卷全,长八米余,折装,全九十四折,首尾均有大题“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百四十八”,首大题下有小字“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纸经入潢砑光,墨色浓亮,书衣为团龙纹仿宋锦。

此经书法一派盛唐气象,运笔随意洒脱,结字外拓,充满张力,整体雍容开阔。

二经同卷(千字文编号维二)

明正统嘉靖间张掖磁青纸泥银写本

1册?磁青纸?折装

“磁青纸,一名瓷青纸,是古代以桑皮纸为原料,用靛蓝染料染成深青色,再经研光制成,其色如明代青花瓷,故名,明清文人多将其与宣德瓷并列。

磁青纸在明代颇为流行,明项子京《蕉窗九录》有“磁青纸,如段素,坚韧可宝”的记载,但磁青纸颇为昂贵,据明沈榜《宛署杂记》中记,一张磁青纸值一钱银子。泥金银写经大多用此种纸,现存敦煌唐人写经中已有磁青纸泥金银字的实物,但在唐以后,泥金银多为皇室和富贵人家专用,金银贵重,借以表达对信仰的虔诚和恭敬。

磁青纸颜色深蓝,有静谧深远的特质,与金银字明暗相映,可彰显经典的庄严肃穆,尊贵典雅。明正统至嘉靖间,张掖大佛寺曾用金银粉书《大般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涅槃经》等,至今仍有数百卷遗存,自古是大佛寺镇寺法宝,年被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专家组确认为国宝。

如此珍贵的金银写经至今文字不脱、不褪色,光彩夺目,熠熠生辉,令人称奇。此册佛经用磁青纸泥银正反两面书写,存原装,签题“二经同卷”,卷首有“杨俊”名及千字文编号“唯二”。此经书法、用料、封面与张掖大佛寺藏本全同,应是明正统嘉靖时所书同批经本。”

慈悲十王妙忏法三卷

吴三桂大周昭武元年()刻本

1函3册?皮纸?折装

钤印:寿华山记,南询寺记,聚秀山万寿宫常住记

著录:《云南明清经本拓刻选》余钟韵编(年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此件佛经大题《慈悲十王妙忏法》,卷下末有“板藏弘觉禅寺/弟子普光、如现仝发心捐资刊刻”及“昭武元年岁次戊午春三月旦弟子韩侍明监造”题记二则。此“昭武”年号即明末清初三藩之乱时吴三桂称帝所用。

清康熙十二年()皇帝下令撤藩,平西王吴三桂举兵造反,并于康熙十七年()三月在湖南衡阳称帝,国号大周,改元昭武,但同年八月即在衡阳病逝,三年后清军攻破昆明,三藩之乱遂告结束,其“昭武”年号也仅沿用了五个月而已。

弘觉寺是金陵名刹,根据《吴逆始末记》记载,吴三桂将叛时,爱妾陈圆圆苦劝未果,遂以齿暮乞为女道士,于弘觉寺玉林大师坐下薙度,法名寂静。

此件《十王妙忏》多用于超度六道亡灵,而“昭武元年春三月”正是吴三桂改元之初,天下初定而战乱又起,百姓罹难,此经施刻于陈圆圆出家的弘觉禅寺,又取用吴三桂初定的“昭武”年号,与陈圆圆是否有关虽已不可考知,但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之物,又是极其罕见的“昭武”刻本,其珍稀自不待言。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五十四

宋刻碛砂藏本

1册?黄麻纸?折装

存第五板至第十五板,每板五折,每折六行,行十七字,千字文编号“出”。字体爽利清秀,墨色厚润,折缝处有千字文号、版次,为典型南宋碛砂藏刻印风格。

据何梅《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碛砂藏的雕版历经宋元换代,除南宋初刻外,在元代尚有大规模续刻,而元刻板式、函号册次较宋刻印本则做了较大改动,市面流通者亦多为元代后印本,此宋刻宋印则极为罕见。

大威德陀罗尼经卷十七

宋刻碛砂藏本

1册麻纸折装

首尾一卷全,计十四板,每板五折,每折六行,行十七字,千字文编号“恃”,首版版心下有刻工“甫”,末附音释,音释用反切法。字体爽利清秀,墨色厚润,折缝处有千字文号、版次,为典型南宋碛砂藏刻印风格。

据何梅《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碛砂藏的雕版历经宋元换代,除南宋初刻外,在元代尚有大规模续刻,而元刻板式、函号册次较宋刻印本则做了较大改动,市面流通者亦多为元代后印本,此宋刻宋印则极为罕见。

增补评林西天竺藏板佛教源流高僧传宗八卷(明)杨丽泉辑

明崇祯元年()杨丽泉四知馆刻本

8册?竹纸?线装

半页十二行二十二字,白口,四周单边,单鱼尾,书眉刻评,卷端题“清源逸休道人许一德作卿甫诠辑,艺林四知馆居士丽泉杨金绣梓”。书名页刻“增像评林天竺国藏板/佛教源流高僧传宗/艺林四知馆杨丽泉绣梓。”

卷八末有“崇祯新岁春月艺林四知馆杨丽泉梓行”牌记,其“崇祯”二字系剜改后刻。

据考,杨氏四知馆刻书最早见明嘉靖本《丹溪心法附余》,又万历间《醒睡编》,此本字体亦是明嘉万间建刻风气。此书内容专记佛教高僧传略,全八卷,始释迦牟尼,止宋佛印禅师,总收录二百余人,每人均附绘像,全书总二百余图,足称大观。书无著录,极罕见,国内外公藏仅见香港中文大学藏一帙。

释迦如来历代事迹不分卷

清嘉庆十三年()和硕裕亲王裕丰刻本

4册?白纸线装

此书为清僧开慧隐居于湖山前,据乾隆镇国公永珊纂绘本刻印,全书分别从七十余部佛教典籍中辑录有关佛祖释迦如来自诞生、出家、修行、成道、说法至涅盘等故事,每则故事配图一幅,共收图二百八幅。版画线条流畅,镌刻精细,人物传神,衣纹飘逸,栩栩如生,是清代佛教版画杰作。

此本每册前后楠木书板,刻字填漆,正文前后护以洒金粉笺,开本阔大,初刻初印。卷首清乾隆癸丑年永珊《重绘释迦如来应化事迹缘起》、末镌“时/嘉庆岁次戊辰秋七月毂旦/和硕裕亲王裕丰敬刊”。

赵城金藏《般若波罗蜜多理...大曼荼罗义述》扉画

金刻本

1张?黄麻纸

此纸金藏残简存扉画约三之一,经文存六行,可见卷端大题“般若波罗蜜多理趣经大安乐不空三昧(真实)金刚菩萨等一十七圣大曼荼罗义述”,及“大兴善寺三藏阿目佉金刚依释略”题名。

据现存实物的考察,赵城金藏的扉画“释迦说法图”存世只一板,印本遗存极少,几乎全部为公家馆藏。市场出现的扉画多为补配或后刷。此件《金藏》扉画虽残缺,却仍是拍卖场上首次出现的金代原刻原印本奇珍。

又检得国家图书馆藏赵城金藏内“功”字帙同经一件,首残,按其字体与经文比对,此件残纸正是国图本所缺失的卷端及扉画部分。国图藏本自抗战至解放经历重重艰辛辗转入藏,至今已近百年,此件残纸流落在外,今日重现,让人不由感叹法宝因缘,冥冥中自有神佛护佑。

碑帖拓片

碑帖拓片亦是古籍板块大宗,随着金石学兴盛,拓片的艺术价值、学术价值正在重新受到审视。

沈曾植跋十七帖

明拓

1函1册?纸本?折装

钤印:馆圆明月室画浮云、静学斋图书印、魏生、嘉禾姚棣沈氏金石图史、灊庸、又神馆、海日楼、寐叟

此本系沈曾植旧藏明万历间吴廷辑刻余清斋刻帖本《十七帖》,并于册后长跋,黄纸擦拓,墨气甚佳。宋人魏泰所藏十七帖,俗称“缺十七行本十七帖”,据传原迹为唐人硬黄双钩本,即沈氏所谓“魏泰本墨迹”,在宋代已有刻帖行世。后被晚明吴廷刻入《余清斋法帖》。

此帖所钤“海日楼”、“寐叟”、“嘉禾姚埭沈氏金石图史”,皆沈氏藏印。沈曾植(-),字子培,号乙庵,晚年自号东轩、寐叟、姚埭老人,浙江嘉兴人,近代著名学者、书法家,嗜金石,精鉴赏,有《海日楼词》、《海日楼札丛》等。

罗复堪题三老碑

旧拓本

1张

钤印:陈氏金石、京口陈氏玉塔山房藏石、陈渭泉己未所得三老碑印记、南海潘氏藏,罗复堪,罗惇爰

出版:《西泠印社》社刊年第三期封底

展览:年春,西泠印社“汉三老碑五种并题跋观摩会”

是碑有“浙东第一名石”之称,咸丰二年出土于余姚客星山,年陈渭泉访得此碑,年由西泠印社先贤重金赎回,原碑现藏西泠印社。是碑拓本虽不稀见,但不少都将石花填没,此本拓工极精,陈渭泉、潘锡基旧藏,罗复堪长跋。

汉君车墨拓

清拓本

1张?纸本?

清光绪八年出土于山东潍坊,陈介祺以重金购得,后与《北魏曹望憘造像》同时流失海外,今藏法国巴黎博物馆。画像分二层,如武梁祠画像而稍大,刻画人物八、车一乘、马七匹,各段图像上方有签题五处,分刻“君车”、“铃下”、“门下小史”、“门下书佐”、“主簿”数字,内容镌刻无多但精彩绝伦,是传世汉画像之杰出代表。原石朱拓尚多,淡墨本精本少见。

赵烈文旧藏麻姑仙坛记中字本

明拓本

1轴?纸本?立轴

钤印:烈文之印、逸兴遄飞、宝宋室、第一无上希有、长生安乐赵烈文之印、能静居、天放楼、烈文印信、赵烈文所得三代以下吉金文字、宝宋室珍藏记、杨园田、朗庵、朗盦秘籍、尚容、得安审定

签条:中字麻姑仙坛记,人间希有之本,天放楼宝藏,林氏宝宋室珍藏。

颜真卿书《麻姑仙坛记》传世可见大中小三种,唯中字本流传最少。此本乾隆时在张若筠手,后入赵烈文天放楼,有其长跋两段并钤印十余次,并著录于《静能居日记》,近时又为台湾著名藏家林朗庵先生所得。此本同石所拓者,仅国家图书馆特藏部有一剪裱本,其他则未有所闻,又系清代原装旧裱,品相上佳。

其他

此专场体量甚大,篇幅所限,无法一一尽足,好之者可前往预展现场,一窥究竟。

随喜室集印初编齐白石篆

民国二十二年()钤印本

1夹2册?白纸?线装

此谱为谢健廷辑藏齐白石早年为友人谢虎生所制印集。书名页刊易均室署“随喜室集印/默斋先生属署/易忠籙”,次癸酉()十月默斋谢健廷题记,虎生既殁,其印尽为健廷所得。谱内收印蜕五十枚,一页一印,墨色板框右下镌“随喜室集印”字样。此谱为白石老人早期印风之参考。

民间之图像(LESIMAGESPOPULAIRESCHINOISES)

民国十五年()北京那世宝印刷局手工制作限量编号本

1册?纸本?平装

年,北京法商那世宝(Nachbour)印刷局手工制作第一版,限量编号部销售,另有20部非卖品,本拍品为编号第79部。

选用北京地区年画剪纸数十种(大多是杨柳青出品),每种张,粘贴于册内预留的空白处,背景配以生活实景图,中法文对照注释。内收30幅彩色木版年画(含6幅纸马),7幅彩色挂笺,39幅木刻墨线纸马,3幅石印年画,18幅木刻对联,完整无缺,状态良好。其所订制年画为“半印半画”,即先木版刷印墨线,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手工填绘。

既有版刻,又有手绘的色彩斑斓与工艺性,中国民间艺术的韵味浓郁,富于中国气派,结合西洋风格的橙黄绫镶边豪华图册,可谓精美至极。

那世宝(AlbertNachbaur-)德裔法国人。建筑师,报人、记者和出版商,在法国以新艺术建筑风格闻名。曾任甘雨胡同法文报馆馆主兼主笔等职位,年病故。

十竹斋书画谱

年朵云轩重梓明套印本

1箱8册?纸本?经折装

此种实木书箱特装纪念本《十竹斋书画谱》,为朵云轩库藏。此版《十竹斋书画谱》印本限量发行部,此为第7部。书箱以实木精制,镌梓「明刻本/十竹斋书画谱/朵云轩重梓」,内置册页八册,宋锦封面,中有洒金签条,橅印「十竹斋书画册」。

明版胡正言《十竹斋书画谱》为我国版画巅峰之作,拍品即据明代原版摹刊,摹、雕技术精绝,施墨艳美,依原式一图一咏,足可与明代原版相媲美,更丝毫不让于明末其他任何书画谱类版画。此85年版为朵云轩出版此书之最早版本,非90年版本可比。年获莱比锡国际图书艺术展最高奖。

清内府手绘龙纹蜡笺

清内府制

1轴8张?

此为清内府泥金手绘云龙纹粉蜡笺纸,共8张,7色,含黄绫原包首,保存极好。此类笺纸经填粉、施蜡、砑光等工序,最后以泥金、泥银绘出图案。内府多用于宫廷殿阁写宜春帖子、诗词,及补壁用,亦可作书画卷轴引首或装饰室内屏风等。泥金、泥银绘图多出于苏州织造署或北京京西如意馆御用画师之手。

手绘宫绢带包首

清内府制

5张?绢本

绢为五色,红黄蓝白紫,分别以云蝠为地色,再绘龙凤纹,八宝纹,蝙蝠纹。宫绢地色纯正鲜艳,彩绘图案色彩亮丽,纹饰精美。为乾隆时期宫廷御用绢之代表,保存至今,实属难得。

此外,“琳琅——重要中国书画及古籍夜场”中,Lot“天禄琳琅旧藏国语二十一卷(三国吴)韦昭注”、Lot“清乾隆《御题耕织图》”、Lot“少微通鉴节要五十卷外纪四卷”亦是殊为可珍。

天禄琳琅旧藏国语二十一卷(三国吴)韦昭注

清乾隆《御题耕织图》开化纸

少微通鉴节要五十卷外纪四卷

▲同古堂坚持原创

感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semeia.com/wmpf/75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