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朝”是旧历新年第一天
又称“元日”、“元旦”、“正日”、“春节”
据《汉书·孔光传》云:“岁之朝,曰‘三朝’”。颜师古注:“年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
岁朝图题材是中国宋代皇宫中开始兴起的一个绘画题材,主要是从宋徽宗时特别流行,采用的画法也是写生画法,形象逼真,内容也是冬天不易看到的花卉、树木为主,意思是春天很快到了,增加节日气氛。直到明清时才有所变化,人们将佛教的五件供器(蜡台、香炉等)画在画中,主要的是画花卉为主,旁边有五供器中的一件即可,如意大利籍画家郎士宁画的岁朝图也是花瓶和花卉,只是到齐白石的笔下才从皇宫中走入平民化,画中加入了鞭炮、茶壶等,都是表示大年新春到的意思。
《岁朝图》是节日信仰民俗所催生和滋养的艺术之“花”,留存着节序和年俗方面的文化信息。广义的《岁朝图》除了有绘画和木版画外,还有以缂丝、陶瓷、屏风等艺术形式出现。
缂丝岁朝图
作为岁朝应景之作,人们在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之时,以绘画的方式勾画新的生活愿景,慰藉心灵。《岁朝图》的意象构成元素包括神祇人物、山珍蔬果、文房清玩,以及其他一些宜于表达年俗吉祥寓意的物象。简单的《岁朝图》仅一花一瓶,复杂的则多至十余种物象,甚至有年节生活场景的描绘,一些看似寻常的物象,在特定文化情境的烛照下被赋予俗信的功能和文化内蕴。
《岁朝图》中的部分诗句和画跋,多给人以积极的文化联想。《岁朝图》自宋代出现以来,就作为岁朝民俗的一种载体和祥物,它也是认知中华民族传统节俗文化心理的一个“媒介”,其中所潜含的隐秘文化信息尤为值得深入探究。
北宋赵昌《岁朝图》:现存最早宋代“岁朝图”
赵昌《岁朝图》以实地写生的构图,画湖石、立石两座,前后茂密地穿插了茶花、长春、水仙及梅花,勾线一丝不苟,硃砂、胭脂、白粉的花色,石绿填叶,而以石青衬底,构图整肃,色彩明艳,极其富丽堂皇,正适合宫廷挂壁。图左有“臣昌”款。
宋董祥《岁朝图》
董祥《岁朝图》绘一花盆,栽灵芝两株,旁一花瓶,插松、梅、茶花,案上还有百合两颗。画上有明代娄坚题词:“写生惟花草最难,而瓶花更难。盖生动之气,全在枝叶掩映,横斜欹侧,乃能尽其天然之妙。而瓶花则既无根柢,又乏照应,欲以杂卉相骈而如出一手,非深明偏反之态者不能下一笔。……”而董祥以一个宫廷画师,却在其晚年选择纸本、水墨来描画《岁朝图》,真深悟化工造物之妙者矣。
宋李嵩《花蓝》
明仇英水仙图
朱耷《瓶菊图》
一、岁首之日祈福迎祥的文化意蕴
迎新是《岁朝图》首要的文化主题和民俗功能。
在传统的民俗心理和文化观念中,岁朝正是迎春纳福的最佳时机。
古代文献有许多元日节庆的记录,例如,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六“正月”载:“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小民虽贫者,亦须新洁衣服,把酒相酬尔。”在普天同庆、举国欢腾的岁首之日,悬挂以迎春接福为旨趣的《岁朝图》,更能够装点祥瑞、喜庆的新年气氛。相传对联滥觞于五代后蜀帝王孟昶在桃符上题写“新年纳余兴,佳节号长春”的诗句,这为年俗文化注入新的内容。
接福是《岁朝图》又一个重要的民俗文化主题。
据《长物志》卷五的“悬画月令”记载:“岁朝,宜宋画福神及古名贤像。”直接点画出宋代岁朝“接福神”的风俗,明代以后《岁朝图》“接福”的主要象征性意象是“蝙蝠”。
明宪宗朱见深的《岁朝佳兆图》上有手执如意的钟馗和双手托盘的小鬼,盘中盛放的柏枝、柿子和如意一起构成“百(柏)事(柿)如意”喻意,画的左上方飞舞的蝙蝠,可视为“福来”和“福从天降”的“佳兆”象征。画中题写带有祈年的诗句:“一脉春回暖气随,风云万里值明时。图画今日来佳兆,如意年年百事宜。”诗与画虽是出自帝王之手,但反映的却是国人岁朝迎新、接福的共同愿望。
明代以前,悬挂钟馗像是年节时一项重要的风俗活动,用以驱鬼辟邪,至明清之交此风俗才渐渐移向端午,所以这幅“岁朝佳兆图”可以看作是一幅祈祥祝福的宫廷年画。此图作于成化十七年(48年),画法老练,衣纹的勾描顿挫有力,人物的造型生动夸张,显示了这位皇帝画家的娴熟技能。
《岁朝图》中的“喜鹊登梅”是岁首“吉兆”的喻征。
白石先生年创作的一幅有梅花和鞭炮等元素构成的岁朝绘画就直接题画名为《新喜》。梅作为岁时节物,还隐含有报春的文化讯息,易于引发的生机和希望。另外,梅的吉祥意义还在于人们以梅花五片花瓣喻指“五福”,更能见出梅用于《岁朝图》的吉祥寓意和报春征象。
齐白石岁朝图
《岁朝图》中瓶和瓶花是反复出现的构成元素,用于祝愿一年的平安幸福。瓶子的意象主要是取其“瓶”与“平”谐音,并与其它物象一起表达吉祥寓意,如瓶插牡丹喻“平安富贵”;瓶子、鹌鹑和如意组合,象征“平安如意”;瓶和戟、荔枝组合,象征“平安吉利”和“大吉大利”;瓶插三支戟(有的加置一个笙),表示“平升三级”。《岁朝图》还有条屏形式,在瓶中插上象征四季的花卉,喻意“四季平安”、“岁岁平安”。赵之谦年创作的《岁岁平安图》题写:“岁岁平安,富贵神仙,百事吉祥,宰相十年。”更是把平安、富贵之想寓于画图之中。丰子恺先生创作的《岁朝图》上题写:“花满瓶,酒满樽,预报明年再跃进。”作品融入了鲜明的时代意识和政治文化色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祝寿图》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与发展。传为南宋李嵩的《岁朝图》生动地描绘了新年访友等方面的生活场景。明人姚文瀚的《岁朝欢庆图》和袁尚统的《岁朝围炉图》、《迎春图》等,都是年俗活动中亲友交游、阖家欢聚的真实“记录”,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齐白石岁朝图
丰子恺置酒庆岁图
二、岁朝时节的趋吉、免祸和求全意识
在人们的生存意愿中,平安应是首要和根本的需求。《岁朝图》中同样有求吉祈福和祓除不祥多重文化心理的存在。爆竹和大红灯笼在《岁朝图》里是一种极具民俗特征的“符号”。爆竹用于年节主要在于它逐厉、驱魅、辟疫的俗信功能。直到今天,我国民间仍然流传着爆竹驱“年”的传说,这种带有远古巫风孑遗的余绪,突出和强化了年节与鞭炮的民俗功用与特殊关系。“(元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岁朝图》中的爆竹和瓶、鹌鹑等一起表示“竹报平安”。另外,《大易辑说》释红色时曰:“为大赤,纯阳之正色也。”在我国传统的民俗观念中红色被赋予了辟邪、镇祟的神秘功能,并衍生出“朱锁五色”之说。《岁朝图》中鞭炮和灯笼,还有辟阴接阳、迎春纳祥的文化含义。
齐白石92岁时岁朝图
《岁朝图》中还有鸡或玩具鸡的形象。民俗艺术中,鸡与“吉”谐音,被视为吉祥之物。而作为俗信中的镇物,公鸡被赋予了神性和神力,发挥着守门、除凶、却阴的神秘功能。这与远古岁朝习俗有渊源关系。古代元日节俗文献中,就有不少“贴画鸡户上”的记录,如:
“正月一日,正三元之日也。……贴画鸡户上,或斫镂五采及土鸡于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
《岁朝图》的鸡形象,大多仍在沿用古代民俗中鸡辟阴接阳的文化功用。另外,传统花鸟画中的鸡图像,往往被赋予“五德”(文、武、勇、仁、信)的观念,在文人笔下的《岁朝图》中“鸡”,往往还寓涵以“鸡德比附人德”之意;而以公鸡的鸡冠与鸡冠花的组合表达“官上加官”的祝愿。总之,《岁朝图》中的爆竹和鸡意象,都带有设镇功能与神秘色彩,透露出人们在新旧交接时令所做的辟邪、求吉方面的观念性“设防”。
陈大羽岁朝图
《岁朝图》中酒具的出现,隐喻酒的“在场”,这里的酒主要是指“椒花酒”、“柏叶酒”、“屠苏酒”之类的节令风物,皆与元日饮酒除阴、驱瘟的习俗有关。宗懔《荆楚岁时记》也有“椒柏酒”的记载:“是日进椒柏酒,饮桃汤,服却鬼元。”陈元靓《岁时广记》(五)引《风土记》:“正元日俗人拜寿。上五辛盘,松柏颂,椒花酒。”赵彦卫《云麓漫钞》(八)记述:“正月旦日,世俗皆饮屠苏酒。”透露的正是岁朝饮“椒花酒”、“椒柏酒”消灾去病,益寿延年方面的民俗信息。另外,唐诗中也有皇家岁朝赐柏叶酒习俗的描写,都突出其节物的性质。酒是雅集和宴饮中必备的助兴之物,也是生活富足的一个标识,但是,在《岁朝图》出现的“椒柏酒”等酒,还与新旧交替之际驱祟、除阴的年俗信仰有密切关联,隐含有神秘的文化气息。
《岁朝赏梅图》题识:竹影清娟松影健,红梅点点缀平安,岁朝春意浓如酒,赢得华堂醉一回。大年三十的子时是一年之始。清代皇帝要在这新年、新月、新日、新时饮屠苏酒,举行开笔仪式。开笔式的地点在皇帝处理政务的养心殿东暖阁的明窗。子时快到的时候,皇帝便来到养心殿东暖阁明窗前坐,亲手点燃“玉烛长调”,亲手把屠苏酒倒入金瓯永固杯,手握万年青笔,书写下新年的第一笔。一般都是“天下太平”、“风调雨顺”等吉祥语。然后双手捧起“金瓯永固”杯饮屠苏酒。金瓯,象征国家政权;永固,取政权永远巩固之意。
心情好的时候,皇帝还会在“开笔式”上画上几笔。对自己的书画颇为得意的乾隆皇帝尤其喜欢作画。这便有了收藏在清宫的数十幅御笔“岁朝图”。“岁朝图”的构图都比较简单。有画柿子的,寓意“事事如意”;画着宝瓶的,寓意平安;还有一幅画着钟馗,钟馗的头上方勾画着一只蝙蝠,钟馗抬着眼,正好能看见蝙蝠,据说寓意“福在眼前”。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乾隆皇帝的《岁朝图》(同风)中有春幡形象。在古代民俗信仰中,春幡有迎春、接阳、镇祟之功用。宋人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五)中引《皇朝岁时杂记》云:“元旦以鸦青纸或青绢剪四十九幡。或以家长年龄戴之,或贴于门楣。”陶思炎先生认为:“(元日)门楣上挂幡有邀神守护门户,呵退鬼祟的旨意。”清代之后,春幡在《岁朝图》中就很少出现。
弘历御笔丁亥岁朝图
弘历御笔辛丑岁朝图
图绘瓶与各色花,画风工丽。诗塘上题“同豫”二字。是年乾隆70岁。
乾隆御笔甲申岁朝图
图中绘有瓶、梅、水仙、萝卜、松柏、灵芝、盆景,画风工丽。诗塘上题“开韶”二字。是年弘历53岁。
乾隆三十四年(年)岁朝图
新中国成立后,《岁朝图》中宗教信仰的成分日趋淡化,但是它依然和其他节俗艺术形式一起烘托着春节祥瑞、太平的节日气氛。
朱屺瞻岁朝清供图
三、志喜兆丰的生活愿景
在《岁朝图》中,画家们把日常生活中带有实用性的物象“移入”画图,如芋头、生姜、萝卜、白菜、蘑菇、青蒜、山笋、菱角、稻谷、鱼等常见宜食的山肴野蔌、蔬果厨珍。但这些物象又受制于民俗文化背景,不能以时序、地域做简单判断。蔬果和其他食物一起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岁朝图》中,蔬果常作为年成丰收的喻体。这种明显带有实用性和功利性的祈愿是世俗心态的真切流露,体现着人们对祈年得稔的功能追求。“蔬果半年粮”,在生产力低下和食物匮乏的年代,“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往往就成了那些经历过饥馑岁月之人的生活愿景和热切企盼,《岁朝图》所展现的丰年喻象正是“民以食为天”观念影响和催发下的“产物”。以这类绘画中的芋头为例,明人文震亨说:“则御穷一策,芋头称首。”芋头是过去平民冬日果腹的主要食物,林洪的《山家清供图》中的《居山人》诗:“深夜一炉火,浑家团圆坐。芋头时正熟,天子不如吾。”短短的20字勾画出某个冬夜,山家围炉煨芋的偶遇和即景式画面,折射出深谙生活至味的诗人温厚而深挚的现实感怀,弥漫着浓浓的文化情思,也很贴合民众丰年乐岁的心理。
正旦之日,悬挂着图写太平之象的《岁朝图》,祈祝全家平安,五谷丰登,这些朴素的愿望和对富足生活的诉求,也符合农耕文化的农本价值取向。在吴昌硕、齐白石等人的《岁朝图》中,山珍、蔬果被艺术化、审美化了,画风清新自然,富有情趣,又不失“田家”风味,可谓化俗为雅。这类图画给人以情感上的亲切感,体现的是文人的现实关照和适俗、乐世的平常心。
程十发
作为一种带有复合祈愿内涵的节令绘画,《岁朝图》隐含有诸多的吉祥文化信息,适于承载多重的幸福寄托。像白菜、萝卜为冬季常食的蔬菜,也被视为“当家菜”,除了人们对它的感情之外,也宜于寄寓着人们对生活富足的期望。陶弘景说:“菜中有菘(白菜的早期用名),最为常食。”也有人以白菜清白分明的色彩特征来寓意“清白人生”,为平凡的蔬菜平添几分了高雅的文化品格。齐白石的一首题画诗中写道:“饱谙尘世味,尤觉菜根香。”同时,在《岁朝图》中萝卜的出现往往还与传统“咬春”习俗有关。《岁朝图》中的葡萄、石榴,给人以可口悦目之感,常作为丰收喻象,此外,它们更有多生、多育的文化内蕴,体现了农耕社会时期人们对于增丁、添粮方面的现实追求。
另外,民间艺术中,灯笼常作为丰稔的喻象出现,“灯”与“丁”谐音,因此灯笼也同样承载有新年添丁的愿望,齐白石等画家的《岁朝图》系列中常含有灯笼元素。
《岁朝图》中牡丹折射的是新年里人们祈求富贵的心态。《岁朝图》的物象还有南方物产——香橼,因其“大如杯盂,香气馥烈”常为案头供陈之物。“橼”与“圆”谐音,该图的文化应用是取其“团圆”、“圆满”的吉祥之意。岁朝图谱系中还有《神仙宝贵多子图》等,表达人们添丁、求福的功利性和世俗性追求。可见,《岁朝图》意象构成是丰富的,而具体寓意主要切合年节的主题和人们的生活意愿而设定。
清陈書《岁朝图》
《岁朝图》中常见喻意长寿的物象还有松枝、柏枝、灵芝、菊花、仙桃、万年青、寿石等,旨在祈祝老人增寿,全家增福。例如,菊被誉为“长寿花”,能“辅体延年”;松、柏寿千年,其俗信功用主要是“避鬼祛邪”、“令人益寿”;灵芝是仙药,常寓意长寿,加之其形状像如意,民间常把柏枝、柿子、如意(或灵芝)组合以表达“百事如意”;桃子嘉实可餐,桃树生长快,结实速,历来受人喜爱,桃的民俗应用与“瑶池蟠桃祝寿”的神话有关联,象征长寿;另外,桃为仙木,能制百鬼,岁朝情境下的桃又与度朔山神话联系,寓涵辟邪之意。可见,在《岁朝图》创作中,物象的组合存在着驱邪、纳福等多种民俗文化功用叠合互生的现象。而《岁朝图》里酒的元素还与长寿有关。汉崔寔《四民月令》:“正月之朔,是谓正日……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坎如也。”明人李日华的《味水轩日记》里也记述:“万历四十四年丙辰岁正月一日,辰起拜北阙竟,即率妇子称椒柏(酒)觞上家君寿。”在传统年俗中,酒是延神、祭祖不可缺少的物品,另外,酒与“久”谐音,在岁朝之际,向家中长者奉觞上寿更是传统孝亲观在人伦秩序的真切反映。
《岁朝图》中寿意物象(如万年青、石、白头翁等)还与佛手、蝙蝠组合,表示福寿喻意;菊与牡丹组合表示“千秋富贵”之意;万年青与如意结合构成了“万年如意”等,意在祝福老人能享高年而备盛福,皆与新年的祈福祝寿风俗以及敬老、尊老的文化传统密切关联。
清吴昌硕岁朝清供图二则
结语
《岁朝图》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民俗观念、审美趣味和生活理想,它在岁朝时节给人们以心理调适和精神补偿的同时,也烘托了欢乐、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岁朝图》由传统民俗文化生发,是依托在民间信仰基础之上微缩的年节风俗画卷。尽管随社会的发展和时代文化背景的变化,这种绘画的构成元素和民俗功用都会有细微的调适,但它所承载迎新、接福、祈祥的民俗文化主题和思维模式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探讨图像背后的民俗意蕴层面,对于深入认知我国年节风俗和节令绘画都有积极的意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