鍖椾含娌诲ソ鐧界櫆椋庤澶氬皯閽? http://m.39.net/pf/a_4629689.html
落花无情人有情
前言
自古以来人们喜欢欣赏谈论花,它们是美的一种代表,美的各有各的姿态,如此在这不同的姿态中不免催生出人们对它的想象。历代诗家文人都对大自然中的花情有独钟,在他们的笔下,鲜花含情,鲜花怀志,鲜花被他们赋予第二重生命,以一种新的形象活在文人为它营造的图卷中,具有不同于视觉欣赏的精神欣赏。
目录
一、以花递情志
二、《聊斋志异》中的花之形象
三、“探花”名称探源
四、花与民俗
五、结语
一
以花递情志
(一)芍药——诗家只寄情
芍药,又名别离草,有“花仙”“花相”之称,其花朵繁复艳丽,花色丰富,香味淡雅宜人。
从文学角度看,芍药向来为文人青睐,早在《诗经》中就作为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在《国风·正风·溱洧》中,芍药的出现让这首诗歌多了一层爱情的意味。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红艳的芍药春意盎然,有着生机勃勃的活力,诗人多用来描写春景与爱情;芍药呈现风韵上的感知而多于实态,诗人多将其与女子联系在一起;芍药花期短,诗人常将它的盛放与生命力的旺盛联系起来,赞美其在暮春之时所呈现的生机。
除此之外,芍药也能成为一种悲剧的写照,在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中,艳丽的芍药用来来寄托悲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二)梅花——遗世独立的精神
梅花既是“岁寒三友”之一,也是“花中四君子”之一,正是这样的梅花,得到了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吟咏之作层出不穷,或抒发喜爱赞美之情,或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感受。它身上被赋予的傲霜斗雪、坚强不屈、遗世独立以及高风亮节的精神品格是大家喜爱的源源动力。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墨梅》
身处元末动荡社会的王冕更是对梅花情有独钟,创作了大量的梅花画和梅花诗,他爱的不仅是梅花,更是梅花精神。王冕所描绘的梅花,形象是鲜明的,能够清清楚楚与其他的花草区分开来。它不与群芳争艳,它凌寒独放,它传递春信。寒冷的冬天,冰天雪地、万籁俱寂此时不适应大多数的植物的生长,因为它们更多的是在温暖的春天发芽、生长,而独梅花是在寒冷的冬天凌寒开放并且暗香浮动。
在这一季节的对比中,就将梅花的品格突出了“花开冰雪里”、“老干渍清霜,寒梢挂新月”、“徐徐暗香来”是诗人笔下梅花的生活环境,它不畏冰雪风霜,傲霜斗雪,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能保持自我的独立品格,王冕对梅花的由衷喜爱更是在梅花所具有的这种品格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这种精神品格也历来被文人雅士所称赞。
二
《聊斋志异》中花之形象
《聊斋志异》中描写女花精的主要有五篇文章,在这五篇文章中,作者塑造了性格迥异的五个女主人公形象,冰清玉洁的荷花三娘子、果敢刚烈的牡丹花精葛巾、柔弱深情的白牡丹花精香玉、冷情热心的耐冬以及淡远的菊花精黄英。
荷花
在《荷花三娘子》中,作者选用荷花作为本篇的主人公,自古以来荷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宋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直接表明自己对荷花的喜爱之情:“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荷花是水生植物,一般长在江南水乡之中,“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在夏末之际,温婉的江南女子划着一叶穿梭在荷田之中,粉红的荷花与清秀的佳人时隐时现,人花相映,不时引人遐思,所以荷花同时也有娇羞佳人的特色。而荷花浦中也是少年少女的爱情之所。难怪会有诗句说“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由于荷花隐藏在众多荷叶之中曲曲折折、若隐若现,自然也就有一些神秘色彩。
蒲松龄直接用荷花的本名来命名人物,一是体现出作者对于荷花的喜爱之情,二则也是想让读者一接触到主人公就会联想起荷花的一些特性。
冰清通透的荷花三娘子
宗相若对荷花三娘子痴心一片,视她为自己的良人。无可奈何的荷花三娘子虽然埋怨狐女让自己陷人红尘之中,但是也知道宗生是一个痴情种,便也不再拒绝宗生的爱意。但是荷花三娘子始终保持了自己作为荷花的一些本性。
首先从面容上来说,她作为一朵莲花是冰清玉洁的,出场之时便是身穿一身冰毂之衣,洁白而不食人间烟火。其次,即使同宗生做了夫妻,她仍是保持了荷花的高洁,不喜与人言辞,“似口不能道辞。”再者,荷花三娘子同宗生分别之时,宗生依依不舍,,希望荷花三娘子留下,而三娘子虽是不舍,却是豁达淡然道:“聚必有散,固是常也。”即使深陷在人间,荷花三娘子仍是保持了荷花的通透聪明。最后荷花三娘子在离去时留下的鞋子遇地便化成红色的石燕,这同“步步生莲”有异曲同工之妙。
牡丹——葛巾、香玉
牡丹,其花色泽艳丽,玉笑珠香,富丽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花大而香,故又有“国色天香”之称。大诗人李白在描写杨贵妃之时,也以牡丹花来相称。“一枝称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可见世人对于牡丹的喜爱。
葛巾是牡丹品种之一,据《群芳谱》记载,“葛巾紫,花圆正而富丽,如世人所戴葛巾状”;《葛巾》中,男主人公常大用癖好牡丹,为了观看牡丹,他不惜典当春衣来做盘缠留在曹州,正是因为他的这份爱花的痴心,才打动葛巾与之结为夫妻。
《香玉》篇中女主人公香玉是崂山下清宫的一朵白牡丹,香玉牡丹花开白色,香气迷人,黄生初见香玉之时,就觉香气四溢。香玉,作为崂山下清宫的一株白牡丹,她生活的环境是远离尘世的,这使得她没有受到世俗气息的干扰,也养成了她娇弱纯真的性情。
山茶花——绛雪
《香玉》篇中绛雪是作为女二号而出场的,她本是崂山下清宫的一株耐冬树,也就是山茶花,山茶花多是红色,所以她所穿之衣是红色。因为绛雪开在隆冬之际,经历风寒霜雪,所以她的性格冷情,黄生在与香玉在一起之后,数度想邀绛雪相聚,但是她都拒绝,香玉也说她“性殊落落。绛雪在对待情爱时是冷淡的,她一次次拒绝黄生的相邀,只为守护本心。在友情方面,她又是热心的,她积极的帮助香玉和黄生重逢,又因为二人的相继离世,她最后也选择了消亡。
菊花——黄英
黄英是由菊花化成的花妖,她的身上自然而然地就带着菊花的花性,她的说话方式以及她的做事方式都有一种淡雅的色彩,马子才初见黄英之时,是她的弟弟与她商量在哪安家妥当,而黄英则是建议“屋不厌卑,而院宜得广。”这句话体现出黄英并不在乎房屋的好坏,她要求的是环境的优雅和宽广,这也间接地表现出黄英淡远的情怀。
三
“探花”名称探源
进士科自中唐起,大为朝野所重,故新进士及第后,礼节繁褥,宴游大盛。首先要向主司谢恩,行座主、门生之礼。接着,全体新进士齐赴期集院,开始各种宴游活动。皇帝亲赐的酒席,谓之闻喜宴。宴于曲江者,谓之曲江大会。宴于慈恩塔下,即席题名于塔身者,谓之题名席。有专食樱桃者,谓之樱桃宴。踌躇满志的新进士还遍游长安名园,每到一处即设席下宴,则谓之杏花宴。为主办此类活动,新进士推请“一人为录事,其余主宴、主酒、主乐、探花、主茶”亦各有所辟。宴毕游园,出任探花使者必须比别人先采得园内名花,否则就要挨罚。故这项职事全推榜中年龄最轻者担任,“探花郎”之称,实肇于此。自唐至北宋,任探花郎的条件主要是年轻。此外,既无名次高低的规定,也无人数多少的限制,与后来专指第三人为探花,其意迥异。
从南宋晚期起,探花之称再次出现在进士科中,但这时已完全失去了唐代的那种意思,演变成对进士第三人的专称了。
按探花与第三人原来虽不相干,北宋后期作为探花郎又被废止过,但它在社会上的影响却是一直存在的。因此,当状元、榜眼先后被固定为进士第一、二名称号后,那末某些惯于附庸典雅的宋代士大夫,也就进而借用探花的名称来称呼第三人了。
四
花与民俗——花朝节
在百花的传说中,以农历中的十二个月令的代表花,于是十二月令花神的传说最令人神往。十二花神是中国民间传说,农历二月十二是百花的生日,人们称之为花朝节,因此中国民间便有一个花朝之庆。
花朝节是纪念百花的生日,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节”,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华北、华东、中南等地,一般于农历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举行。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
随着季节时令的替换,百花也以各种不同的容颜缤纷了大地。百花的玉容笑貌,为人们的生活平添了无数浪漫情趣。爱花惜花之人,自然也为百花留下许多动人的传说。因此,在中国,百花各有其司花之神,也各拥有一段美丽的故事,而历代文人墨客玩味和吟咏百花,弄出许多趣闻轶事来,从而造就出十二个月的花神来。
五
结语
年年花开花相近,岁岁年年人不同。花本无意,人却有心。人自进入文明,与花就有了密切的情感联系,人们赏花、颂花,并赋予了各种花之性格。文字开始后,不断描绘花并赋予不同花所对应的人性。从此花有了性格,花甚至还有了品格,各种花之品、其形、其色、其质、其格皆有贴切的人格对应,花的文化集大成了。花与人之歌、乐、舞、诗、文、画对应,小小的花早就已经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了。
参考文献
[1]李学勤.《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年12月1日
[2]闫亦凡.浅析唐诗中的芍药意象[J].《西部学刊》(西部学刊),年第12期:-.
[3]王曼.初论王冕《梅花诗十五首》[J].《汉字文化》(汉字文化),年第7期:70-71.
[4]李佼佼.《聊斋志异》中女花精形象浅析[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1期:40-43.
[5]何忠礼.状元、榜眼、探花名称探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第3期:91-.
[6]图片源自网络
撰稿:王梦凌
排版:王梦凌
喜欢的话留下你的“点赞”和“在看”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