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攀枝花天保工程20年成效显著

你知道攀枝花是如何从满眼荒山变成国家森林城市的吗?

为此,攀枝花做了哪些事情

听小编来摆一哈

 攀枝花,这是一座以花命名的国家森林城市,是国家“天保工程”(即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发源地。

  攀枝花,曾因国家建设需要,大量砍伐木材,水土流失加剧,金沙江两岸荒山触目惊心。

  作为长江上游的老三线矿产资源利用城市,攀枝花如何强化长江上游水土涵养,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如何利用禀赋天赐的自然资源,实现生态惠民和城市转型发展?近二十年来,种种棘手的问题让攀枝花不得不一次次重新面对。

把“森老虎”请下山,“赶漂人”变“造林人”

  上世纪60年代,国家开展“三线”建设,攀枝花及上游地区大量木材被采伐,“赶漂人”要把木头从河里漂运到全国各地。当时,攀枝花为国家累计贡献了万立方米木材。

  何谓“赶漂人”?用四川省林业厅天保中心主任黎治福的话说,因没有公路,交通不畅,采伐后的木头只有放在水里,扎成木伐,通过河水漂运到宜宾、武汉等地。如果木头漂到河边被什么东西挡住了,这些职工就要把木头“赶”回河中间去,因此被称为“赶漂人”。

长江造林局天保工程实施之前三堆子原貌

为响应国家号召,年8月23日,四川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决定》(川府发〔〕58号),攀枝花市、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乐山市、雅安市在全国率先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从此,攀枝花率先在全国打响了声势浩大的天然林资源保卫战,明确指出,各县(区)、森工企业全部停止天然林采伐。

年10月,经四川省林业厅批准,四川省雅砻江木材水运局增挂“四川省长江造林局”牌子,“雅砻江赶漂人”从此转身变为“长江造林人”,成为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主力军。

“一棵树一顶帽”,“军令状”下的三堆子样板林改造

“这个地方叫三堆子,以前是石块裸露的荒山,现在都是绿水青山了。”

远望着满眼绿色的地带,记者带着好奇听林业人员激动地讲述着属于这里的传奇故事。

三堆子,之所以说它传奇,是有缘由的。

长江造林局三堆子样板林植树

  年初,四川省长江造林局攀枝花分局主动请缨,决定在三堆子这片具有特殊意义的荒山上,打造样板示范林,并立下“两桥之间,左岸领先,三年见效,百折不挠”的军令状。

  长江造林局给自己定下准则:“一棵树一顶帽”。何谓“一棵树一顶帽”?长江造林局攀枝花分局党委书记彭建刚解释道,就是不能砍一棵树,只要有一棵树被砍,所有分管领导的“乌纱帽”就得被摘。

  怎样才能保住“乌纱帽”?这是让长江造林局头疼的事。为了杜绝此事的发生,他们下了狠招。四川省林业厅天保中心副主任陈学军介绍,当时全省各地采取了“封锯(斧)、封路、封山、封厂、封市”等措施,这样一来,没有交通运输,没有市场买卖,谁还冒着被惩罚的危险偷偷砍树?尽管这样对长远来说是不利的,但当时形势所逼,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

  从此,三堆子山坡上随处可见身着“长江造林”工作服、挥舞着锄头铁锹的身影。近千名职工从“赶漂人”变成了造林人。

  “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就是对当时护林员的真实写照。

  这群人,就是“长江造林人”!

  “钢钎、铁锹、十字镐、水壶、干粮、草帽”,这‘六件宝’缺一不可”,长江造林局攀枝花分局护林员张体健回忆起当年上山造林的场景,深有感触地说,他当时是一个“赶漂人”,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成了造林人、护林员,不仅栽树,还要护林。

  “那时候,大家早上6点出发,带好造林工具,抢时间完成每天给的任务,等雨季来临前,把小树苗栽好。”一位50多岁模样的长江造林局护林员说。

  攀枝花干热河谷主要分布在金沙江、雅砻江两岸,这里海拔米以上,全年无雨干旱期长达8个月之久,夏季最高地表温度可达70摄氏度,具有干旱少雨、土层瘠薄等特点,这里造林被称为世界性难题。

  三堆子是一座非常陡的山坡,荒草丛生,乱石飞滚,然而,他们还要把树苗背上山,踩着石块在石头缝里挖坑、栽树,随时都有摔下山的危险。为了要提前完成任务,每天要干十多个小时的活。

  “有时还有毛虫爬到身上,不好弄,只能隔着衣服去挠。”护林员张体健说,有一回,一位职工栽树时不小心从70多米的山上摔下去,周身严重受伤,直到现在每逢雨天就浑身疼。

长江造林局职工背苗上山

  面对种种困难,他们还是要种树。当记者问他为什么时,他只说了一句,“我们就想让‘天更蓝,水更绿,山更青’,这就是我们林业人的梦想。”

  历时两年的艰辛,长江造林局攀枝花分局提前完成市区视野区四万亩生态治理绿化造林任务。

  在三堆子,造林是重要的,护林更是重中之重。“因攀枝花干热河谷的独特气候,森林火险是易发之地。”攀枝花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李静说。

  让护林员张体健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年的清明节。他说,那天傍晚七点钟,他们刚完成支援仁和区扑火任务的攀枝花分局打火队,还未及时卸下装备,又接到三堆子样板林发生火警的紧急电话。火情就是命令,队员们身背几十斤重的灭火器材,沿着陡峭的山坡,跋涉在种植的剑麻和五色梅之中,每前进一步都有可能划伤皮肤。

  “荒草燃得快,手上、脸上都烧成了水泡,那只是普遍现象。打火时有摔下去的职工,还有的烧成了重伤。”他说,那晚把火打完了,水也没了,干粮也没了,天也变黑了,只有等天亮了才下山去。

  年,总面积亩的“三堆子样板林”成果初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展现在世人面前。树影婆娑、碧波如潮,半山腰上“长江造林”四个洁白的大字,犹如白玉一般镶嵌在碧绿的树丛中,仿佛在向人们讲述长江造林人一个个征服干热河谷的动人故事。

  年11月7日,时任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雷加富在三堆子样板林视察时,走在郁闭成林的绿荫小道上,深有感触地说,“干热河谷造林的神话在这里变成了现实”。

国家林业局天保办总工程师闫光锋带队考察普威林业局管护站。新华网郭香玉摄

  国家林业局天保办总工程师闫光锋认为,在三堆子、马坎等山区造林,在石头缝里挖坑、种树,还要把树栽活,让树涵养水源,的的确确是不易的。造林不易,造林人更是不易,在全国而言,有许许多多默默无闻的林业人在做着造福人民的事。这些年来,国家在地方财政中对林业投入力度非常大,为林业人员也做了财政补贴。

  “三堆子样板林的成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极大地鼓舞了长江造林人的斗志。”四川省林业厅天保中心主任黎治福表示,在天保工程一期,从年至年,全省累计完成投资.81亿元,累计完成公益林建设.73万亩。年,全省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亿元。

  据监测,截至年底,全省5万多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输入长江的泥沙降低了46%;工程区森林减少土壤侵蚀量万吨,涵养水源量亿吨,固定碳量亿吨;提供保育土壤、涵养水源、固碳制氧、净化大气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森林游憩等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总计1.4万亿元。

来源:四川观察

编辑:胡德梅

曾经有一个超帅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semeia.com/wmxj/63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