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应注意什么 http://pf.39.net/bdfyy/bdfhl/181122/6662795.html河北明思
大爱?奉献?成就
河北明思┃基础教育领航者
专题16诗歌鉴赏(三)例(·四川达州)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2题。
①洮(táo)河:水名,在今甘肃,流入黄河。
1.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说过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结合《雁门太守行》全诗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
示例: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带着半卷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郁闷低沉。
本题考查描述诗歌画面的能力。答题要点:用自己的话描述《雁门太守行》前三联所展现的画面,要抓住景物和色彩,结合主题和氛围,合理想象,运用细腻的语言描绘,突出色彩性。示范: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
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2.两首诗歌都运用了侧面描写,请任选其中一首作简要分析。
示例一:诗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示例二: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意近即可)
本题考查侧面描写的赏析能力。《雁门太守行》第二联运用侧面描写,这里不直接写战争的交战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入手,上句用“角声满天”侧面烘托交战的激烈,下句用“凝夜紫”侧面写出流血之多,伤亡之大,
战争指残酷,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第三联运用了侧面描写,这里的“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用这样一个细节,一方面写出了风势很大,卷起红旗是为了便于行军。另一方面则写出将士们高度戒备,突出了战事的紧张态势。《从军行》整首诗都运用了侧面描写,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暗示战争的激烈。“红旗半卷”侧面写出了将士们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不直接写战争的场面,而是写战争的阶段结果,侧面描写战争态势发展。戏剧性更强烈,更有吸引力,引发读者的无限遐想。据此概括回答即可。
《雁门太守行》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从军行(其五)》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夜在洮河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才还在交战,现在就传来俘获敌军首领的消息。
例(·山东临沂)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两诗都写夜间“闻笛”,都抒发思乡之情,但写法上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春夜洛城闻笛》运用想象和夸张,突出笛声的无处不在,借抒发离情别绪的《折杨柳》表达思乡之情。《夜上受降城闻笛》含蓄蕴藉,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借夜风中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抒发征人思乡之情。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写作手法的能力。《春夜洛城闻笛》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笛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是运用了想象和夸张的手法。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夜上受降城闻笛》景中寓情,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这首诗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含蓄地道出征人思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例(·辽宁沈阳)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文题。
①楼兰:汉代西域国名,此指楼兰国王。据《汉书·傅介子传》记载,西汉昭帝时,楼兰国王屡次截杀通西域的汉使,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刺杀了楼兰国王。
1.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雁门太守行》中“角声满天秋色里”从听觉角度表现战争的规模,“塞上燕脂凝夜紫”从视觉角度表现战争的惨烈。
B.《塞下曲》首联写五月的天山有“雪”无“花”,寒气逼人,极力渲染边塞的严寒景象,突出环境的艰苦。
C.两首诗均用字考究,《雁门太守行》中“卷”字写出乘夜奔袭之状;《塞下曲》中“抱”字描绘将士们夜间休息时悠闲之态。
D.两首诗都运用典故,《雁门太守行》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塞下曲》表现了将士们甘愿身赴疆场、为国立功的慷慨豪情。
C
本题考查理解辨析诗歌内容的能力。其中,C项表述有误。“抱”字描绘的是士卒夜间警备、紧张的情况。故选C。
《雁门太守行》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塞下曲》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诗歌中常见考查题型及解题指导
(一)“描绘画面”考点解题指导:
①这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画面)?②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两句诗呈现的画面。③这首诗呈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发挥想象将它描绘出来。
①找意象:从诗中找出描写的具体事物或景物。②析特点:分析景物(或事物)特点,能用恰当的词语加以概括。应记住常见的表现意境的词语,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清……。③绘画面:紧扣诗句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写出来,一定要突出意象的特点。
找出景物(或事物)+概括其特点+描写画面
(1)抓住关键词语再现形象,这些关键词语通常是名词和它的修饰词,也就是意象和特征。(2)诗歌语言是凝练的、含蓄的、富有跳跃性的,诗人也往往只撷取生活中美丽的“碎片”加工成诗,因而要再现诗歌形象,就要作必要的补充和调整。(3)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同时根据字面意思联想诗人深层情感,将景与情统一起来。理解诗句之后,还要对诗句所营造的意境进行分析。所谓意境,是指将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综合起来构建的
(二)“重点词句赏析”考点解题指导:
①赏析诗句中某个字的表达效果;②某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③请赏析诗歌的XX句。
①解答“炼字”题,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写作手法,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等几方面来品味赏析用词的妙处。答题时首先解释字词在句中的字面义和引申义,其次分析在诗中你认为妙在何处,最后点出表达了什么感情、烘托了怎样的意境、传达了什么思想。②赏析名句,既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