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429412.html
古诗词是中华文明发展中非常璀璨的组成部分。其创作繁荣、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流派众多、体质齐备。而在诸多诗体中,七言律诗又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体之一。它起源于南北朝,在有唐一代迅速发展,成为与古诗、绝句并立对峙的重要诗体。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为大家简单介绍了七律的起源及发展历程,今天的文章中,我们则顺着上次七律发展的脉络,继续来探寻七律中特有的宫廷之美、山河之美和赠寄之美吧!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应制诗的印象不好,认为应制诗都是为唱酬或歌功颂德而作,缺乏真情实感与,难以创作出好的作品。事实上,应制诗在内容上虽确多歌功颂德,审美也多放在宫廷内苑,但这其中依然不乏一些优秀的作品,生动地反映出泱泱大唐的君臣际会和当时的重大国事活动盛况,彰显着文学和史料的双重价值。
我们知道,七律的诞生伊始,主要也是围绕应制之作进行的,沈佺期和宋之问两位就是其中的代言人,此外,苏颋、崔日用、杜审言、李峤等人也都为七律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其时五言律诗趋于定型,沈、宋等人将五言律诗的粘对之法应用于同类七言体诗歌,完成了七言律诗体式的定型。
宋之问
作为当时的宫廷诗人,这批诗人常常游宴于宫苑别业,他们见惯了宫廷之美。透过他们留下的这些诗作,我们从中亦可窥见泱泱大唐的盛貌:
主家山第早春归,御辇春游绕翠微。
买地铺金曾作埒,寻河取石旧支机。
云间树色千花满,竹里泉声百道飞。
自有神仙鸣凤曲,并将歌舞报恩晖。
——沈佺期《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东望望春春可怜,更逢晴日柳含烟。
宫中下见南山尽,城上平临北斗悬。
细草遍承回辇处,轻花微落奉觞前。
宸游对此欢无极,鸟哢声声入管弦。
——苏颋《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
毗陵震泽九州通,士女欢娱万国同。
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
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
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长日久属年丰。
——杜审言《大酺》
这些宫廷诗人的作品,不仅初步奠定七律的体制,也影响到七律形成初期阶段的应用功能及创作特色,为七律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之后的盛唐,宫廷环境中的应制、应教、献赠、酬和等,仍是七律的重要运用功能。值得一说的是,七律诗在发展过程中碰上了王维这样一位诗中巨咖。提及王维的诗,许多人可能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些景象是这样清幽,这样与世无争,像极了一幅幅清美氤氲的水墨风景画,不与世俗同流。连同诗人王维在我们心中,也成了“佛系青年”的代表(刚好,他的绰号可不就是“诗佛”嘛)。
“诗佛”王维
但事实上,一向颇有禅意的王维,官也做得不小,甚至列宰辅之位。他笔下的宫廷应制诗,亦是颇见功力,尤其是他的七律,成为其作品中颇能折射盛唐气象的部分。试欣赏一下:
“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作》
雍容伟丽,造语堂皇,虽和诗不和韵,然别有一番意味。
“帝子远辞丹凤阙,天书遥借翠微宫。
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
林下水声喧语笑,岩间树色隐房栊。
仙家未必能胜此,何事吹笙向碧空。”
——王维《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
虽是写应制诗,也能清新俊逸,纤尘不染,展现出了良好的绘画功底。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
——王维《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寥寥数语写唐玄宗阁道出游,然笔势雄浑,色彩明丽,结构圆熟,尽显唐朝的盛大气象,俨然一副“立体效果”的长安春雨图。此诗历来被后人奉为应制七律中的楷模,“诗佛”之名可见不虚。
《开元盛世》图
总的来看,开元、天宝时期,七律保持了其在宫廷雅颂方面的应用传统,但较之武后、中宗时期的多次大规模群体唱和,盛唐七律的群体规模性又有所弱化。天宝年间,朝中已乏能引领文坛的核心人物。开元年间,围绕着饯送张说巡边、千秋节宴、集贤院学士赐宴等事件展开的大型唱和活动,又是集中在五排的写作。故而,七律在宫廷创作中的活跃程度,其实已经渐渐地消减下去。
虽然七律自诞生之初便具有极强的应制性质,但是随着历史的推进和诗体的不断成熟,七律已经不再仅仅被局限于华美的宫苑中,而是逐渐地被应用于更多的方面。其中,歌颂祖国山河壮美、景致迷人便成为了一个主要方向。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的视线从富丽堂皇的宫廷中解放出来,开始注意到我国的名胜古迹,以至一草一木,从而留下了无数动人的写景名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的《黄鹤楼》应该算是诗史上呼声非常高的一首七律了,南宋的严羽就曾在他的《沧浪诗话》中大力褒扬:“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直接将其推上了“唐七律第一的宝座”。就连李白面对崔颢的这首题诗,都不觉汗颜:“眼前好景说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黄鹤楼胜景
这首诗的艺术水平是毋庸置疑的。当然有意思的是,从律诗的角度看,这首诗的颔联并不对偶。这是因为律诗在老杜之前尚未完全成熟,偶尔还会有些不合规矩之处,不过在老杜之后规矩就彻底严格了起来。
再试看其它几首吟咏河山名迹之美的七律: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傍名利客,无如此处学长生。”
——唐崔颢《行经华阴》
蜀王望蜀旧台前,九日分明见一川。
北料乡关方自此,南辞城郭复依然。
青松系马攒岩畔,黄菊留人籍道边。
自昔登临湮灭尽,独闻忠孝两能传。
——唐苏颋《九月九日望蜀台》
县城南面汉江流,江涨开成南雍州。
才子乘春来骋望,群公暇日坐销忧。
楼台晚映青山郭,罗绮晴骄绿水洲。
向夕波摇明月动,更疑神女弄珠游。
——唐孟浩然《登安阳城楼》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唐卢纶《长安春望》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千里江山
这时候的诗人,虽然发现了七律更广的应用面,但这种诗歌体裁相较于其它仍旧显得冷门。及至老杜,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老杜的横空出世,不仅在声律上把七言律诗推向了一个巅峰,更重要的是他大大拓宽了这种诗歌形式所能涵盖的可能性。心怀天下的老杜,看山山美,看水水美,万里登临,常怀家国之悲。就这样,写景诗在他的七律中,赋予了更为深厚的情怀:
被《庆余年》里“玩坏”了的那首著名的《登高》,就是老杜写景抒情七律中的佼佼者,更是被杨伦直接赞为“杜集七言律第一”: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除了这首“七律中的战斗机”之外,老杜这种类型的作品还有很多,都还挺值得称道的: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唐杜甫《登楼》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墙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唐杜甫《秋兴》其六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唐杜甫《野望》
“城尖径昃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
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
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唐杜甫《白帝城最高楼》
“诗圣”杜甫
老杜之后,七言律诗的题材内容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拓宽。这一类即景抒情的作品,也成为七律中相当具有代表性的部分。
在写景抒情题材的七律数目不断增长的同时,与之齐头并进的,是七律中的赠寄题材。随着宫廷应制七律的活跃程度降低,中下层的普通文人却越来越爱在平常的社交生活中运用这种体裁。以七言律诗干谒、送别、寄赠、酬答,成为泱泱大唐十分常见的现象。
举例说明,李颀、杜甫、钱起等在天宝时期往来京洛,谋求仕途,皆作有七律请求在位者援引。如钱起天宝初年于长安求仕之时就作有《阙下赠裴舍人》,自陈未遇的处境:
“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李颀约天宝四载罢新乡尉,赋闲在家,也有七律《寄司勋卢员外》寄与时任司勋员外郎的卢象,求其推荐:
“流澌腊月下河阳,草色新年发建章。
秦地立春传太史,汉宫题柱忆仙郎。
归鸿欲度千门雪,侍女新添五夜香。
早晚荐雄文似者,故人今已赋长杨。”
杜甫天宝十三载赠诗与哥舒翰幕中判官田梁丘(《赠田九判官》),称赞其善于发掘人才,希望得到他的赏识和推荐:
“崆峒使节上青霄,河陇降王款圣朝。
宛马总肥春苜蓿,将军只数汉嫖姚。
陈留阮瑀谁争长,京兆田郎早见招。
麾下赖君才并入,独能无意向渔樵。”
在仕途之外的场合,诗人送别、寄赠或与朋友唱和,也时不时地来首七律。例如,开元时期,苏颋送裴耀卿赴河南府士曹参军任,就作有《景龙观送裴士曹》:
“昔日尝闻公主第,今时变作列仙家。
池傍坐客穿丛筱,树下游人扫落花。
雨雪长疑向函谷,山泉直似到流沙。
君还洛邑分明记,此处同来阅岁华。”
张说在岳州有《同赵侍御巴陵早春作》:
“江上春来早可观,巧将春物妒馀寒。
水苔共绕留乌石,花鸟争开斗鸭栏。
佩胜芳辰日渐暖,然灯美夜月初圆。
意随北雁云飞去,直待南州蕙草残。”
天宝时期,王维隐居辋川期间,与裴迪往来唱和,有七律《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裴迪亦作有《春日与王右丞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
——唐王维《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
——唐裴迪《春日与王右丞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我们非常熟悉的,大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也正是他和老友白居易的唱和之作: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再看一下白居易前面的那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可见,七言律诗在文人的交往生活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且不乏佳作。而这些写给友人的赠寄之作,也和其它风格各异的题材共同创造了七律的繁荣局面。
古代的知音人
七言律诗由发展至繁盛过程中的三种主要题材我们就介绍到这里了。最后,我们仍附一些七律的名诗佳句,谨祝书友冬日安乐,冻手冻脚的季节也要诗书不废哦!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唐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唐卢纶《晚次鄂州》
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
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
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
——唐薛逢《宫词》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唐韩愈《答张十一功曹》
益戆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
当时物议朱云小,后代声华白日悬。
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
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唐杜牧《商山富水驿》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唐李益《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耳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宋梅尧臣《东溪》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宋欧阳修《村行》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宋苏轼《有美堂暴雨》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宋王安石《葛溪驿》
断墙着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
剩欲出门追语笑,却嫌归鬓著尘沙。
风翻蛛网开三面,雷动蜂窠趁两衙。
屡失南邻春事约,只今容有未开花。
——宋陈师道《春怀示邻里》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宋黄庭坚《登快阁》
中表檀奴识面初,第三桥畔记新居。
流黄看织回肠锦,飞白教临弱腕书。
漫托私心缄豆蔻,惯传隐语笑芙蕖。
锦江直在青天上,盼断流头尺鲤鱼。
——清黄景仁《绮怀》
完
声明:本文转自本心书法APP,文章为原创作品,版权归本心书法官方所有,严禁其他媒体以任何形式转载,一经发现侵权行为,将追究法律责任。下期预告:
下一期文章将为您带来
“中华书脉?“不太有风度”的魏晋风度:王凝之”
本心书法APP将同步发表
欢迎前来赏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