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一元始生九九消寒

咨询白癫疯 http://m.39.net/pf/a_4653250.html

九九消寒图春柏庭前风送香盈室故宫博物院藏

俗话说:“冬至大似年”,冬至又被称为“亚岁”,我国古代人民一直把冬至作为另一个新年来过。

周代建子,以包含冬至的夏历仲冬月(十一月)作为一年之始,秦代承袭周制以冬至为岁首,这就是古代把冬至视为过年、过小年的原因。

据说先秦君王每逢冬至便接连五天不理朝政,在内宫听音乐。汉朝皇帝继承先秦天子的遗风,冬至之日也在后宫听八音取乐。唐宋时期,由于经济的繁荣和物质的丰富,朝野开始时兴大过冬至节。

《东京梦华录》卷10记载:“十ー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从北宋开始,皇帝开始在冬至节进行“国之大典”的祭天活动,明清相沿不改,礼仪隆重之极。

“天地有盈虚,往复成季节。”古人重视冬至,实是因我国地处北半球,冬至时中午太阳位置最低,日影最长,这一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日期和时刻在古代的天文技术条件下容易测定。

冬至以后,进入一年最寒冷的季节,但古人却从中看到春暖花开的希望。他们认为:冬至虽寒冷,肃杀的阴气达到极盛,可从这一天开始白昼逐渐变长,黑夜逐渐缩短,阴气渐去而阳气始生,故称冬至(十ー月)为一阳生,十二月二阳生,正月三阳开泰,于寒冷中寓含着春的信息。

从冬至这一天开始,北方开始进入寒冬季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为了捱过这寒冷沉闷的季节,在宫里流行一些文字游戏,用其记录数九的进度,计算冬尽春来的日子,九九消寒图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种。

明末太监刘若愚的《酌中志》卷20记载:“冬至节,宫眷内臣皆穿‘阳生补子’蟒衣,室中多画‘绵羊太子’画贴。司礼监印九九消寒图,每九诗四句,自‘一九初寒才是冬’起,至‘日月星辰不住忙’止,皆俚语之类,非词臣应制所作,又非御制,不知如何相传,年久遵而不敢改,可疑亦可叹也。

由于贴近生活且通俗易懂,在宫里流传广泛,如一九诗写道:“冬至才过一九逢,家家闭户避寒风。风送雪花如斗大,飞来飞去满空中。”数九诗在附庸风雅的文人笔下虽不泛佳作,可毕缺乏真情实景,有无病吟之嫌,传播面却始终不如前一种广。

正德嘉靖间大学士杨廷和的儿子著名文人杨慎曾作诗描写宫中消寒:“风吹苍震雪痕干,七字凭消九九寒。无限红罗香屑炭,司官日日献咸安。”可以看作是无聊文人诗的代表。

明宫流行的消寒主要有两种。一是涂圆圈。在一张白纸上先画横三纵三九个大方格,上面写九九消寒图名,边上写“九九歌”歌诀。每个大方格中,用竹笔帽印横三纵三九个红圈,从冬至日起,每天用墨笔点一个圈,每数一九正好点完方格。

点时还有个规矩,只点圈的一部分,以区别不同的天气。有词云:“上点为阴下点晴,左边涂雾右涂风,若逢下雪当中点,圈中加圈半阴晴,九九八一全点尽,春回大地草青青。”若是阴天,就只把红圈的上面一染黑,若是晴天只涂下面一半,其余依此类推。

涂点时还有用颜色来表示天气的习惯,“晴涂红色,阴涂蓝色,雨涂绿色,风涂黄色”,涂到最后一天,全幅五颜六色美不胜收,有“日焕五色成文章的味道,而窗外已是回黄转绿之际矣。这样涂点,便于计算阴晴雨雪天数,也有“估来年丰歉”的意思在里面。

二是画梅花。明末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记载:“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以形象的梅花取代呆板的圆圈,直接把春的嬗变诉诸人们的视觉,无疑更具雅致和香艳色彩。

“素梅一瓣染成朱,画出九九消寒图。”当大地桃红杏绯、燕语啁啾、杨花飞动之时,这幅白描梅花,也被点染成了一幅艳丽的红梅了。

也有用墨笔染的,真是“但看图中梅黑黑,便是门外草青青”。宫中的画法流传到民间,就产生了更有韵致的妇女晓妆染梅。

明人杨允浮的《滦京杂咏一百首》咏及此俗,其自注云:“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暖回矣。”这种设计,可谓独出机枢,由素梅变做红杏、由冬而春,季节的变换与佳人晓妆的胭脂联系在一起,让人叫绝。无怪乎杨氏以诗咏之曰:“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比起明代,清的消寒图更加多样化。“管城春满”消寒图最具代表性。据吴振棫的《养吉斋丛录》卷14记载:“道光初年,御制九九消寒图,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字皆九笔也。懋勤殿双钩成幅,题‘管城春满’。内值翰林诸臣,按日填廓,细注阴晴风雪,皆以空白成字,工致绝伦。每岁相沿,遂成故事。”

徐珂的《清稗类钞.时令类》也载:“宣宗御制词,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一句,句各九言,言各九画,其后双钩之,装潢成幅,曰九九消寒图…...自冬至始,日填一画,凡八十一日而毕事。”每天写一画,每数“一九”写一字,九字写毕,正好九九数完。

现在养心殿燕禧堂槅扇上悬挂的就是此种消寒图。图的上方写“管城春满”四字,管城是笔的代称,相传秦始皇封造笔的蒙恬于管城之地,后世因谓笔曰管城,苏东坡就有“陶泓不称管城沐,醉石可助平泉醒”的诗句。

“亭”字右上角左上角分写小楷“一九”二字,右下角写“十一月十六日始”,左下角写“二十四日全。“前”字上写“二九”两字,下书“二十五日始,十二月初四日全”,依次类推,值得注意的是五九的“珍字下书二十三日始,十六年正月初一日全,立春”,十六年,又是正月初一立春,上一年(十五年)十一月十六日始(应是冬至日),而遍考清代有十六年年号的顺治、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光绪等的十六年都不是正月初一日立春,而倒是时刻不忘昔日辉煌的逊帝溥仪小朝廷在紫禁城内仍然使用的宣统十六年年号(年)正好符合条件,故可以推知此图自年12月23日(农历十一月十六)写起,到年3月12日(农历二月初八)写毕。写完此图后的七个多月后(年11月5日),还没有等到下个冬至日来临的溥仪就被鹿钟麟的国民军驱逐出紫禁城,因此这也成了他在宫里写的最后一幅消寒图。

送给各位客官一张大图,保存图片打印出来,也写写“九九消寒图”,迎来下一个春天。

推荐文章:最美古地图--热河行宮全图视频欣赏一台价值.5万元的老旧冰箱,你会要吗?长江的雪,好冷,五代赵干的江行初雪图朱敦儒是谁?暌索帖竟然拍了1.亿?元的大涤草堂图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semeia.com/wmxj/61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